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藥信息學要獲得創新發展,必須重視學科的理論科學發展。中醫藥信息學在理論科學領域中主要開展了4個方面的研究:非線性科學對中醫藥科學發展的影響;大數據理念對中醫藥信息學發展的影響以及中醫藥信息與數據所具有的特點;探討在虛擬世界中重現意象世界的可能性及其所具有的理論意義;中醫藥信息學的原理與方法學。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5.05.001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2012ZX09304003-00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行業專項(201207001-21);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009FY120300)
第一作者:崔蒙,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醫藥信息學。
E-mail: cm@mail.cintcm.ac.cn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heoretical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cs
CUI Meng 1, LI Hai-yan 1, YANG Shuo 1, GAO Bo 1, HU Xue-qin 2, ZHU Ling 1
(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 To achie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nformatics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heoretical scienc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In the field of theoretical science, TCM informatics has conducted research on the four aspects: the effects of non-linear sci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science; the effects of data concepts of big data o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informa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CM information and data;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possibility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reappearing the “imagery world” in the “virtual world”;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ology of TCM informatic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nformatics; theoretical science; non-linear science; big data; virtual world; imagery world
2014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靠什么支撐?——從科學、技術、工程的概念說起》的文章。他在文章一開始寫到,“‘基礎研究有什么用?’這是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我想,明代徐光啟所說的‘無用之用,眾用之基’,法拉第所說的‘問基礎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問一個初生的嬰兒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礎研究的‘用’,首先體現在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無所不在的作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半導體、計算機、激光技術等,都是基礎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 [1]。1883年8月15日,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會長Henry Augustus Rowland(1848-1901年)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做了題為《為純科學呼吁》的演講。該演講的文字后發表在1883年8月24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上,被譽為“美國科學的獨立宣言”。他在文章中有這樣的論述:“我時常被問及這樣的問題:純科學與應用科學究竟哪個對世界更重要。為了應用科學,科學本身必須存在。” [2]由此可見,理論科學的發展對科學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醫藥信息學要獲得創新發展,必須重視學科的理論科學發展。在理論科學領域中,中醫藥信息學主要開展了4個方面的研究,第一是非線性科學對中醫藥學發展的影響,相對于技術而言,特別是對“中醫藥科學”發展的影響;第二是大數據理念對中醫藥信息學發展的影響,以及中醫藥信息與數據所具有的特點;第三是探討在虛擬世界中重現意象世界真實的可能性及其所具有的理論意義;第四是本學科的原理與方法學。
1 非線性科學對中醫藥科學發展的影響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以為阻礙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技術發展緩慢。為此,我們探討20世紀還原論引起科學進步所產生的技術、小數據理念下產生的技術、大數據理念下產生的技術,以及所有這些技術對中醫藥學發展的影響,得出技術發展緩慢是阻礙中醫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結論。
實際上,科學發展緩慢才是導致技術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中醫藥學的傳統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明顯發展,確實嚴重阻礙了中醫藥學的發展,而其不能與現代科學技術相融合也是阻礙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原因。但近百年來,現代科學所產生的那些技術之所以不能被中醫藥學很好地利用,其根本原因還在于中醫藥學沒有很好地與“現代科學”融合,而不僅僅是“技術”。我們總是在談論,中醫藥學基于的科學基礎無法很好地利用基于還原論科學所產生的技術,但事實是,即使是在復雜科學基礎上產生的技術也未必就能很好地為中醫藥學所利用。因此,如果只停留在技術層面,不去發展中醫藥科學,那么無論怎樣機械地引入現代技術都很難助力于中醫藥學傳統技術的發展。
那么,現代非線性科學是否可以和中醫藥學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
100多年前出現的量子力學已經超出了還原論的范疇,其所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疊加態等理念已經產生了與中醫個體化診療的科學基礎融合的條件。70多年前產生的“老三論”更是進一步確定了系統的觀點。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塔朗菲創立的系統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幾乎都是有機整體且自成系統、互為系統;美國數學家維納首次提出的控制論,是研究動態系統在變化的環境條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狀態或穩定狀態的科學;美國數學家克勞德·香農創立的信息論認為,系統正是通過獲取、傳遞、加工與處理信息而實現其有目的的運動;有關系統的討論,“老三論”的理念與中醫藥學有關天人合一的整體、系統的科學思想相一致。
40多年前產生的“新三論”則進一步探討了平衡態的問題。1969年,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結構論,認為系統只有在遠離平衡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向著有秩序、有組織、多功能的方向進化;聯邦德國科學家哈肯創立的協同論認為,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中,不管原先是平衡相變,還是非平衡相變,都是遵守相同的基本規律,即協調規律;法國數學家托姆創立突變論,并提出非線性系統從某一個穩定態(平衡態)到另一個穩定態的轉化,是以突變形式發生的。有關平衡態的討論,“新三論”的理念與中醫藥學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人體自身平衡的科學思想是一致的。其后,美籍數學家芒德勃羅提出分形理論,用分數維度的視角和數學方法描述和研究客觀事物,跳出一維線、二維面、三維立體乃至四維時空的傳統藩籬,更加符合客觀事物的多樣性與復雜性,自相似原則和迭代生成原則是分形理論的重要原則;而自相似原則與迭代生成原則也與中醫藥學的比象取類的科學思想相吻合。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洛倫茨提出的混沌理論認為,混沌是決定性動力學系統中出現的一種貌似隨機的運動,其本質是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這與中醫藥學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人體平衡態的變化對初始條件的依賴性的科學思想相吻合。
最新出現的復雜性科學理論則提出,復雜性科學有3個主要特點:一是研究的對象是復雜系統;二是研究的方法是定性判斷與定量計算相結合、微觀分析與宏觀觀察相結合、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結合、科學推理與哲學思辨相結合;三是研究的深度不限于對客觀事物的描述,而著重于揭示客觀事物的構成原因、演化歷程及其復雜機理,并盡可能準確地預測其未來發展;其所提出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研究深度均與中醫藥學的科學思想相吻合。
由此可見,中醫藥學的科學基礎已經可以與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理論科學相融合,而基于現代理論科學所產生的一切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都應該可以被中醫藥學所吸收,但前提條件是,我們首先要吸收現代理論科學的理念,完善中醫藥科學。
2 大數據理念對中醫藥信息學的影響
2.1 中醫藥信息的特點
中醫藥信息是整體信息、認識信息、現象信息及時間信息。
2.1.1 整體信息 相對重視客體內部各部分及其與外部交流,相互間影響后產生的整體變化狀態與方式。中醫藥信息是完全開放環境下的信息,人體與自然、社會交流和聯系產生的綜合狀態。中醫藥信息的開放性決定了中醫藥信息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2.1.2 認識信息 相對重視主體認識與客體信息融合后包括觀察在內的體驗信息。從信息的層次上看,中醫藥信息是認識論層次的信息,而不是本體論信息,其特征是與主體相關,即是主客融合的信息。中醫藥學獲取人體信息時,常用的手段為望、聞、問、切四診手段,獲得的信息是包含觀測信息在內的體驗信息。沒有中醫藥學的長期實踐及其所建立的知識體系,就不會產生中醫藥的體驗信息。
2.1.3 現象信息 相對重視客體包含了大量穩定與不穩定關系的包括本質在內的現象變化狀態與方式。中醫藥信息注重信息變化的關聯性,主要表現在中醫藥信息是包含本質在內的現象信息,不穩定關系的獲取是中醫藥信息獲取的特征,因而在不精確的前提下,它能夠關注到微細的現象變化。
2.1.4 時間信息 相對重視體驗對象在時間上延續變化的狀態與方式。從中醫藥信息獲取的內容上看,獲取的是在客體表現出來的綜合變化狀態,這種變化狀態主要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對于空間分割產生的信息獲取能力相對較弱。
2.2 中醫藥數據的特點
中醫藥體驗信息數字化后形成的數據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即全數據與知識密集型數據。
2.2.1 全數據 是指在觀察某一對象時,盡可能全面地收集與該事物相關的信息,包括本質和現象,包括穩定的和不穩定的,并將信息全部數字化。這些數據可能達不到海量的概念,但對某一具體事物來說是全面的,能夠從中發現事物相關關系的細節,這是一種從各個維度來描述同一事物的高維數據。全數據是符合大數據特點的一種數據,可以利用處理大數據的方法進行處理。而處理全數據方法與技術的提高,為中醫藥個體化診療數據處理開辟了新途徑。全數據對于總結中醫藥經驗、發現中醫藥規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一旦我們回歸全數據,而不是采用隨機雙盲、多中心、大樣本的方法處理中醫藥數據,我們就回歸了中醫藥學的真實。
2.2.2 知識密集型數據 中醫藥文獻數據在中醫藥數據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歷代醫家在臨床診治中的心得體會是科研學者對實驗結果的探索總結,是一種智慧體現。中醫藥知識密集型數據就是在中醫藥長期醫療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原始性、基礎性數據。其最大的特點是與形成數據的基礎信息密切相關,是一種認識論信息,不同于本體論信息。認識論信息是疊加了人類的認識后形成的信息,特別是中醫藥信息,都是疊加了中醫經驗性知識后形成的,因此,中醫藥數據可稱之為知識密集型數據。這種數據因為需要疊加經驗性知識,其數量很難達到本體論數據的量級,但其每個數據中知識的含量卻要遠遠高于本體論數據 [3]。
中醫藥知識密集型數據的特點是,含有大量古漢語成分,難以與現代數據共同處理;名詞術語不規范,一詞多義、一義多詞、近義詞難以界定的現象普遍,數據清洗困難;數據多為定性,缺少量化表達,使得現有計算機程序處理困難;非結構化數據較多,結構化難度較大,給數據分析造成困難;個體化診療所造成的高維小樣本數據,使得建立基于公理的推理難以實現;數據內容體現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不利于邏輯推理與一般數據分析工具的應用。中醫藥知識密集型數據的描述和表達是粗糙的,數據語義與內在邏輯沒有明確表達或根本就沒有邏輯性,在小數據理念下,對中醫藥數據的利用以及知識的轉化造成巨大的障礙。
2.3 大數據特點與中醫藥信息特點的一致性
大數據的特點之一是混雜性,中醫藥現象信息的特征之一是相對重視現象信息,即包含了現象與本質、穩定與不穩定、清晰與不清晰、確定與不確定、精確與不精確的所有信息。大數據因其數量大,無法避免地存在著數據混雜,但其可以在混雜的數據中發現事物正確的相關關系,這對于處理中醫藥現象信息數字化后產生的知識密集型數據有很大啟發和幫助。“怎樣看待使用所有數據與部分數據的差別,怎樣選擇放松要求并取代嚴格的精確性,應該開始從一個比以前更全面的角度來理解事物,將樣本等于總體植入腦中;每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是不成立的,一旦承認了這個事實,我們離真相又近了一步” [4]。
大數據特點之二是關注“整體”而非“抽樣”,中醫藥信息的特征之一是相對重視事物內部與外部相互影響后產生的整體變化狀態與方式,因此是開放性信息,是在完全開放環境下獲取的信息。大數據的“大”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大,而是指不用隨機分析法這樣的捷徑,取而代之的是采用所有數據的方法。這為中醫藥處理數據提供了思路。因為一個患者的全部數據、一個中醫師的全部數據、一個科室的全部數據、一個醫院的全部數據、一個流派的全部數據都是全數據,只要獲取全數據就能從中發現我們所要的相關關系和細節。
大數據特點之三是不再熱衷于尋找因果關系,轉而將注意力放在相關關系的發現和使用上。相關關系通過識別有用的關聯物來幫助人們分析一個現象,而不是通過揭示其內部的運作機制。中醫藥學通過體驗獲得的認識信息所形成的知識之間的關系多是相關關系而不是有著很強邏輯關系的因果關系 [5]。因為缺少公理,中醫藥數據很難建成具有推理功能的嚴格的本體。如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它們只是彼此相關并非具有強大的因果聯系。因此,以往的以邏輯關系為規則進行的數據計算模型和規則對中醫藥數據的適用性有一定的限制。大數據是建立在相關關系分析法基礎上的預測,相關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捕捉現在和預測未來。
3 虛擬世界對意象世界的再現
在中醫藥信息學看來,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也不是精神世界,意象世界只能存在于中醫藥學對客體的體驗活動之中。中醫藥信息學給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規定是“平衡與和諧” [6],中醫藥學的臟腑體系、經絡體系,以及天地人的三位一體都是在意象世界中構建的,人體的平衡及其與自然、社會的和諧是在意象世界中得以實現的。在意象世界中,實現了“客體”本身的“主體化”,即認識活動雙方都具有主體性,這對認識中醫知識,特別是認識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意象世界中,客體如它本來存在的那個樣子呈現出來。要把握中醫藥信息學的這個思想,關鍵在于把握中醫藥學對“真實”、對客體本來存在樣子以及認識活動雙方主體化的理解,也就是疊加了主觀認識的體驗信息是真實的。在中醫藥學看來,在任何狀態下人體自身都是能夠達到平衡的,與自然界不是分裂而是和諧的,這種平衡與和諧就是中醫藥學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人的本然狀態。中醫藥信息學所講的人體自身的平衡及其與所處環境的和諧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精神的,因此其既不是在物理世界中,也不是在精神世界中實現的,也就是說,它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它是體驗信息整合后在物質與精神之外的意象世界中實現的。換言之,人體的平衡及其與所處環境的和諧是在中醫藥學的意象世界中實現的。因而,既無法實際測量,也不是虛無的。中醫藥的療效是一種“真實”的人體生命運動在不同時段、不同狀態、不同環境下達到的自身平衡及其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這種平衡與和諧對個體生存延續、保持最佳生活質量、合理延長壽命都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忽略了這種相對的平衡與和諧對生命的意義,是對中醫藥療效的否定,更是對延長個體存在、個體獲得最佳生活質量與個體壽命合理延長重要性的忽略。因此,認識并認可在意象世界中對中醫藥療效的評價,特別是認識到活動雙方都具有主體性,其對療效進行的評價具有同樣重要性,是有著積極意義的,也是人類對生命及健康的需求。
虛擬世界是基于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通信網內由數據“運動(計算)”而呈現的空間,該空間實際上是現實空間和思維空間的數字化顯現。目前,虛擬世界是由上述三網組成的,在虛擬世界中唯一存在的就是數據。正是數據的流動構建了虛擬世界,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大。清華大學哲學系和認知科學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蔡曙山先生指出,“只有到了互聯網時代,實時地看到一個被時空隔開的事件才成為可能。這個被時空隔開而可以通過虛擬技術被實時感知的事件就稱為虛擬事件。現代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已經能夠保證,在對虛擬事件或事物的認知中,事物的屬性可以超越現實的時空、而在虛擬的時空中真實地被感知。憑借虛擬技術,物性可以超越現實的時空,而在虛擬的時空中真實地被感知。計算機三維動畫技術使人類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對現實空間的超越。憑借虛擬技術,物可以借助物性的形式超越現實的時空,而在虛擬時空中存在,并被重新復合” [7]。他進一步指出,“虛擬化改變了認識對象,一方面,‘虛擬物’作為一類新的認識對象,已經堂而皇之地進入認識的領域;另一方面,虛擬化使被時空隔開的客體更容易進入經驗的范圍,從而成為認識的對象。在人們掌握虛擬技術以前,要認識在時空上與主體相隔離的客體是不可能的。人們一旦掌握了虛擬技術,原來被時空隔開的對象就可以被改變其存在方式,而存在于虛擬時空之中的對象就能夠被我們所認知”。
中醫意象世界中呈現出來的真實(主客融合的真實)在很長時間內不被現代社會所接受,因為其很難實現客觀驗證。虛擬世界中呈現出來的真實很容易就被現代社會所接受,并且越來越多地影響著真實世界。如果能夠利用虛擬技術實現跨時空的存在及重組,在虛擬世界中再現中醫意象世界中的真實,那么這種真實就容易被現代社會所接受。在虛擬世界中重現中醫在意象世界中形成的客體自身平衡及其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必將對以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中醫藥學發展起到極大地推動作用。但這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中醫藥的隱性知識顯性化研究是虛擬世界和意象世界溝通的通道之一。它主要是將中醫意象世界的知識數字化后,進行各種數據挖掘研究以尋找知識中的共性規律,以利于科研和傳承。中醫藥的隱性知識個性化強,僅靠人腦難以全面展示或拓展;同時這種隱性知識是大量非線性的復雜數據,難以尋找共同規律,這就使中醫藥學找到解決復雜問題的突破口比較困難。因此隱性知識顯性化研究不僅需要把人腦思維活動成果數字化體現,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適的方法和技術進行深度挖掘,克服中醫數據本身具有的缺陷,在虛擬世界中解決意象世界的難題,促進中醫藥學發展。這表明,不僅是存在于另一時空意象世界的事物可以通過虛擬技術被再現和重組,而且即使是存在于古代時空的先賢的經驗也可以通過虛擬技術被再現和重組。這對于中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哲學意義和現實意義。
4 中醫藥信息學原理與方法學
中醫藥信息學原理與方法學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還很不成熟。其原理的形成,除基于中醫藥學理論外,也大量采納了信息科學的理論。其方法學的構成,主要是吸收了現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成果。
4.1 中醫藥信息學原理
4.1.1 中醫藥信息形成原理 中醫藥信息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主體對中醫藥及其子系統運動過程中內部與外部全部關系自然整合后生成的綜合現象的認識,具有明顯的主客相融的特征。中醫藥信息是中醫藥及其子系統內部與外部全部關系在自然狀態下整合后生成的綜合現象的狀態及該狀態改變的方式。中醫藥信息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不同載體表現出來的信息進行載體轉化與處理,以提高分析和處理中醫藥信息的能力與效率。
4.1.2 中醫藥信息獲取原理 中醫藥信息的獲取需要經過感知與識別兩個過程。而中醫藥信息是以復合方式表現出來的具有主客統一特征的現象信息,這種信息已不再單純是客體本身的信息,而是疊加了主體感知的具有綜合特點的現象信息,因而其感知的信息更多地是依賴于體驗,而不是觀察,仍然具有“感”而不“知”的特性。盡管由于中醫藥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其復雜性,但其感知的現象信息在理論上仍有可能做到不丟失客體自身現象信息的基本信息,從而基本把握各系統現象運動狀態及其狀態變化的方式,這是正確認識中醫藥及其子系統現象運動規律的基礎。中醫藥信息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通過使用中醫藥信息學方法,盡可能地實現更全面、更準確、更接近實際地感知在自然狀態下中醫藥及其子系統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穩定和不穩定聯系的全部現象信息的基本信息,并使其轉化為計算機可識別和分析的形式。
4.1.3 中醫藥信息識別原理 中醫藥信息識別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展開的。基于中國哲學觀點,中醫學的認識論屬于“象科學”范疇,而中醫學理論在其長期實踐過程中也常常采用比類取象法,因而可以認為,比類取象是其識別復雜現象信息的主要原理。從而我們認為,中醫藥信息的識別是建立在比類取象理論的基礎上,對感知信息進行識別。中醫藥信息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使用中醫藥信息學方法建立眾多、準確、規范的信息模型,并通過數據分析,提高中醫藥信息識別的速度和準確度。
4.1.4 中醫藥信息轉化原理 中醫藥信息轉化為經驗性知識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所觀察的中醫藥現象信息中發現它們特征(中醫藥及其子系統現象運動狀態和狀態變化方式的個性特征集合)的過程,是由個別現象信息到經驗性知識聚類(整合)的關鍵環節。中醫藥信息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使用中醫藥信息學方法在海量數據中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集合特征,加速經驗性知識形成的實現過程。
4.1.5 中醫藥信息反饋控制原理 從中醫藥信息學的角度觀察中醫藥系統及其子系統的運動過程可以被看作是具有自動控制功能的系統動態現象信息的運動過程。通過信息的輸入控制系統和輸出系統的反饋信息,發現與主體目標間的差異,根據差異調節輸入信息,從而達到控制系統按預定目標進行運動的目的。中醫藥信息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運用控制論方法(例如黑箱方法)分析中醫藥信息的信息流程、反饋機制和控制原理,從而達到認識中醫藥系統及其子系統在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并通過信息流控制物質流和能量流,從而調節系統的運動。
4.1.6 中醫藥經驗性知識激活的原理 中醫藥經驗性知識的激活,就是在系統運動目標引導下,通過對經驗(知識)的選擇、調節和反饋機制的建立,生成相應的策略。中醫藥信息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利用相應的計算機技術,建立目的導向的機器學習環境,通過關聯分析等方法,建立與目的關聯的知識選擇模型,并同時建立模型自調節與反饋算法,以促進中醫藥經驗性知識激活的實現。
4.1.7 中醫藥經驗性知識傳播原理 知識傳播是知識在空間位移與時間延續上交錯進行的一種知識流動與轉化狀態。由于中醫藥經驗性知識自身的整體性特征,導致其轉化亦具有系統整體性的特點,即某種知識轉化的實現,必須是系統或子系統知識的完整的空間位移和時間延續,才具有實際效用。正是這種知識轉化的復雜性使中醫藥經驗性知識的共享特別困難。通過顯性中醫藥經驗性知識在時間上的延續和空間上的轉移,以及隱性中醫藥經驗性知識在轉化成為顯性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傳播。在中醫藥經驗性知識傳播中,中醫藥信息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為相關知識的移動提供新的載體及途徑,以便該知識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并利用信息學的方法和技術,通過數字化進程及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方法等,加速顯性與隱性知識相互間轉化,促進中醫藥知識傳播的實現。
4.2 中醫藥信息學方法學
中醫藥信息學的方法學還極不成熟,沒有體驗信息數字化以及處理知識密集型數據的有效方法,而采用最多的是基于本體的語義網方法。基于本體的語義網方法的提出,為中醫藥數據間關聯關系的處理提供了可能。在大數據處理環境下,不僅是基于本體的邏輯表達方法——基于本體的語言系統,而且是基于大數據處理而提出的復雜(非線性)數據處理需求,使得中醫藥知識密集型數據的處理方法得到發展。但我們更期待能夠處理以整體、混雜、相關關系為特征的大數據方法,其必然對基于體驗信息的知識密集型數據提供方法學及技術支持,使得中醫藥知識密集型數據的處理成為可能。
白春禮在同一篇文章中還指出,“現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已從基礎研究階段開始,原始性創新是核心關鍵技術的源泉。基礎研究還體現了人類不斷追求真理、不懈創新探索的精神,也培育了創新人才,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重要基石” [1]。Henry Augustus Rowland也進一步指出,“對于今天已經文明化的一個國家來說,科學的應用是必需的。迄今為止,我們的國家在這條路上走得很成功,因為純科學在世界上的某些國家中存在并得到培養,對自然的科學研究在這些國家中被尊敬為高貴的追求。但這樣的國家實在稀少,在我國,希望從事純科學研究的人必須以更多的道德勇氣來面對公眾的輿論。他們必須接受被每一位成功的發明家所輕視的可能,在他們膚淺的思想中,這些人以為人類唯一的追求就是財富,那些擁有最多財富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每個人都理解100萬美元的意義,但能夠理解科學理論進展的人屈指可數,特別是對科學理論中最抽象的部分。我相信這是只有極少數人獻身于人類至高的科學事業的原因之一” [2]。他們的觀點值得我們深思。
5 小結
本文探討了中醫藥信息學在理論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這對中醫藥信息學獲得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認為,中醫藥科學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是理念發展滯后。如果不能更新發展中醫藥科學的理念,就無法在理論創新上放開手腳,使中醫藥學理論從哲學思辨成為哲學思辨與科學推理相結合,進而將整體論與還原論相結合,宏觀觀察與微觀分析相結合,定性判斷與定量計算相結合,最終使得中醫藥學理論得到創新發展,進而支持傳統技術的創新發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重視理念創新,是中醫藥獲得快速發展的初始動力。而中醫藥信息學在理論科學領域的研究主要是為中醫藥科學發展的理念創新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