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剛
近些時候,在一些山區地區調研,能強烈感受到,這些地區處在一種非常糾結的心理狀態中。一方面,從上到下對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已深入到位,生態保護優先處處可見,大家都看到了一汪碧波、連綿青山中的重大發展機遇。但另一方面,大家又發現,現實遠比理想復雜。綠色崛起、跨越發展,一時難以找到擺脫傳統工業化發展的路徑,始終跳不出、脫不開“農不如工、無工不富、先低后高甚至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思維。
三句詩能很好形容這種發展約束:第一句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山區地區面臨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人口向外凈流出、空心化的問題。一些地方守著大好山水資源、生態資源、農業資源,卻早已出現了明顯的人口倒掛,常住人口遠低于戶籍人口,留下的相當比例是非勞動人口,老齡化嚴重。發展機會缺乏,讓人口大量外流。人口凈流出,又讓地區陷入缺人難發展的惡性循環。
第二句是,山高路遠坑深,山窮水復無路。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是交通和公共配套設施。一些地區雖然外部交通已經有高速連接,甚至要通高鐵,但內部交通網絡卻極不完善、等級較低,基本配套設施也不完善。問,看到機會為何不想辦法連通成線,大力發展生態養生、休閑旅游業呢?答,沒錢,有錢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投。但這些公共設施,如果政府不投,投資商是不會愿意來做。一些資源較好的村落,沒有集體經濟,甚至早已負債累累,只能靠上面撥下來的專項資金一點點完善。最后,大好山河曬著太陽,陪著月光。
第三句是,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一些地區生態資源充沛,但處在生態敏感地帶,一發展就成為眾矢之的,現實中這些地區早已即成事實有不少人口生產生活。有例子可以說明這一問題的尖銳性,某地區有個水庫關系該地區近兩三百萬人口的飲水安全,但水庫上游和周邊多年來早集聚了10萬余人口。政府既沒有這個財力或空間安置這些人,但原則上也不能讓他們在當地發展一絲半點經濟,怕影響公共安全。兩三百萬人飲水安全這個理由,讓另外10萬人的任何勞動致富的沖動煙消云散、消散無形。這些局部地區能做的就是在極小空間騰挪。發展既不允許,落后即是必然。當然這只是個極端例子,但類似沖突全省各地并不鮮見。生態保護和發展富民的矛盾在這里,顯得無比具體。
習近平總書記說得深刻,實踐中對“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中“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第三個階段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目前來看,我們的發展已經步入了第三階段,但要擺脫上述的發展約束和困境,以往老路顯然走不通,三種新思維來得尤其要緊。
第一種:功能系統思維。一個地區、一個省是一個系統,不同地區和區域承擔了不同的功能,有些要發展,有些要保護。發展的承擔責任,保護的需要補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這為重點生態功能區破除既要保護又要發展的困境,指出了明路。這類地區就是要在明確生態產權基礎上,探索完善地區間橫向的生態補償制度,誰受益、誰補償。當前,浙江省已經給26個欠發達地區“摘帽”、也弱化了麗水、衢州、舟山GDP和工業的考核。下一步,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深化主體功能區制度和政策體系,明確省市縣三級職責,根據發展導向不同、生產力布局不同,完善政績考核體系,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縱向和橫向的生態補償支持,做到縱向補償到底,橫向補償成鏈。對于能在區域內統籌的地區,強化制度約束,落實保護限制區域的補償;外部性較大,不能在區域內統籌的,建立省級動態補償和上下游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在全省范圍內體現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開發則開發、宜保護則保護的指導原則。
第二種:資本運作思維。一是要重視人力資本。人是發展的目的,也是發展的手段。因此,后發地區必須把人力資源積累擺在首要位置,把人力資本積累當作地區發展最大財富,縱然山高路遠坑深,只要明確目標,搭好事業平臺,總能引得鳳凰來。二是善用金融資本。要完善生態資源產權保護制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讓生態資源價值化為生態資本。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促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探索利用土地使用權眾籌等方式,吸納分散資本和社會資本,提高山區百姓財產性收入,推動山區經濟大發展。三是做強工商資本。就效益而言,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工商資本是否強大,反映一個地區的活力。對于限制保護地區工商資本不是引不引的問題,而是度的把握的問題。一些地區和部門不能把腦袋埋在沙子里當“鴕鳥”,把保護作為推諉的借口,做“睜眼瞎”。要知道摒棄了部分人即使是小部分人發展權利的小康不是全面小康。發展和保護可以不矛盾,要害在于直面問題,創新工作方式、手段和機制,把限制保護的工作做得更細更具體,更符合實際,找到發展保護兼顧的新路子,既堅守底線、定位定量,又保壓并重、區別對待。要科學研究制定限制區域的水土資源、環境容量承受能力和準入標準,加快廢除修訂那些不適宜現實的法規條例,適度發展適宜技術的生態工業和商業,引導科學持續安全發展。
第三種:跨界融合思維。當前趨勢下產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單純的發展農業、工業或者服務業的增長模式已都不足以讓后發地區形成后發優勢。未來地區產業發展更加象一個特色化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的構建,需要在跨界融合中找到市場痛點、消費熱點和利潤增長點,山區和農業地區要加強一二三產跨界融合發展,以特色旅游業為龍頭,突破產業界限,人文與生態結合、歷史與現代碰撞,培育綜合優勢、特色優勢,宜游則游、宜養則養、宜玩則玩,用新業態、新體驗集聚人、吸引人,并帶動地方農產品和生態服務的投資、生產和消費。各級政府尤其要順應“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抓住連接山區資源和外部市場兩頭的農村電商發展大趨勢、大機遇,象重視交通設施建設一樣,在信息化公共服務、WIFI覆蓋和普及應用等方面加大投入和補貼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應用,推動“互聯網+三農”、“互聯網+旅游”、“互聯網+農村消費”加速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