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寶權
“一帶一路”視域下出版走出去的問題、優勢與路徑選擇*
□文│姚寶權
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與實踐下,出版走出去具有較好的政策和市場優勢。文章在分析走出去存在的問題與優勢的基礎上認為,宏觀層面系統規劃,中觀層面現代化出版企業集團運營,微觀層面資本輸出、內容以及營銷渠道的開拓創新是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有效路徑。
出版 一帶一路 走出去 對象國
新世紀以來,我國出版走出去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信息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當下,出版走出去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不斷增多。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理念布局,為中國出版走出去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視野。因此,在“一帶一路”視域下探討出版走出去的問題、優勢和路徑正逢其時。
當前,國家對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出版企業走出去的愿望也十分強烈。但是,客觀上說,出版走出去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存在多方面亟須解決的問題。
1.國家關于走出去的政策比較單一,缺乏系統而長遠的規劃
自本世紀初開始,國家對出版走出去提供了較多的政策支持,為出版走出去提供了方向性指導。不足之處在于,大部分政策都是以“規劃”“意見”“計劃”“工程”等臨時性措施的形式出現的,忽視了走出去的對象國之間的文化、國情的差異性。
2.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強大風險應對能力的龍頭企業
當前,我國出版企業的改革尚在進行中,企業內部整合尚未完成,現代集團化的企業運作方式尚未真正體現。出版行業缺乏具備現代企業體制、在國際上具有強大競爭實力的出版龍頭企業。在國際出版界影響有限。另外,因為走出去的時間較短,懂國際貿易、熟悉跨文化經營的人才嚴重缺乏。
此外,相比歐美等國家比較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一帶一路”區域內,有相當部分國家存在著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不穩定因素,各種傳統與非傳統的安全問題不斷出現。因此,出版企業在這些國家中開展圖書出版等相關經濟或文化活動,其面臨的經濟違約風險、政治審查風險較大。而我國出版企業在十多年的走出去過程中,對這些市場與非市場因素引起的糾紛的處理能力較為欠缺,風險應對能力不足。
3.缺乏“跨文化”寫作的作者群體和翻譯人才
出版走出去,必須以文化輸入國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以輸入國讀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來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以及中國現在的國家形態,以便消除這些國家的讀者在內容理解層面上的“差異性”。目前,我們恰恰缺少的正是既懂中國文化,又知曉輸入國文明和讀者心理的“跨文化”寫作的作者群體。
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一帶一路”區域內,各國的語言差異較大,且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多民族國家,即便是同一國內的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也千差萬別。“截至2014年上半年,通過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以初、中級為主)的人數僅3.6萬人。據中國譯協估計,能夠承擔審定稿任務的各語種高端人才全國恐怕不足萬人,其中中譯外高端人才或許不足千人”。[1]翻譯人才缺口較大的現實情況嚴重制約著中國出版走出去,是當前我國出版走出去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我國出版走出去經歷了十多年的探索,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而“一帶一路”的提出與實踐對于出版走出去來說,具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1.龐大的市場和穩定的雙邊、多邊貿易關系有利于出版走出去
“‘一帶一路’發端于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覆蓋約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3%和29%”,[2]“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潛力的經濟合作帶,[3]這是一個龐大的經濟市場。
“一帶一路”的實踐將助推各國之間構建長期、穩定、互利的貿易關系。出版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所必須面對的貿易保護主義的不確定的情況也將有所改觀。“一帶一路”區域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意識形態領域的嚴格限制,出版走出去的對象國對出版物的限制政策將會適當放寬,苛刻的審查將會有所弱化。
2.市場與作者群的擴大
“一帶一路”經濟區域展現的自由貿易形式,必然會在企業、個人之間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交流與合作,這種合作當中必然有對對方了解的需求,這種需求理所當然可以轉化為出版物的潛在市場。
同樣,隨著貿易往來的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也不斷加深,相互之間的文化背景也不斷熟悉,出版社可以通過與企業、個人的合作、開發,將其發展成為潛在的作者,從而彌補國內熟悉相關國家文化特色的作者群的不足。
面對“一帶一路”區域內各國之間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以及該區域內許多國家政治不穩定、各類風險相對較高的現實,出版走出去應該在宏觀、中觀與微觀上作出恰當的路徑選擇。
1.宏觀層面:長遠規劃贏得市場
圖書出版因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相比于其他企業國際化道路來說要艱難得多。因此,國家、企業應在宏觀層面作出出版走出去的長期系統規劃,這是“一帶一路”視域下出版企業贏得市場的必要保證。
增加走出去對象國的文化研究投入。相比于歐美經濟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對“一帶一路”區域內的許多國家的研究是比較薄弱的。而圖書出版則必須依靠系列研究成果、結論作為選題、策劃、營銷的依據。因此,政府和出版企業可以通過聯合設立出版研究基金的方式,推動相關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對“一帶一路”區域內國家文化、民族風情等的全方位研究,從而為出版走出去提供有效的決策參考。
通過各種形式培養高層次翻譯人才。正如前文所述,當前制約我國圖書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高層次翻譯人才的短缺。而“一帶一路”區域內的國家有相當部分是非國際通用語言的小語種國家,國內能夠用當地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解讀中國故事的翻譯者很少。因此,出版界應該通過與國內外相關高等學校、企業合作等形式,通過人才聘請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培養高水平的翻譯群體。
2.中觀層面:現代化出版集團的運營方式
中國出版企業國際化道路的時間相比于走相同道路的歐美發達國家的時間短很多,幾乎是在歐美出版企業集團的市場夾縫中尋求突破,難度可想而知。但有壓力才有動力,也才有機會。依托“一帶一路”,出版企業走出去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整合企業優勢資源,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出版企業集團。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我國出版集團在內部的整合上尚未真正形成合力,因此,加速出版企業集團內部整合,發揮企業內生優勢應成為當前走出去的重要方向。
出版企業相互之間的合作是突破國際強大出版集團壓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國內各出版集團之間在國際市場上有時出現相互掣肘的現象,如僅在出版內容的選題上,出版企業之間重復選題的情況屢見不鮮。沒有形成中國出版企業走出去的合力,需要在政府層面和企業共同利益的層面進行調適。
政府、企業共同應對走出去的風險。作為企業,風險應對是其發展過程中必然要考慮的因素。面對走出去的風險,一方面應盡可能地取得政府各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應盡快探索、熟悉各國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以及民族部落間的風土人情,取得當地政府、民間的認可,提高企業風險應對能力,盡快成長。
3.微觀層面:出版物走出去的形式、內容的創新
出版走出去能否成功,最終要落實在出版內容、營銷方式是否能被走出去的對象國讀者接受的基礎之上。因此,出版物應該在內容、形式、渠道等方面滿足“一帶一路”區域內各國讀者的需求。
直接的資本輸出。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文化、語言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出版走出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作為企業來說,通過短期經濟利益的獲取來壯大和發展自身是必然要求。在這種兩難選擇中,出版企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直接投資來取得短期的經濟效益,為后續發展提供經濟支持。如直接并購當地出版社,聘用當地的作者、編輯,通過當地出版社出版中國圖書等。這樣既可以減少流通過程,節約出版成本,又可以減少當地政府對出版物的審查環節中不必要的麻煩。
以科技類圖書作為走出去的突破口。“一帶一路”所囊括的國家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科技實力較弱,對先進科技類圖書需求必然較多,這類圖書因意識形態色彩較淡,相對而言,更容易通過當地政府的圖書審查。因此,可以以科技類圖書為突破口,通過科技圖書帶動中國文化經典讀物的出版走出去。
通過活動的開展,淡化出版企業的利益印象。
從陌生化排斥原理來看,“由于文化接受主體有自己已遵循的知識地圖與認知圖景,對陌生的東西有一種刻板印象式的排斥,從而對傳媒產品有一種結構性的拒絕”。[4]為了減弱或消除這種刻板印象的排斥,出版企業可以通過設立系列基金的形式開展各種公益活動,如針對非洲、中亞、南亞等一些比較貧窮的國家開展疾病救治、文化遺產保護等公益性活動,一方面有利于樹立中國出版企業的合作、幫扶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構建中國的責任大國形象,為當地人民接受中國文化輸出贏得市場。
多經濟領域的合作。“一帶一路”是一個長遠的議題,同時也是出版企業自我展示的良好契機。因此,出版企業可以以發展跨領域合作的方式,進行多種投資,增加盈利途徑。一方面,在數字出版成為時代潮流的當下,提高數字出版物的比例是出版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對于已經在市場上取得良好效益的出版物,應該進行深度挖掘,拓寬多元化盈利渠道。如前些年流行的“哈利?波特”系列圖書,不但在中國出版市場表現不俗,在玩具、電影、電視等領域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這是中國出版走出去應該學習的地方。
以共同的文化價值觀為基礎進行圖書內容的創新。盡管不同民族之間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體制與民族風情,但是,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國家之間也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價值觀。因此,出版企業在對這些國家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用各民族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來講述中國故事,是出版內容創新的前提與依據。
“一帶一路”的倡議與實踐,不僅為中國出版走出去提供了宏觀層面的戰略視野,同時也提供了突破現有發展瓶頸的創新路徑。中國出版企業應加速資源整合,依托“一帶一路”大范圍、長時間的經濟合作特點,通過長遠規劃與短期盈利相結合的方式,助推走出去效果的提升。
(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學院)
[1]唐聞生.講好中國故事需培養大批高端中青年翻譯人才[EB/OL].中國網.http://news.china.com.cn/2014-07/29/content_33085202. htm,2014-07-29
[2]龔雯,田俊榮,王珂.新絲路:通向共同繁榮[N].人民日報,2014-06-30
[3]袁新詩.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東南亞縱橫,2014(8)
[4]劉建華.論文化差異影響傳媒“走出去”的七大機理[J].學術探索,2014(12)
*本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法治湖南’背景下政府微博新聞發布與管理研究”(11YBB10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