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研究課題組
平湖市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研究
平湖市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研究課題組
改革開放以來,平湖市憑借其良好的區位條件和區域文化,經濟總量及發展速度均位于全省中等以上,而制造業則是平湖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大量特色制造業行業的集群式發展,使平湖市制造業得以迅速形成。但是,在結構變動相對較慢的變動過程中,資源要素的制約日益增大,給平湖市制造業快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一則,在區域內部,面對土地、資本、勞動力、能源等資源要素約束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各制造行業尤其是傳統優勢制造行業利潤和增加值率出現逐步縮小趨勢;二則,對全省全國而言,面臨著與沿海地區縣市快速發展與結構快速高級化的制造業的競爭。因此,平湖市制造業已到了轉型優化發展的關鍵時期。
平湖市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的總體思路:以追求更高增長質量和效益為核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實施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進理念更新和融資創新、加快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促使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轉變等優化舉措,推動平湖產業結構調整向經濟服務化、工業新型化、發展低碳化演變,實現縣域經濟的創新發展、高效發展、綠色發展。
基于上述總體思路,對平湖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與建議如下:
政府應當維護市場的規則和環境,保障市場機制能夠自由有序的運行。在存量調整方面,應當確立市場主體地位,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加強企業、行業和市場情況的監測、預警;加快要素交易市場的建設與規范;構建政府補償機制,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化解產能和有效退出;做好職工轉崗、就業、生活保障以及企業退出后的善后工作。在增量提升方面,應當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業技術門檻和準入標準;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通過產業政策、產業規劃、行業動態監測等來引導投資和規避風險;著重培養生產性服務產業,推動產品研發、企業創新;嚴格責任落實,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提高政府公信力。
通過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來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目前發展現狀下較為科學有效的方式,但資源要素日益減少是不變的趨勢。一方面,需要通過市場化配置使資源流向效率更高的生產部門去,增加總產出;另一方面,技術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推動各個部門的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從根本上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從依賴要素拉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飛躍。這其中,成長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首先,政府應當更多的關注與鼓勵成長型企業培育,在財政、行業標準、產業政策、差別定價等方面更多的向其傾斜。在綜合績效評價體系中納入成長型企業的評估指標——GEP評估指標,以企業實績財務指標為直接依據,建立包括發展狀況、獲利水平、經濟效率、償債能力和行業成長性5大類定量指標,以及管理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成長環境三大類定性指標,運用二維判斷法來科學、規范地對成長型中小企業進行綜合評估。與此同時,對于優勢明顯的企業,給予用地、用能、用水、用電、排污權等方面的優惠,或在稅收方面給予相應的減免,從微觀層面為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次,政府應當重視、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為其營造有利的發展環境,給予更多的創新資源,制定寬松的政策規范,在差別化定價機制中考慮企業科研投入、科研貢獻等方面的加分因素,或單獨考量一批以技術創新為立足點的企業,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創新型企業。
縣域由于其有限的發展空間與資本規模,在融資創新方面會遇到較多阻礙,中小企業的發展壓力尤為突出。一方面,政府應當搭建更多更有效的融資平臺。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積極推動不同類型企業到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及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上市掛牌融資;建立平湖市產業投融資平臺,引導設立產業風險投資基金,支持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金融租賃等金融機構,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根據企業績效評價制訂分類信貸扶持政策。支持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
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對外金融招商,大力引進差別化的銀行、保險、證券、期貨、金融租賃等機構及會計、律師事務所等專業中介機構入駐,鼓勵培育走業務精細化、專業化發展模式,不斷豐富地方金融業態,有效提升現代金融服務業的業態水平,為企業融資提供咨詢、策劃、投資、融資等專業化服務。針對高風險、高收益的成長型、創新型企業,創新保險產品,降低投資風險。積極開展各類融資試點工作,吸取國內外成功的建設經驗,促金融租賃試點,以融物代替融資;無形資產抵押試點,以專利作為抵押品。
各類平臺的建設可以將資源有效集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產業規模化發展。而平臺的構建不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時也需要專業性機構提供專業化的幫助與建議。充分利用中介機構在市場經濟中的優勢,整合企業與政府的資源,促進各類資源的集聚,是建設各類平臺的有效途徑。
首先,鼓勵研發機構、專業設計機構、咨詢機構等生產性服務機構的設立,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一方面,積極引進連鎖性的、規模性的生產性服務機構,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與優惠;另一方面,鼓勵本土性的生產性服務機構設立,特別是科研性機構、專業咨詢類機構、金融創新類機構要足夠重視,重點培養。
其次,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制定、更新行業內部綜合績效評價的標準,并及時發布,為政策實施提供依據,同時形成獨立完善的標準制定、出臺、監督機制。由協會組織制定行業內部適用的更高要求的評價標準,定期將結果予以公布,促進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鼓勵企業之間相互監督,定期進行實地檢查,采取一定的獎勵與懲罰措施,督促企業調整提高。
再者,建設信息發布平臺以及信息共享交互平臺。其一,將相關政策、指標訊息、以及國內外先進的研發成果、技術標準發布在平臺上,為相關企業和中介機構提供發展及時有效的信息;其二,可以將企業對于生產性服務需求發布在信息共享平臺上,相關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其三是對于資源要素的交易,企業將相關的需求與供給發布在平臺上,中介機構作為橋梁紐帶,滿足各個企業的需求,也是二級市場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源要素分配的問題說到底就是產權分配的問題。其中,土地初始產權界定是二級市場建設的主要障礙之一,知識產權則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初始產權的界定,主要是指工業用地的產權問題。根據相關政策,存量土地退出是較為困難的,而增量土地資源是極為有限的。一方面,積極謀求創新,縮短土地使用時效,同時通過簽訂更為嚴格的合同來約束企業。但歸根到底,根據縣域所具備的條件,二級市場的交易比政府干預更符合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對于存量土地的使用進行定期評估,后期監管,針對使用效率低下的土地實施相應的懲罰措施。與此同時,嚴格把控增量土地產權界定,去除工業用地初始界定的金融屬性,為土地的收回以及退出,掃清障礙。工業用地產權的清晰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二級市場規模的擴大,有利于企業資源交易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重視知識產權認定,鼓勵創新技術、設計專利,以技術換資本。建立專利、技術交易信息平臺、交易機構,形成二級市場交易,滿足中小型企業的技術需求,發揮創新型企業的優勢,進一步推進規模效益的實現,形成經濟增長新模式。
龍頭企業是縣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排頭兵,對同行業的其他企業具有很強的示范、引導作用,決定著地區、行業產業調整的方向。另一方面,縣域的土地、水、電、能源、人力、資本等資源要素是有限的,研發機構、專利技術、創新平臺等創新因素也是有限的,成長型、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受到了重重阻礙,而龍頭企業的培養恰恰離不開這些。因此,引進先進的技術、優秀的人才、充足的資本——招商引資、引智成為縣域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首先,必須營造出良好活躍的投資環境,樹立積極友善的招商形象。兼容并包,鼓勵多種形式的資金、項目、企業入駐,合理安排各項資源,出臺相關補貼優惠政策;完善金融中介體系,為新進入的資本、項目、企業,提供健全、系統化的金融保障;開拓眼界,準確定位,勇于拓展國際市場;降低政府管控力度,對于新申請的項目與企業,抓重點,控風險,避免過多的行政干涉,提高審批效率;積極提供相關服務,培育生產性服務機構,為有意入駐的項目、企業,尋找相匹配的合作伙伴;督促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企業率先調整發展模式,鼓勵其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使得現有的規模項目與企業起到良好帶頭作用。
其次,選擇性的引進項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摒棄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規模項目,引進高附加值、創新度高、有成長優勢的項目,提高項目的整體質量;嚴控風險,對于高風險的項目,必須具備配套的風險控制體系;綜合評估,形成一套完整的項目評估體系,包括預期收益、環境影響、政府投入、持續發展能力等多個方面,根據評估結果給予相應的補助優惠,擇優引進;關注成長型企業、創新型企業的進入,鼓勵龍頭企業與該類企業并購重組以及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積極尋找與產業發展導向吻合,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項目與企業,結合自身優勢,更有利于上下游企業的匹配,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課題組成員:吳前鋒 揭建成 何祎男 戴玲麗 羅佳琦 朱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