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你是否還記得蘇拉、方妍梅,亦或是杜拉拉、陸貞,因為她們分別出自于電視劇《男才女貌》、《梅艷芳菲》、《杜拉拉升職記》和《陸貞傳奇》,而賦予這些人物靈魂的就是編劇張巍。在張巍的作品中,我們很難看到陰謀、算計、腹黑,她說自己寫不出來;而讓她寫那種從頭到尾愛得死去活來、纏綿不休的愛情,她也做不到。而我們看到的是,她作品中的女孩們總是能散發著一股正能量,“她們可以不靠男人、不靠背景,只靠自己的雙手就能打出一個美好的明天。”我們看到劇里面的男人們往往是被她們身上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吸引著,比如杜拉拉,比如陸貞。
“電視劇版的《杜拉拉升職記》我覺得它開創了白領劇的先河,通過這部戲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白領世界。”
提到張巍就不得不說說《杜拉拉》了。當年幾乎人手一本的《杜拉拉升職記》被譽為“白領女性的職場寶典”,其火爆程度不容小覷。而要把這樣一本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張巍的壓力可想而知。“其實我對改編這種方式還是比較感興趣的。我覺得作為一個改編者,首先要尊重原著,這是你的道德底線。因此對于原著保留多少、改動多少、增減多少,都需要認真的考慮。”張巍坦言電視劇版《杜拉拉》改編之初便被罩上了偶像劇的帽子,但她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我覺得這部劇應該是白領劇或者也可以稱之為職場情感劇,因為在這之前還沒有真正的白領劇的出現。”在張巍的眼中,真正的白領生活就如同我們身邊很多人一樣,她們也會為房貸、車貸苦惱,也要承擔上有老下有小的負擔,更要面對職場后浪與前浪的雙面夾擊……當然,愛情永遠是他們不變的主題,但絕不是生活里唯一的主題。而這一切,才是張巍要通過杜拉拉這個人物告訴大家的真實的白領世界。
“我記得王珞丹曾經和我探討,說她不明白為什么故事的結局拉拉沒有和王偉一起走。我說因為‘杜拉拉是這個時代的女人。愛情是她奮斗爭取而來的,事業同樣也是。我覺得這樣的《杜拉拉》才是能貼近生活,貼近許許多多白領觀眾真實情感的電視劇。”
“我覺得作為職業女性,我有義務把這部分人的生活狀態反應到我的作品中,用我的視角來描寫她們的故事。”
入行十多年,張巍筆下的女人一直都是這樣,不管是影視作品,還是她的小說《太太萬歲》、《一生有你》、《曖昧不起》。張巍覺得女人投身于自己的事業中是一件無比靠譜的事情,“作為女人一定要有事業心”。所以我們看到即便她筆下的女主人公們找到了王子,但還是會在第二天清晨起床投身到上班的洪流中,繼續一天平凡的奮斗生活。“她們謀生亦謀愛,靠自己雙手打拼明天,靠一顆真摯善良的心謀求一個靠譜的男人。她們總是盡力在家庭和個人的事業間尋找平衡,她們會得罪人、失去朋友、跟男人分手,但是生活仍在繼續,她們會在傷心之后擦干眼淚,繼續生活,而生活總會在適當的時機給與她們應得的回報。”
身為一名編劇作家,同時也是一名職業女性,張巍覺得雖然中國有很大一部分女性都是職業女性,可是很多都是臉譜化的描寫。“我覺得作為女人既可以強勢也可以優雅,既可以正直也可以可愛,既可以上得廳堂也可以下得廚房,這些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沖突。作為女性,她們懷抱夢想,在工作中與周圍的男性一爭高下,努力爭取自己的事業前程,而回歸家庭她們又是一個好妻子、好媽媽,她們懂得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做人一定要懷抱夢想去生活,因為有夢想才有奮斗的動力,才能活得精彩。”
張巍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寫小說、編故事,所以大學就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那時在大學里面,她就通過同學介紹開始寫劇本,第一部作品就是《生命因你而美麗》。“現在回頭再看,覺得當初的寫作技巧真的很不成熟,但好在情感是真摯的。”張巍說其實做編劇也和其他工作差不多,都是一點一滴慢慢積累經驗,在一部部作品中慢慢摸索出門道。在張巍看來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她寫的第一部作品就獲得了成功。“其實我寫劇本有點像早期的香港藝人,開始的時候什么戲都接,什么角色都演,也不挑。但是經驗就是在不斷的工作中慢慢積累起來的。等到成熟一些之后,知道自己的喜好,了解自己所擅長的,就開始有所選擇。”
張巍有很多身份,知名編劇、作家、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孩子的媽媽。要讓她自己來排名的話,她會說首先自己是孩子的媽媽,然后是學生們的老師,最后是編劇。而事實上寫作幾乎占用了她全部的時間,不過張巍從不覺得工作是一種壓力,她很享受工作的過程。
工作之余的張巍喜歡游泳和散步。雖然她說自己對運動不是很在行,但是她還是會在天氣晴好的時候出門走走。“只要是一個人漫無目的、沒有競技性的、不激烈的運動我都很喜歡。”除了運動,養生也是張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為之前寫《女醫明妃傳》,我接觸了不少中醫方面的書籍,確實也積攢了不少‘養生秘籍,比如每天晚上應該用熱水泡腳二十分鐘,然后再睡覺,等等。”不過張巍坦言這些方法說起來容易,但往往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想要一直堅持下來的確很難。
張巍的學生們曾這樣形容她:“她經常告訴我們女人可以任何人都不依靠,不用嫁一個大款、不用違法亂紀、不用潛規則,只靠一支筆就能過上很好的生活,活得自在,活得精彩。”
《時尚北京》:近期出版的新書《曖昧不起》,也是你創作的“職場女性溫暖三部曲”的完結篇。當初是什么緣由想要創作這樣一本書的?
張巍:想了好幾年了,一直沒有足夠的寫作時間。緣由也很簡單,就是想寫一個帶孩子重組的家庭的故事,寫著寫著就成為今天這個故事了。
《時尚北京》:《曖昧不起》這個書名挺特別的,為什么想要起這個名字?
張巍:名字是一早就有的。2008年我跟我的學生哈智超、李伯男合作了一個小劇場話劇《剩女郎》,當時提出以同樣的人物和人物關系做三部曲,其中第三部就叫《曖昧不起》,這名字我說完他們也很喜歡。我鍥而不舍的直到今年也不忘拿它作為小說的名字,可見好名字自有生命力。
《時尚北京》:你能對《曖昧不起》這本書做一個總體的評價嗎?
張巍:你值得擁有。
《時尚北京》:你是怎樣開始走上編劇道路的?
張巍:一直喜歡寫作,一直在藝術院校。上學時候有同學向制片人推薦,就入行了。第一部戲就是跟楊文軍導演合作,當時他也是很年輕的導演。
《時尚北京》:有沒有喜歡或者欣賞的編劇呢?
張巍:太多了,我的圈內好友李瀟、陳彤,師姐高璇、任寶茹、王力扶,前輩史建全、鄒靜之等,還有個沒打過交道的編劇我一直非常喜歡,叫彭三源。
《時尚北京》:看到自己的劇本由紙張轉變成影視圖像,有沒有很激動?
張巍:當然,至今仍然保持這份激動。
《時尚北京》:看你創作的劇本中,有一些是根據原著改編創作的,而一些則是原創的,對于這兩種形式你怎么看待?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傾向于哪一種?
張巍:哪怕改編,經過我手的劇本,也一定呈現出屬于我的風格。我不會“照搬”小說的。兩種我都不排斥,但是改編他人小說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小說必須我個人非常喜歡。
《時尚北京》:作為一個作家,你覺得與其他同年代的作家相比,自己的優勢在哪里?
張巍:我一直在電影學院教書,教學相長吧。而且心態比較年輕。
《時尚北京》:您覺得影視創作和小說創作最大的區別在哪里?
張巍:帶著鐐銬跳舞和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吧。
《時尚北京》:你的作品中是否有最滿意的一部呢?
張巍:從劇本層面來說,真的是每部都是心血之作。很難評價優劣。最后實現的程度不是編劇能夠把控的,只能說遺憾的多少吧。
《時尚北京》:你的每一次的創作靈感都來源于哪里?
張巍:基本都是來自于我看見、我經歷的事情,或者是身邊朋友告訴我的事情。完全沒有體驗感受的事情我不會拿來寫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