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建
數字傳播視野下學術期刊著作權保護問題探析
□文│劉 建
數字化傳播是當前出版產業的重要形式,也是可以預見的未來趨勢。在這一動態背景之下,學術期刊著作權的保護也相應產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正確認知數字化傳播背景之下的著作權內容,充分保護學術期刊著作者群體的切實權益,才能促進學術文化繁榮發展與出版行業長效運作的同步共進。本文歸納了在數字化傳播背景下的學術期刊著作權保護面臨的全新態勢,總結了現有學術期刊著作權保護措施的不足之處,并擬建了基于數字化傳播背景的學術期刊著作權侵權保護的改進措施。
數字傳播 學術期刊 著作權 保護
著作權是基于知識產權的重要權益,在學術期刊范疇之內,其發揮著保護著作者基本版權、鼓勵學術文化創作以及維持出版產業有序運作等關鍵作用。而伴隨著數字化傳播形式的后來居上,尤其是在網絡自由分享、多樣傳播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之下,原有的學術期刊的著作權保護機制,也面臨了更為復雜的新態勢。[1]在注意到數字化傳播對于學術期刊著作權保護的影響之后,出版業界與相關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跟進措施,但還是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鑒于此,就需要制定并施行一系列可行的改進措施,以切實保護學術期刊的著作權益。具體而言,需要分別從建立學術期刊著作權的專項保護法規制度、實行臨時保護與定點核查相結合的操作策略、提高訴訟保護手段的法律懲戒力度、協同學術期刊著作內容與民眾群體閱讀權利的雙向交互等方面出發,以促進版權保護法律意識的深入普及。
隨著數字傳播產業規模的擴大、質量的提升,學術期刊資源的獲取方式、難度等都較之前大為降低。然而考慮到一些不當乃至違法行為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之下,學術期刊著作權保護也面臨更為復雜的新態勢。
1.數據來源不再受限,查找難度明顯降低,預先防范的難度增加
在數字化傳播的浪潮席卷之下,學術期刊行業迅速實現了電子化、網絡化運作,原有數據來源的存在形態被打破,社會群體除了可以在期刊網站進行在線查看、閱讀之外,還可以通過下載、修改以及發布,對原有的期刊文本進行分享式的傳播。不通過官方網站來進行閱覽,借助一些分享站點與工具,同樣可以快速獲取所需的文本資源,并可以任意查找、隨意存儲。而對于學術期刊的著作權保護,由于未能未雨綢繆地建立預防機制,所以在監測、發現以及處理上往往處于被動,期刊資源被私自傳播、修改分享等混亂現象也開始集中出現[2]。
2.網絡傳播大行其道,傳統出版跟進滯后,二者脫節導致盜版泛濫化
由于并未真正重視學術期刊的網絡運營,一些學術期刊的服務項目往往被惡俗廣告、游戲動畫等充斥,嚴重拉低了學術期刊的文化嚴肅性,削弱了對于受眾群體的吸引黏性,繼而也導致大量注冊用戶開始轉而選擇綜合成本最為廉價的網絡分享,并主動或被動地扮演了推動學術期刊資源網絡傳播的媒介角色。而利用學術期刊網絡運作處于粗放發展期的難得機遇,一些盜版行為伺機蜂起,其通過網絡傳播途徑獲取各類學術期刊文本,然后再適當增刪、排版印刷、出版刊行,獲取巨額的不當經濟利益,嚴重干擾了學術期刊網絡運作的有序發展。
3.低俗消費甚囂塵上,付費獲取推進困難,既有的監管手段收效不佳
一些學術期刊運作機構為了獲取經濟效益、搶占有限市場,積極迎合了低俗消費,通過私自轉載、模仿修改等侵權手段,制造了大量的低俗化文字作品。而大部分學術期刊網絡運作的管理方,則還是試圖通過推出高品質正版的付費資源,來維護期刊作者的著作權益。然而受制于消費調研不透徹、整體定價不合理、商業運作不成熟等原因,當前付費項目在學術期刊的網絡運作之中,大部分尚處在低回報率階段。加之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對于低俗消費、惡意傳播以及付費經營的監管一直缺乏應有的重視,并不認為期刊文化偏頗發展與經濟效益轉化之間存在必然沖突,大多采取了觀望態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以上亂象的泛濫。
當前我國學術期刊著作權的保護還處在相對粗放的初級階段,無論在法律制度規范、具體保護措施、訴訟保護途徑以及訴訟救濟程序上,都存在諸多不足,這無疑制約了整個數字傳播產業的有序發展。
1.專項法律制度尚未建立,行業約束條款效力偏弱
我國學術期刊著作權保護的立法工作起步較晚,起點較低,在專項法律法規制度的建立與施行上,也一直存在明顯的滯后性與失調性。雖然具備一定法律約束效力的法規條款為數不少,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文學出版服務管理辦法》等,然而其宏觀指導往往大于微觀操作。在數字化傳播的沖擊之下,對于學術期刊著作權保護難度也隨之增大,原有的并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則迅速暴露出了短板。雖然學術期刊行業內部也自發組建了磋商機制,并締結了部分協議性質的行業條款。然而由于這些行業條款屬于松散的、臨時的管制手段,其所具備的效力又難以等同于法律規定,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職業道德、利益博弈之間的調節,所以對于學術期刊著作權的保護效果也普遍不盡如人意。
2.訴訟保護缺乏懲戒力度,后續侵權行為難以遏制
當前我國對于學術期刊著作權保護的訴訟機制,則是基于《著作權法》與《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兩大法規而創建的松散體系,無論是在判定原則、處理模式,抑或是在操作途徑、執行方法上,大多采取了避重就輕、警戒為主、處罰為輔的基本策略,這就使得其實際的懲戒力度大為降低。譬如在對于電子檔學術期刊個人傳播的侵權處理之時,就需要依照主觀目的判定、客觀資料收集以及當事雙方辯證的訴訟程序來展開。而在電子檔學術期刊的類型裁定上,則大多依照《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將其認定為網絡文本資源,而不是認定為電子化的知識文本,以降低其侵權的等級[3]。整體懲戒力度的不足,使得部分投機者群體更加肆無忌憚,繼而也讓抄襲修改、二次傳播、換名出版等后續的侵權行為層出不窮。
3.行政救濟程序流于形式,受損獲賠出現時效延遲
行政救濟程序大多由侵權行為發生、訴訟裁定下達、賠付款項未果的強制執行手段組成,如未經允許,電子檔的學術期刊資源被第三方個人或組織私自轉載、分享下載,通過雙方協商、公證仲裁以及訴訟裁定之后,侵權一方仍未履行賠償義務之時,就可以通過申請行政救濟、借助法律強制力來獲得應有賠付。然而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制度規定松散等消極因素的存在,當前行政救濟程序往往流于形式主義,除了以書面警告形式下發催賠書之外,其執行手段也普遍為電話催促、短信提醒等,很少會與被侵權方前去催繳賠償,使得被侵權方的獲賠款項經常出現滯后、拖延,造成了受損獲賠的時效延遲。
以上積存問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數字傳播的有序推進,必須進行改進措施的制定與施行,才能確保學術期刊著作權的切實保護。具體而言,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建立著作權專項保護法規制度,推行適度保護原則
在借鑒《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等主要成文法規的基礎上,結合數字化傳播的主要特點,相關部門需要建立專項化的學術期刊著作權保護的部門法規,細分電子檔線下傳播、網絡分享傳播等不同途徑下對于學術期刊著作權的具體保護,包括著作人的基本權利、侵權行為的判定以及司法訴訟程序啟動等。而考慮到我國數字化傳播與學術期刊網絡運作的階段特征,則適宜推行適度保護的政策原則,參照《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以及《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等相對成熟的數字版權保護法規,有針對性地制定并施行有利于學術期刊資源正常傳播、網絡運作合法獲利的操作政策。
2.實行臨時保護與定點核查相結合,細化出版鏈條保護
定點核查旨在加強學術期刊網絡運作的自我防控能力,這需要引入配套的技術保護措施,如設置學術期刊正規網站的用戶權限,有限制地規定各類用戶在線閱讀、自由復制以及下載存儲等,并增加加密功能。對于試圖蓄意獲取期刊資源的不法用戶,則可以采取凍結其賬號、查封其IP等方法來處理;另一方面,應當進一步劃分內容生產方、資源出版方、技術支持方、閱讀設備提供商、作品銷售商以及消費者等多個鏈條環節的權利與義務,在基于數字化傳播的前提之下,建立更為規范化與人性化的統籌模式。
3.提高訴訟保護手段法律懲戒力度,完善跟進監督模式
一是要完善當前訴訟保護手段的裁定方式,依照數字化傳播的特征,合理劃定線下傳播與線上傳播的法律界限。提高對于將電子檔期刊資源私自傳播的個人或團體的處罰等級,對于無法確定具體當事個人的,則可以警戒、判罰為其提供個人資源上傳與分享功能的原始網站,并要求其進行公開道歉等。而對于未經授權的團體侵權行為,則需要提高整體罰金數額、延長停業整頓時間,必要時也可以啟動司法訴訟程序。二是要完善跟進監督模式,配備專職人員跟進調查,實時獲取判罰一方的整改信息,指導、督促其在規定時間之內完成整改。對于敷衍、拖延以及抗拒整改的,則可以采取額外增加罰金、延長停改時間等懲處方法,必要時也可以請求法律強制執行。
4.協同著作內容與閱讀權利的交互,促進版權意識普及
對于學術期刊的經濟效益挖掘上,合理均衡著作權益有效保護與普通民眾閱讀權利之間的交互轉化,并順帶普及著作權益保護的法律知識,則無疑成為了利用數字化傳播價值、壯大學術期刊多元運作的切入點[4]。鑒于此,就可以建立公益免費性質的網上圖書館運作機制、推廣付費會員優惠活動,為社會群體提供內容豐富、閱讀方便、體驗清爽的正版學術期刊資源,并在站點的突出位置,設計各種滾動藝術字體、簡短演示動畫,介紹私自轉載、盜取鏈接、下載傳播等不當行為所要承當的法律責任,以提高社會群體的著作權益保護意識。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1]張言民.數字環境下著作權法利益平衡的沖突與消解[J].出版發行研究,2015(5)
[2]劉玲妙.淺析我國數字傳播時代的版權保護[J].傳播與版權,2014(6)
[3]馮曉青.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限制及其利益平衡[J].社會科學,2006(11)
[4]戴雅娜,楊英法.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通方法研究[J].教育評論,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