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星
加快發展農村電商培育農村經濟原動力
周日星
爭取到2020年,全省縣及縣以下實現網絡零售6000億元,實現農產品網上銷售達800億元,培育200個左右的電子商務專業村,培訓專業化農村電商人才10萬人,逐步建成基本覆蓋全省的鄉鎮電商創業平臺和行政村電商服務站(點)
近年來,浙江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深化了“互聯網+三農”的發展模式,逐步向農村的消費、生產、生活等各領域延伸,有效擴大了農村消費、增加了農民收入、激發了農村創業、促進了社會和諧。2014年,全省網絡零售額達到5642億元,同比增長48%,總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其中縣域網絡零售額占網絡零售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鄉村網絡零售額占零售總額的近10%;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超過180億元,同比增長80%,約占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總額的22.5%,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浙江農村青年網上創業群體約18萬人,電商為農村新增就業崗位約50萬人。電子商務已經成為農村青年創業的新渠道。
在推進農村電商發展方面,浙江省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2014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浙江省農村電子商務工作實施方案》(浙政辦發〔2014〕117號)。該方案明確浙江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目標、總體思路,通過市場主導和政策推動、示范帶動和全面發展、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三個相結合,來加快推進農村電商發展。這是全國首份關于農村電商發展的省級實施方案。此外,還制定了《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的實施方案》《關于開展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和評價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有效加強了部門合作、上下聯動,合力推動農村電商發展。
以“淘寶特色館”為載體,建設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按照省政府與阿里巴巴戰略合作協議內容,積極推進省、市、縣三級的淘寶特色館建設。目前,全省已建成16個淘寶特色館,入駐網商3000余家,累計銷售額突破10億元。
以電商園區為載體,建設農村電商產業發展平臺。充分利用“騰籠換鳥”出來的工業廠房、倉儲用房等存量房產和土地資源,加快推進電子商務園區建設。目前,全省已建成電商園區共154個,其中縣域范圍的園區62個,平均入駐企業超過100家,較好地實現了區域內各類資源的整合,逐漸成為電商產業發展的集聚地和創業創新的孵化器。
以淘寶村鎮為載體,建設農村電商產業集群。加強與淘寶村發展的指導和政策支持,在商務促進資金中安排一定金額用于淘寶村公共倉儲和服務中心的建設,提升淘寶村鎮發展水平。目前,全省擁有62個“淘寶村”、6個“淘寶鎮”,分別占全國總數的29.4%和31.6%,均居全國首位。
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在各縣市建設區域服務中心、在建制村建設村級電商服務站點,為廣大農民提供網絡代購等服務。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已設立農村電商服務點5488個、縣級區域服務中心30多個。還擬定了《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設和管理規范》的地方標準。
探索建立農村電商物流體系。開展“倉配一體化”建設試點,支持電商物流企業建設公共倉儲,為農產品網商提供低價優質的倉儲、物流服務;針對農村配送區域分散、效率較低等問題,采取建設農產品中轉站,或者通過企業、社會車輛“拼車”配送等方式來解決。
2014年,省級有關部門從基礎配套、服務支撐、政策支持和市場監管等方面推進農村電商各項工作。在創業方面,省商務廳與省委組織部、團省委聯動,支持大學生村官積極參與農村電商,推動農村青年電商創業;在農產品銷售方面,與省農辦共同推進區域性農產品銷售平臺建設;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方面,與省質監局合作,制定電子商務交易追溯體系;在營造氛圍方面,與省人社廳一起舉辦電商職業技能大賽。同時,與組織部、團省委、財政廳等部門聯合,評選出了一批農村電商領域的示范單位和個人,省級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共同推進電子商務發展。
今后一段時期,浙江省將以落實全省農村電子商務現場會精神為契機,切實抓好“一個機制、三大體系、五項支撐”建設。爭取到2020年,全省縣及縣以下實現網絡零售6000億元,實現農產品網上銷售達800億元,培育200個左右的電子商務專業村,培訓專業化農村電商人才10萬人,逐步建成基本覆蓋全省的鄉鎮電商創業平臺和行政村電商服務站(點),積極謀劃農村電商發展新篇。
加強工作協調,進一步發揮省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聯絡、協調和督促等職責,加強與省級相關部門協作,全面形成農村電商工作合力。協調各地加強農村電商的資金、人員和機構等要素保障,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加強業務指導,結合《浙江省電子商務產業“十三五”規劃》的編制,統籌考慮農村電商的市場主體、服務體系、物流體系、產業平臺和特色村鎮等內容,指導各地工作的有序開展。加強區域統籌,堅持“全省一盤棋”原則,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按照“錯位發展,各有特色”的思路,發揮各地區域優勢,引導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避免同質化競爭,逐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合作機制。
拓寬銷售渠道,加快構建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以“淘寶特色館”建設為主渠道,兼顧發展區域性農產品銷售平臺,在實現所有地級市淘寶特色館建設全覆蓋的同時,支持有條件的縣建設地方館,并以26個縣為主,建設區域性農產品電商平臺,全面擴大農產品網絡零售規模。同時,推動一批標準化水平較高的農產品進行網上大宗商品交易;引導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探索生鮮農產品網上直銷,強化客戶體驗度和服務水平;適時開展季節性特色農產品團購促銷活動,緩解區域性農產品滯銷等問題,加快構建通暢高效的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
豐富服務內容,完善農村消費體系建設。繼續做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作,在實現面上覆蓋的同時,注重服務質量的提升。鼓勵村級電商服務點拓展服務功能,逐步延伸小額現金存取、轉賬匯款、手機充值、水電費繳納、票務代購等業務,為當地農民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服務。同時,按照“互聯網+”要求,推進農村服務業電商化,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體驗、鄉村生態休閑的電子商務;支持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古鎮和村落進行網絡營銷,提升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宿網上預訂、旅游紀念品“網訂店取”等業務,豐富農村電商服務內容。
搭建創業平臺,著力構建農村電商創業體系。按照“要素整合、產業集聚、功能提升、因地制宜”的思路,規劃和建設一批農村電商創業園和產業基地。推動一批基礎較好的縣(市、區)建設具有綜合服務功能、并與當地特色產業相結合的農村電商產業基地;支持鄉鎮和街道利用閑置廠房建設電商創業園(孵化園);進一步提升發展電商專業村,對現有62個淘寶村進行改造提升,完善村級電商公共存儲和服務體系,培育一批省級電子商務示范村;加大對潛在淘寶村的挖掘力度,培育200個以上電子商務專業村。同時,結合特色小鎮建設,指導各地創建一批電子商務小鎮,打造多層次的電子商務創業創新平臺。
健全公共服務支撐。完善全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各市、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并逐步在鄉鎮、街道、創業園等地建設電商公共服務聯絡站或分中心,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網店建設、倉儲管理、代運營和人才培訓等服務。同時,結合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在全省各地舉辦電子商務服務資源巡回對接活動,把全省優質的電商服務資源引向農村地區,全面提升農村電商服務水平。
完善基礎設施支撐。進一步整合物流資源,合理規劃和布局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推進農村電商物流網絡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加快建設村級電商物流配送網點和公共倉儲,探索發展冷鏈物流,逐步構建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物流配送體系。協調通信部門開展“寬帶鄉村、海島”工程,提升寬帶服務農業、農村和海島的能力,在實現行政村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向20戶以上的自然村延伸。加強與銀行機構的合作,推廣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支付方式,為各類農村電商主體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務。
強化農村電商人才支撐。針對從業人員,進一步整合商務、農辦、人社、團委等部門培訓資源,制定統一培訓計劃和考核標準,提升農村電商從業人員素質。針對企業管理團隊,開展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培訓,培養一批有電商理論和實操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探索推行企業首席電商官制度。針對管理隊伍建設,加強與省委組織部、省農辦等單位合作,開展各級領導干部電子商務專題培訓、農村指導員和大學生村官業務培訓。
加強行業監管支撐。按照電子商務特點,探索新型的農村電商監管模式。加強農村電商地方標準建設,重點圍繞農村電商網上交易、產業平臺、服務網點和服務規范,加快建立地方標準體系,規范各類服務流程。積極推廣組織機構代碼與商品條碼在農村電子商務的應用,逐步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溯源體系,從源頭防止假冒偽劣商品進入。嚴厲打擊依托網絡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廣告、侵犯知識產權和傳銷等違法行為,營造良好的農村電商市場秩序。
加大產業政策支撐。積極爭取省財政部門的支持,對農村電商產業發展、配套服務、示范創建和人才培訓落實相應的政策。積極組織一批農村電商項目與省信息經濟產業基金進行對接,引導鼓勵涉農電商企業采取風險投資、戰略投資等方式引入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探索與農村電商相適應的金融支持政策。同時,與省委組織部、農辦、交通、建設、國土、人社等部門的對接,在物流、用地、人才培訓等全方位給予農村電子商務更大的政策支持。
作者為浙江省商務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