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酬
在過去的八月,“天津港”和“大爆炸”似乎已成為國內媒體的核心詞。
與以往的重大安全事故不同的是,天津港爆炸事故處置力度明顯加大,對有關責任人的追究速度快,追責官員的級別高,甚至已退休官員亦在被控制之列。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通報,已對11名官員依法立案偵查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公安機關已對瑞海公司、天津中濱海盛安全評價監測有限公司12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由此可見,前述11人被查不是問責終點,一場有力度、全方位的問責已然離弦。這也增添了公眾對事故責任徹查、追究的信心。惟愿此次追責不僅能嚴懲事故責任人,更能對負有安全責任的權力行使者以儆效尤,讓所有罔顧法紀者明白,國法不可不畏,天職不可不循,民利不可不恤。
危化品倉儲運輸在紙面上管理嚴格,門檻極高,消防、環評、安評,需要業務資源與廣泛的人脈,一般企業很少能夠涉足,但現實卻展現出喪盡底線的裸奔,從專家、政府到企業,每一層面的基本運行規則、基本尊嚴被撕碎,且預埋下未來爆發“人禍”的導火索。
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危化品生產國和應用國,國內化工行業總產值已經達到14萬億元,占GDP超過10%,并與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噎廢食、盲目排斥化工有失偏頗,亦非現實。在超40%之高額利潤的刺激下,國內多個地區紛紛巧立名目,以爭奪危化品企業入駐。而審視目前危化品的管理,天津港爆炸事故所折射出的國內危化品產業之紛繁亂象,諸如產業相關倉儲設備、危化物流供需失衡,專業人員嚴重短缺等,導致非法運營危象頻出。
8月29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進行專題詢問。工業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長回答相關提問時介紹,該部和安監總局去年開始布置在城市人口稠密區對危險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坦率地說在一年多的工作中地方不是很積極。但天津港爆炸事故發生后,各省紛紛報來需要搬遷改造的具體項目計劃,初步匯總有一千多家企業。另據公安部8月下旬舉國開展的新一波次對危化品道路運輸的集中整治顯示,截至8月28日下午已查處違法隱患6033起。僅據官方披露的上述情況,若將國內危化品產業現狀喻為“坐在火藥桶上”,或不為過。
安全已然成為當下國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危化品爆炸事故產生的疊加效應,加劇了國人對城市安全的焦慮。危化品物流是物流業中的特殊組成部分,危化品在儲存、運輸以及事故救援方面的短板,均可構成重大安全隱患。天津港爆炸事故或將倒逼有關部門對危化品監管進行改革。筆者認為:頂層敲定安全一張網,運用互聯網和G P S,對危化品的危險源(點)實施網上全天候實時監控、動態監管,重大事項電子報備、現場監管,無疑是創新監管執法手段,迅速提升監管效能的有益嘗試。而全局的長效改觀,則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