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斌,于川
?
針刺治療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臨床研究概述
申斌,于川
北京市平谷區中醫醫院,北京 101200
針刺是中醫治療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從針刺方法(體針針刺法、特殊針刺法、其他針刺法)、留針時間、介入時機等方面介紹了近年來針刺治療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概況,并討論現有研究之不足,啟迪科研思路,以期提高針刺治療中風病的療效。
針刺療法;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綜述
中風病是在氣血內虛的基礎上,因勞倦內傷、憂思惱怒、嗜食厚味、吸煙嗜酒等誘因,引起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臨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并具有起病急、變化快的特點,是好發于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中風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大體上相當于西醫的急性腦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中風的致殘率較高,多數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以偏側肢體癱瘓最為常見。筆者對近年來針刺治療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研究進行綜述,顯示出針刺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
1.1 針刺方法
1.1.1 體針針刺法 馬立新[1]將治療組119例采用體針針刺治療與對照組122例采用西醫治療的中風后偏癱患者進行療效比較觀察,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7.40%和64.75%,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顯示針刺治療能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康復,具有療效顯著、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等特點。
康紅[2]將886例中風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80例和對照組306例。治療組針刺雙側;對照組僅針刺患側。結果顯示,治療組痊愈274例(47.24%),顯效168例(28.97%),好轉129例(22.24%),無效9例(1.55%),對照組痊愈94例(30.66%),顯效68例(22.30%),好轉103例(33.80%),無效41例(13.24%);兩組痊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1)。
秦娟[3]將100例中風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單純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體針針刺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0%)顯著優于對照組(7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
蘇建峰等[4]將106例確診為中風偏癱的患者分為兩組,每組53例。兩組病例均給予康復治療;治療組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75.47%,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0.5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盧春玲等[5]將128例中風偏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64例。治療組采取針刺與康復訓練相結合;對照組單純采用針刺療法。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8%,明顯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01)。
1.1.2 特殊針刺法 侍小麗等[6]將100例中風后偏癱患者分為觀察組60例及對照組40例。觀察組以患側手足三陽經穴為主,采用開闔捻轉補瀉針法治療;對照組采用普通針法治療。結果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5.0%和7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姜方建等[7]用頭皮針抽提法治療32例中風后偏癱患者,結果臨床痊愈12例,顯效10例,好轉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75%。其手法以向外抽提、一抽數抽為特點,行針后產生熱、脹、麻等感應,可以刺激大腦皮層的功能,引起神經沖動,有利于患肢恢復。
薛金緩[8]對中風后偏癱患者給予醒腦開竅針法治療。結果4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13例,顯著進步15例,好轉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說明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中風療效滿意。
董赟[9]將60例中風后偏癱患者分為治療組(督脈經芒針透刺)和對照組(常規針刺),治療2個療程后,用Ashworth肌張力評定法對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肌張力的情況各評定1次。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張文立等[10]將105例卒中后偏癱痙攣狀態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康復組、體針組和透穴針刺組各35例,均行基本康復治療。體針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體針治療;透穴組加用透穴針刺治療。3組患者Barthel(BI)積分和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透穴針刺組明顯優于康復組和體針組。
黃靖宇等[11]將45例確診中風上肢癱瘓患者予以針刺健側手少陽三焦經穴,以巨刺法治療。結果臨床治愈25例,顯效12例,好轉6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5.56%。
郎建英等[12]將79例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7例和對照組42例。治療組采用靳三針結合康復療法;對照組單純采用康復療法。治療后兩組簡化的Fugl-Meyer評定分值和ADL評定分值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0.01);且治療組的改善作用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何曉華[13]為30例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在肩髃、曲池、合谷穴施恢刺和關刺治療,采用Ashworth痙攣量表和簡化的Fugl-Meyer(SFMA)運動功能評測表觀察治療前后上肢的痙攣狀態和運動功能。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Ashworth級別降低(<0.05),SFMA分值明顯提高(<0.01),且肢體痙攣程度的降低與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呈顯著正相關(<0.01)。
婁必丹等[14]選擇腦卒中痙攣癱瘓患者106例,隨機分為張力平衡針法組54例及常規針法組52例。張力平衡針法組采用張力平衡針法,分別于上、下肢的伸肌、屈肌處取穴;常規針法組采用常規針法,穴取肩髃、曲池、外關等,治療前后評定患者肌力、肌張力、肌痙攣狀態及關節活動度的變化。結果顯示,張力平衡針法能顯著改善腦卒中痙攣癱瘓患者的肌力、肌張力、肌痙攣狀態,并增加關節活動度。
1.1.3 其他針刺法 葉忠等[15]用頭皮針加腹針治療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取頂顳前斜線、頂中線、頂旁一線、頂旁二線;腹針取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深刺)、滑肉門(患側,中刺)、上風濕點(患側,淺刺)、外陵(患側,中刺)、下風濕點(患側,淺刺)。對照組常規針刺加電針。結果兩組愈顯率分別75%、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柴英芳[16]將873例中風偏癱患者分為頭針組296例、體針組114例、頭針配合體針組463例,對療效進行對比觀察。結果三組總有效率分別98.3%、92.1%、99.1%,頭針配合體針組療效均優于頭針組、體針組(<0.01)。
王麗平等[17]研究頭皮針、體針疊加療法對中風偏癱痙攣狀態的療效,將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體針)和觀察組(體針+頭皮針),采用修改Ashworth痙攣評定級、Brunnstrom分級、Barthel氏ADL指數分別評定痙攣程度、運動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考察兩種針法聯合應用對中風后偏癱患者痙攣狀態的療效。結果發現頭針、體針疊加療法對改善痙攣狀態、提高運動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療效優于單純體針對照組(<0.01)。
王波[18]將90例中風偏癱患者隨機分為3組,每組30例。空白對照組(A組)給予藥物治療;陽性對照組(B組)在A組基礎上配合循經辨證取穴法針刺治療;觀察組(C組)在A組基礎上配合子午流注納甲法針刺治療。治療3個療程后,比較3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血液流變學指標及臨床療效。結果顯示,3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血液流變學主要指標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且C組和B組的指標改善均優于A組(<0.05);C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3.3%,B組為96.7%,均明顯優于A組的73.3%(<0.05),說明子午流注納甲法可顯著改善中風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血液流變學指標。
胡從富[19]采用針刺配合挑刺治療中風后上肢癱瘓60例,3個療程后觀察,痊愈18例,顯效24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
吳志敏等[20]將60例缺血性中風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電針治療;治療組采用腕踝針結合電針,療程為14次。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呂蕊等[21]將78例中風偏癱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試驗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眼針治療。結果試驗組治療中風偏癱的愈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0.05)。
1.2 留針時間
針對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目前公認的體針留針時間為20~30 min[22]。何揚子等[23]將251例缺血性中風患者隨機分為3組,針刺留針時間分別為20、40和60 min。主要觀察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及臨床療效。結果顯示,3組的顯效率分別為46%、52%和58%,大部分指標也顯示隨留針時間延長而改善幅度較大的趨勢,留針時間與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療效存在一定時效聯系。房麗等[24]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頭針治療療效的比較研究顯示,留針12 h療效優于留針15 min。李海舟等[25]對頭針不同留針時間治療腦卒中偏癱療效進行觀察,研究顯示,長時留針組(24 h)治療后在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和短時留針組(30 min)(<0.05),而短時留針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3 介入時機
石學敏等[26]采用醒腦開竅法治療不同發病時期缺血性中風1922例、出血性中風601例,結果表明,經針刺治療后,發病10 d以內組的痊愈率與穩定期(發病第11~20 d)、恢復期(發病第21~120 d)及后遺癥期(發病第4~12個月)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10 d以內的3組(分別為病程≤48 h、49~72 h和4~10 d)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譚桂蘭[27]觀察比較了病程分別在1個月、1~3個月和3~6個月3個不同時間段腦梗塞患者的針刺療效,結果表明病程越短療效越好,尤其是1個月內開始介入針刺的病人療效最佳。解慶凡等[28]將195例急性腦梗塞患者分別在發病72 h、2周、4周3個時間段介入治療,結果發現,發病72 h、2周內介入組在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方面均較4周組顯著提高,由此認為針刺介入越早效果越好,且具有安全性。東貴榮等[29]于病灶側百會穴至太陽穴采用頭針透刺法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偏癱患者,56例患者均于發病1 d內開始針刺,治療1個月后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常規西藥組和血腫碎吸組,表明針刺療法能促進病灶血腫吸收及周圍水腫消退,并無腦出血再發風險。劉孔江[30]則闡述了針刺早期介入重癥中風病的必要性,其根據是針刺治療能夠保護腦細胞,調節腦部供血,并及時處理卒中并發癥。
針刺改善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療效肯定。針刺方法眾多,目前多采用體針、頭針或多種刺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針刺的最佳介入時間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即在急性期病情不再進展、生命體征平穩且不影響臨床救治的前提下,針刺介入的時間越早,療效越好[31]。目前公認的體針留針時間為20~30 min,也有學者認為早期快速針刺不留針能明顯減輕癱瘓肢體運動功能損傷程度[32]。然而頭針的留針時間以多少為宜,尚無統一認識。
針刺治療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從目前的臨床文獻來看,大樣本、隨機對照、設計嚴格的臨床療效觀察的文獻相對偏少;第二,觀察方法尚存在不足之處,不能嚴格遵循隨機、雙盲、重復和對照原則選擇病例;第三,影響針刺效果的諸多因素,如取穴方法、針刺手法、留針時間等標準各異,為系統研究其臨床療效增加了難度。在今后的工作中需進一步統一與針刺療法相關的量化標準,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療效評價,使針刺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更加完善,最大限度地發揮針刺治療作用。
[1] 馬立新.針刺治療中風后遺癥119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7):69-70.
[2] 康紅.分期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09, 21(20):2514.
[3] 秦娟.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中風后遺癥5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4):32-33.
[4] 蘇建峰,梁英.針刺配合康復治療中風偏癱53例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4,15(5):55-56.
[5] 盧春玲,劉蕾,梁艷.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遺癥64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11):46-47.
[6] 侍小麗,吳克勤.開闔捻轉補瀉針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9(增刊):9-10.
[7] 姜方建,周武,姜小峰.頭皮針抽提法治療中風后遺癥32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0,45(8):598.
[8] 薛金緩.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中風43例[J].河南中醫,2011,31(8): 923.
[9] 董赟.督脈經芒針透刺法在腦中風痙攣性偏癱治療中的應用[C]//中國針灸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針灸學會,2009:846-847.
[10] 張文立,封麗華,賈小紅,等.透穴針刺治療卒中后偏癱痙攣狀態的臨床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2):1031-1032.
[11] 黃靖宇,萬嬌,錢俊輝,等.巨刺法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45例[J].河南中醫,2009,29(8):806-807.
[12] 郎建英,莊禮興,賈超,等.“靳三針”結合康復療法治療缺血性中風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8(4): 369-373.
[13] 何曉華.恢刺和關刺法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12):45-46.
[14] 婁必丹,章薇,劉智,等.張力平衡針法改善腦卒中痙攣癱瘓患者殘損功能的臨床評價[J].中國針灸,2010,30(2):89-92.
[15] 葉忠,陳勇.頭皮針加腹針治療中風后遺癥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1):112-113.
[16] 柴英芳.頭針配合體針治療中風后遺癥463例[J].現代中醫藥,2009, 29(6):49-50.
[17] 王麗平,周煒,張樹源.頭體針治療腦血管病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評價與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7):3-5.
[18] 王波.子午流注納甲法治療中風后遺癥30例臨床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5,21(1):72-73.
[19] 胡從富.針刺配合挑刺法治療中風后上肢癱瘓6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6):27.
[20] 吳志敏,陳興華.腕踝針結合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的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2,30(7):129-131.
[21] 呂蕊,王恩龍.眼針干預中風偏癱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3):69-70.
[22] 杜洋,劉盼功,趙曉峰,等.針刺治療中風時效關系臨床研究述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1):99-101.
[23] 何揚子,韓冰,胡靜,等.不同留針時間對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療效的影響[J].新中醫,2005,37(1):58-60.
[24] 房麗,于致順.頭穴久留針治療急性腦梗塞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1996,15(5):7-8.
[25] 李海舟,謝凱,周立峰,等.頭針不同留針時間治療腦卒中偏癱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6):360-362.
[26] 石學敏,李軍,閻莉,等.針刺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1992,11(4):4-7.
[27] 譚桂蘭.針刺風池穴為主治療動脈硬化性腦梗塞105例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1990,10(2):21-22.
[28] 解慶凡,王建華,鄒憶懷,等.三個水平針灸介入時機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7): 128-129.
[29] 東貴榮,張宣,李丹,等.頭穴針刺治療急性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針灸,1994,14(3):13-15.
[30] 劉孔江.針刺在中風ICU中的早期干預和思路[J].中國針灸,2003, 23(10):615-617.
[31] 陽期望,歐陽群,張新斐.關于中風針刺介入時機的研究概述[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7):74-76.
[32] 王桂榮.快速針刺治療早期中風臨床療效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雜志,2006,4(6):183-184.
Overview of Clinical Researches on Acupuncture Therapy in Treating Movement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SHEN Bin, YU Chuan
(Beijing PingG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1200, China)
Acupunc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rapies in treating movement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researches on acupuncture therapy in treating movement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acupuncture methods (including body acupuncture methods, special acupuncture methods, and other acupuncture methods), needle retaining time, and intervention time, and discussed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with a purpose to enlighten scientific research ideas and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herapy in treating stroke.
acupuncture therapy; movement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review
10.3969/j.issn.2095-5707.2015.02.017
(2015-01-30;編輯:魏民)
2013年北京市中醫藥科技項目青年項目(QN2013-24)
申斌,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腦病學。E-mail: Apricot0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