李平沙



編者按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什么樣的教育是人民滿意的教育”,“怎樣辦教育才能讓人民滿意”……面對教育發展的新目標和新任務,江蘇省無錫市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這一宗旨,在“人人享有良好教育”和“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做了不懈努力,也向社會交出了一張優秀的成績單。
無錫為何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獨辟蹊徑,找到一條科學發展,人民滿意的正確道路?對此,本刊選編了2014年以來,全國各大媒體對無錫在教育改革發展領域中的創新舉措和豐碩成果的報道,力求將無錫教育現代化的先進經驗與讀者分享。
太湖之濱,人杰地靈。無錫,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歷來崇文尚教。聞名歷史的東林書院屹立于此,一代名聯至今為天下讀書人傳頌;大街小巷中散落著眾多名人故居,清末思想家薛福成、著名學者錢鐘書、教育家顧毓琇等大家均出于此,匯聚了江南地區人文之精華。
在這個自古以來的富庶之地,除了經濟上令人矚目的高位增長,無錫教育的總體水平也走在江蘇省乃至全國前列:90年代末20世紀初,無錫市最早提出教育現代化;2012年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2013年成為全國首批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檢”的城市……
歷史上崇文尚教基因的積累和沉淀,現代化教育模式的創新和驅動,使無錫教育成為了這座城市最閃亮的品牌。如何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如何保證教育公平的同時兼顧特色辦學?如何突破桎梏實現機制創新?一直以來,這些具體問題都在困擾著地方教育現代化發展。或許,我們在這份“無錫答卷”中可以窺探一二,領略無錫教育的獨到之處。
提谷齊峰 高位均衡保教育公平
2014年5月1日,《無錫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條例》頒布實施。這是全國首部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實際上,無錫探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早已開始,成果斐然。
據了解,2012年,無錫所轄市(縣)區在全省率先全部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省級督導,當年該市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2013年11月,無錫再次全員通過教育部督導檢查,成為全國首批所有市(縣)區全部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檢”的大中城市。
成績的背后則是對具體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務實解決。在備受關注的義務教育“擇校熱”問題上,有這么一組數據引起記者注意:2014年無錫全市范圍內擇校率已降至10%以下。在無錫新區,中小學擇校比例僅為1.2%和1.6%。在2012年底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社會公眾對全市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總體滿意度達到94.07分。
近年來,無錫義務教育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等軟硬件上整體均衡推進。在硬件上,從2009年起,該市每年投入1000萬元財政引導資金,對60所相對薄弱學校在辦學場地、教學用房、設施設備、校園環境等方面進行優質配置,全市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100%全覆蓋。
而在軟件上,突破口則在于有序推進教師大輪崗,讓無錫城鄉師資隊伍配置趨于優質均衡。據無錫市教育部門負責人介紹,從2010年開始,該市每年按照不低于專任教師總數15%和不低于骨干教師總數15%的比例,進行教師輪崗交流;對到薄弱學校任教達到一定期限且績效突出的教師,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業務進修、考核評優等方面優先安排。2010年-2013年,全市共輪崗交流教師1.25萬余人、校長460人,有的學校幾乎100%的教師都有輪崗交流經歷。
辦學差距的縮小帶來的是擇校率的下降。機制的創新和改革是治理“擇校熱”另一劑的良藥。從2014年開始,無錫熱門高中除自主招生外的計劃內招生指標全部分配到各初中,這是繼2012年在省內率先縮減中考科目之后,無錫推出的又一項中考、中招改革。通過多年的體制、機制改革,無錫市各中小學正逐漸從生源競爭轉向教學質量競爭,從升學競爭轉向辦學水平競爭,繼續推進教育高位均衡發展。
在追求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利也得到尊重和保障。“從2006年《義務教育法》修訂頒布到現在,近十年的時間我們提出的口號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十年來,我們首先做的就是讓民眾在受教育機會上盡可能公平,尤其是在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這兩個階段,真正做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無錫市教育局局長陸衛東向記者強調發展目標。
對于有著近700萬人口,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為外來人口的無錫來說,如何讓教育真正惠及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在內的每個家庭、每個孩子,讓他們享有良好的教育,的確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現實和迫切。
以無錫市新安中學為例,這所有著66年校史的老學校現有700名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占了40%。“我們以人為本,堅守‘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的辦學理念,從服務學生發展、教師發展的內需出發,在城鎮化進程中積極探索學校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新安中學校長王中意表示。
“每一個人都很重要”這一理念無疑折射出無錫義務教育整體目標。“無錫探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式低水平縮小差距,而是通過提谷齊峰,追求高水平、高質量的均衡,讓每一所學校都精彩、每一個孩子都出彩。”無錫市教育局局長陸衛東說。
創新發展 深化改革推動多元化辦學
2012年4月17日,江蘇省副省長曹衛星在調研無錫教育改革發展情況時,曾專門提及“三個發展”—優先發展、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在改革創新方面,副省長曹衛星指出,除了學區的調整、招生的改革、擇校的治理、無錫在教學改革、素質教育的推進,以及多元化辦學方面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無錫特色的模式和機制。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無錫各個學校都“很有看頭”,各具特色。在無錫市胡埭中心小學,學校秉承優良傳統提出了“給孩子一百種經歷”—“經歷教育”這一嶄新命題。同時,在這所以書法教育為品牌的小學中,孩子們在書香墨韻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經歷心靈的成長。
在江蘇省重點中學、國家級示范性高中天一中學,超常教育、國際教育、科技教育則是該校聞名全國的“品牌”。學校成立“天一科學院”這一學生自主學習研究中心,通過整合課程資源,探索學生的學習模式,突破現有培養方式,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激發和增強每個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更獨具特色的還有無錫第一女子中學,作為無錫唯一一所只招收女生的學校,學校成為了江蘇省“現代女性素養課程基地”,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大力培養現代大氣、自立自強、具有創新精神、德才兼備的現代女性人才。
被譽為“輕工業高等教育明珠”的江南大學同樣落戶于無錫,這所風景如畫的學校近年來彰顯其輕工特色,在生物工程、食品科學和工業設計等學科領域享譽業界。
在職業教育領域,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強調實崗育人。另一所中職院校—無錫汽車工程專業學校在校企合作上同樣經驗頗豐,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實現職業教育畢業生高層次、高薪資、高成長的“三高”就業。
無論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無錫教育為何能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曹衛星副省長對此曾總結道,“這些都是改革創新帶來的成果。對教育發展中體制機制性的問題、薄弱的環節、發展的難題,著力通過創新來破解。遇到問題不回避,正視現實,面對現實,能夠通過解放思想、拓寬思路來創新舉措,破解這些難題。”
優先發展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如果說均衡發展、創新驅動,深化改革是推動無錫教育“向前走”的動力思路,那么“優先發展”則是無錫發展教育的整體戰略思路。
黨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明確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翻開無錫市委、市政府近兩年出臺的相關政策和文件,“教育優先發展”、“加大教育投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幸福無錫”等表述頻繁出現。
曹衛星副省長在調研中亦首先肯定了無錫堅持優先發展,統籌謀劃。他表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優先投入、優先規劃,統籌資源,協調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廣泛的關注。
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黃莉新則強調,“無錫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各級各部門要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進一步提高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培育更多優秀人才,為無錫現代化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透過這些政策話語,可以清楚地看到無錫發展教育的戰略思路:一是建設全國一流的教育強市,二是實現“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目標。無錫市委、市政府清晰地意識到,教育對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而教育的“強”,則體現為服務社會民生、增進人民幸福的能力。
2012年無錫全市3-6歲幼兒入園率達到99.6%,高中教育優質資源實現全覆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2.9%,在江蘇率先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無錫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戰略密不可分。
除了關鍵的指標上升,如何建立長效的機制、進行制度化設計將成為未來無錫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方向。
江蘇省副省長曹衛星在無錫調研時曾提綱挈領地指出,“下一步要按照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來構建指標體系,來拉高我們的薄弱環節,來補差補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要形成一套區域化的建設標準和現代化的指標體系,來引領和帶動整個教育現代化的建設。同時,要搞一些教育現代化創建試點,包括試點學校、試點地區,真正讓我們感覺到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怎樣的機制和模式。”
教育是發展之基,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是幸福之源。對于老百姓而言,對教育的滿意度將實實在在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如今,在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以均衡發展、創新發展和優先發展為中心的“無錫答卷”無疑成為了開啟幸福生活的密碼之一。未來,如何繼續探索促進教育現代化發展,這份未完成的“答卷”也將繼續書寫。
(本文摘自2014年12月1日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