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衛軍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按下了“快進鍵”,進入了“快車道”。
《意見》強調,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誠然,生態文化,有多層的內涵,多元的指向;生態文明建設,有多重的挑戰,多樣的選擇。當民眾的生態文化培育熱情高漲之時、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行動加速之際,如何更好發揮生態文化培育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呢?
毋庸置疑,《意見》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科學指南、行動綱領和價值取向。
正確處理生態文化培育中“源”與“流”的關系。《意見》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些重要論述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和道路,也提供了正確處理生態文化培育中“源”、“流”關系的理論指導。“源”,生態文明建設之實踐也;“流”,生態文明建設之理念也。從本質上講,生態文化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它源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同時又反作用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正確處理生態文化培育中“源”與“流”的關系,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根植于追求政治清明、經濟富強、文化繁榮和社會和諧的偉大實踐和深厚土壤中,這樣才能為生態文化的培育提供取之不盡的原動力,同時必須發揮生態文化培育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武裝、輿論引導、精神塑造和斗志鼓舞的強大反作用,這樣才能為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用之不竭的助推力。
辯證處理生態文化培育中“古”與“今”的關系。《意見》指出,“挖掘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歷史智慧,也提供了辯證處理生態文化培育中“古”、“今”關系的科學指南。“古”,古之生態文化培育成就也;“今”,今之生態文化培育實踐也。我國的生態文化培育源遠流長,老莊的“天人合一”、儒家的“參天地,贊化育”、道家的“道法自然”等都是古代生態文化培育中的閃光點。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辯證處理好生態文化培育中“古”與“今”的關系,關鍵是要處理好生態文化建設中的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努力做到借鑒歷史經驗、立足歷史條件、順應歷史趨勢培育生態文化,自覺做華夏優秀生態文化培育的傳承者、實踐者和推動者。
協調處理生態文化培育中“內”與“外”的關系。《意見》指出,“發揚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生態文明領域的對話交流和務實合作。”這些重要論述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要有國際視野,也提供了協調處理生態文化培育中“內”、“外”關系的行動綱領。“內”,國內的生態文化培育之態勢也;“外”,世界生態文化發展之態勢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借此而論,生態文化是一種超越民族、超越種族和超越國界的文化形態。協調處理好生態文化培育中的“內”、“外”關系,就是要努力加強同世界各國在生態文化培育中的交流互鑒、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合作共贏,以自身的生態文化培育推動世界生態文化的發展,借鑒世界各國生態文化培育中的先進經驗促進自身生態文化的繁榮。
統籌處理生態文化培育中“德”與“法”的關系。《意見》指出,“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健全法律法規”。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應有的基本保障,也提供了統籌處理生態文化培育中“德”、“法”關系的價值取向。“德”,生態文化建設之道德支撐也;“法”,生態文化建設之法律支持也。生態文化的培育過程是一個塑造人的過程,它既是一項道德工程,也是一項法律工程;其培育既離不開道德的激勵、調節、教育和評價,也離不開法律的指引、預測和懲處。統籌處理好生態文化培育中的“德”、“法”關系,就要樹立生態文化的道德標桿,劃定生態文化的法律紅線,藉此為生態文化的培育創造一個崇德尊法的良好氛圍。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只要我們在生態文化培育中面向實踐、面向歷史、面向世界、面向自身,就一定能讓生態文化在中華文化寶庫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