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煒光
經濟增長:別忘了對外貿易那輛老馬車
文/李煒光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但他也承認,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嚴峻。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曲折,國內經濟面臨持續下行的壓力,困難和挑戰比預想的要大。今年1月份,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大幅度下滑,出現了超過10%的負增長,所以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把我國的外貿目標設在較低的6%左右。
一個經濟體在其工業化的初、中期階段,經濟增長在經歷了一個高增長期之后,有所放緩是必然的。我國的工業化發展目前還只是處于中期階段,自1978年至2011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高峰期,也只是持續了32年,比起其他經濟體來并不很長,關鍵是,不少發達國家在其經過這個高增長期之后,城市化率可以達到80%左右,而我國這個數字只有54.5%,若把戶籍因素考慮進去,我國城市化率也就百分之三十幾的樣子。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不能成為真正的市民,買不起房,不能享受與普通市民相同的福利,成不了真正的納稅人,城鎮化的發展就不能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支撐力量。
以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投資導向的,輔之以高增長的對外貿易,而現在投資、外貿、消費這三駕馬車,前兩駕已經累了,疲軟了,激勵民間的投資和消費、改善民生、擴大內需則成了當務之急,寄托著未來經濟增長的期望。內需問題在我國,是個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政府投資的下降和外貿高增長時代的結束,使得這種病情加重了,形勢逼迫我們必須妥善解決內需問題,建立一種能自我驅動的內生增長機制,而核心問題是消費。如果消費需求不足,投資所帶來的再生產找不到出路,經濟循環的鏈條就斷了。
解決消費不足問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其消費能力是關鍵,這就要設法提高國民福利和社會保障水平,消除人們的后顧之憂,如李總理在報告里說的,惠及民生的公共支出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內需拉動的障礙主要不在市場、社會,而是在政府自己,總理報告指出了這一點,令人欣慰。要知道,這是過去多少年明白不過來或雖然明白卻做不到的一個道理。這里所說的障礙,一是稅太重,存在與民爭利的問題;二是政府職能過于寬泛,管的事太多,很多應該由市場發揮資源分配作用的領域被政府占據著、主導著,民間發展的空間和機會被擠壓。
當前我們面臨的情況確實不太妙,支持以往高增長的有利條件在逐漸消失或減退,人口、資源、能源、環境的狀況整體性惡化,要素資源的紅利也沒有了,制造業產能外移。外部,世界主要國家在重構貿易規則,中國被排除在這些規則體系之外,所謂離岸貿易、吸引外資之類的政策都好像變得不怎么靈光了。
話說回來,中國仍需重視外貿出口問題,美國是典型的內需驅動模式,私人消費占GDP比重超過80%,同樣可以保持世界領先的對外貿易量,中國卻不行,為什么?現在大家談改革,但是談對外開放的少,其實這不對,中國外貿這么多年增長快,是享受了國際主流國家的待遇,人家做貿易沒把你當外人,現在我們有些人卻自以為翅膀硬了,跟俄羅斯那樣的國家在外交上扯不清,這是自毀長城的做法,殊不可取。外貿下降的這一層原因,又有幾人明白?
應該說,中國制造業的開放程度比較高,也受益于此,特別是那些與國際接軌比較徹底的行業或產品,但服務業開放一直不夠,全球服務業160個部門,中國完全開放、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只有30個,而服務貿易今后卻是國際貿易的主體。美國與其自由貿易伙伴的貿易額已占到40%,韓國30%,日本20%,到2018年要達到70%,而中國,目前只有10%多一點。所以,發展中國對外貿易,包括自貿區建設,轉換政府職能是第一重要的。其次是接受現代法治理念,這很不容易,但這是必由之路。第三,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讓那些民族主義極端民粹主義見鬼去,唯此才是國家發展的通途。
好在我們的總理是明白人,一路一帶、自貿區、出口退稅增量部分中央財政全包、清理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推動外貿轉型升級、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和市場采購貿易、擴大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點、增加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數量、提高服務貿易比重等一系列政策的精彩陳述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別忘了外貿那輛老馬拉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