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雁+許學建



2014年4月10日,江蘇省無錫市教育局發布《關于嚴格禁止中小學在職教師從事有償補課的若干規定》。按照規定,有償補課的教師將按嚴重程度受到通報批評乃至開除處分,以師德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14年1月,無錫在全國率先制定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明確規定學生免試免費入學,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與入學掛鉤的費用。
從法律高度建立保障教育公平的長效機制,是無錫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2008年以來,無錫市大力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戰略部署,已持續5年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立完善校長、教師交流機制,全面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目前,無錫市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全部達到現代化學校辦學標準,在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就讀學生比例達到100%。
追求高水平、高質量的均衡
作為一座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的城市,無錫如何讓教育和經濟發展“并肩而行”?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黃莉新表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提谷齊峰,拉長短板,追求高水平、高質量的均衡。
如今的無錫,“薄弱學校”只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概念。無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的首要工作,便是改造相對薄弱學校,全面改善辦學條件。2009年起,無錫市把每年改造提升60所以上義務教育相對薄弱學校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每年安排1000萬元引導資金,重點推動相對薄弱學校的硬件建設。
近年來,無錫各地的校園面貌不斷翻新,校園成了當地一道美麗風景。據統計,無錫義務教育共投入46億元,新建學校50所;投入23億元,改擴建學校208所;投入逾30億元,改造相對薄弱學校188所。目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裝備全部達到省頒Ⅱ類標準,50%以上的中小學建成數字化校園,全市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實現了100%全覆蓋。
對于無錫市推進均衡教育所取得的成績,老百姓有目共睹。宜興市新街中學學生家長告訴記者:“以前,鄉下許多孩子到城里上學,現在很少了,有些學生從城里再回到鄉下上學,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和城里一樣好。”
讓每所學校都實現內涵式發展
2008年暑假,無錫市東亭實小英語教師徐宏卓剛從英國學習歸來,便被派到英語教學相對薄弱的厚橋實小去支教。徐宏卓與年輕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共同鉆研教材教法。如今,厚橋實小已有多名教師在市、區英語課堂教學比賽中獲獎,“洼地”變成了“高原”。
在無錫市教育局看來,要達到均衡,必須讓每所學校都實現內涵式發展。“其核心點,一是師資,二在于特色。”無錫市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全面實施教師輪崗到校長交流,“平衡”師資成為無錫實現校際教育教學質量均衡的有效手段。
2010年開始,無錫市按照不低于專任教師總數15%和不低于骨干教師總數15%的比例,推動區域內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輪崗交流,10491名校長、教師參加校際輪崗交流。
在無錫,教師學習的機會貫穿全年。2013年9月,無錫成立首批52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讓教師與名師面對面交流;首批無錫市中小學教育名家培養對象研修班,近15000名教師參加培訓。
與此同時,無錫還意識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關鍵要落實到青少年學生的高素質發展上,引導學校走出“應試教育”的束縛,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評價新體系。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無錫學校已淡化“三好生”的評選,增加藝術、體育等單項榮譽評比以及班級群體單項榮譽稱號,呈現出“一校一品”的良好局面。
建立較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無錫市區各校實力均衡,但少數熱門學校的擇校率卻長期居高不下。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無錫使出“殺招”:凡是初中不在片區學籍校讀滿3年的,一律不享受優質高中指標分配到校政策。而無錫優質高中有70%的招生屬于指標分配,這一政策的實施有效遏制了過度擇校。
“當前,無錫正處于加快建設‘四個無錫、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推動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轉型升級和社會全面進步,必須大力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和教育現代化建設。”無錫市市長汪泉說道。
如今,無錫已建立比較完善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教育投入持續增加,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最低標準已提高到小學每生每年700元,初中每生每年900元,并建立了困難家庭適齡兒童免費接受學前教育、殘疾兒童少年接受15年免費教育等制度。
無錫集聚了225萬外來人口,如何為他們的子女提供優質的義務教育服務,是無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為此,無錫規定:凡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受與本區孩子同等的教育資源,接受同等的公辦免費教育。目前,無錫共有非當地戶籍義務教育適齡入學兒童18萬人,在公辦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比例在90%以上。“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正在無錫一步步成為現實。
(本文摘自2014年04月28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