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宏
生態有機農業: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韓志宏
淳安農業依托獨特的自然稟賦、悠久的歷史沉淀和持續的技術進步形成了今天的面貌。一是淳安農業在縣域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舉足輕重。2014年,淳安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2.9億元,增長6.2%,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16.0%。二是淳安農業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茶葉、干水果、蠶桑等主導產業,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茶葉1.067萬公頃,居全省第2位;山核桃1.667萬公頃,面積居全省第2位;蠶桑0.733萬公頃,面積居全省第2位;有機魚養殖4萬公頃。近年來先后被命名為“中國山核桃之鄉”、“中國山茱萸之鄉”、“中國有機魚之鄉”。三是淳安農業的生態條件得天獨厚。淳安肩負著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浙江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和“美麗杭州”實驗區等使命,生態紅線不容觸碰。淳安農業本身是這個生態系統有機組成部分,與其它部分自然耦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但是,淳安生態有機農業存在產業規模偏小、空間布局分散、產業關聯不高、戰略重視不夠等問題,生態有機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品牌等環節競爭優勢不突出。加快生態農業轉型升級是強化淳安生態資源優勢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秀水富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由路徑。
淳安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立足生態千島湖大優勢,搶抓“舌尖上的安全”大機遇,布局高效生態有機大農業,把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注重生態農業與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為此,必須實施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智慧化四大戰略舉措。
產業化。缺乏市場的支撐引領,產業做不大。小農戶與大市場彼此遙望但難以跨越交易費用過高的鴻溝。要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現代產業組織,推廣應用電子商務、物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打通農產品生產、加工、配送之全產業鏈,架起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橋梁,打開農業發展新空間。
規模化。改變土地碎片化、布局分散化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格格不入的現狀。加快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全面完成土地、林地、山地確權;依據《關于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精神,“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使得“經營權”能夠單獨流轉。
品牌化。品牌是品質的保證。品牌影響力越大,產品走得越遠。有必要建立“千島湖”地理標識、企業品牌、商品品牌的品牌識別體系。以秀水為標志的自然生態保證了生產環境品質,以有機為定位的高效農業保證農產品或原材料品質,以知名商標為品牌的各類產業組織保障最終產品的加工和配送品質。
智慧化。生態農業面臨勞動力約束趨緊、綜合成本走高、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加大等“三大趨勢性挑戰”。應對挑戰需要“智慧”,要把物聯網、云計算、自動化控制、電子商務等智慧元素注入農業生產、加工、營銷和流通等各環節,提高農業生產、流通效率,重構供應鏈、價值鏈體系。
推進四大戰略,需要加大保障措施落實力度:
上升到全縣戰略。站在“秀水富民”高度,充分認識發展高效生態有機農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若干意見、發展規劃、布局規劃,并與“十三五”規劃銜接。整合農業口資金,優化資金支持重點方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增強生態有機農業與生態文明、智慧經濟、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等重點工作銜接,形成工作合力。
推進土地確權、流轉與規模經營。探索建立土地流轉平臺和土地流轉基金,成立土地流轉交易所,培育各類市場主體,發現流轉土地價格,引導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通過收儲、置換等形式形成連片土地,以符合規模經營需要,順利與工商資本對接。積極創辦有特色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
注重試點示范與復制推廣相結合。根據各類主導或特色產業生產經營特點,培育一批試點示范,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形成“農+工”、“農+旅”、“農+貿”等多種產業鏈、價值鏈經營模式,最終實現綜合成本下降和整體效益提升。
創建區域品牌。定位高端,一流水土生產一流產品,塑造以千島湖生態為內涵品質的區域地理標識,加強品牌推廣,走高端精品農業路線。加強區域執法,對偷排污染、失信行為、以次充好堅決打擊。
推進戰略性務實合作。加強與浙江大學、省市農科院戰略合作,推進產學研合作,為生態有機農業生產提供智力支持。加強與電子商務、在線旅游、快遞、租車等平臺對接,實現線上線下協同。推進“杭州市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延伸應用。
作者單位:淳安縣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