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春
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大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強調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發展,使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充分發展,成為當前衡量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標志。因此,要求我們廣大語文老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汲取最新的科學信息和教育動態信息,以創新的思維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做到課堂教學的高質有效,具體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教學目標是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和分解,對教學過程具有指導和定向作用,并為教學評價提供標準和依據。語文課堂有效教學要求語文教師要確立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教學目標,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審美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并采取有效措施科學有效地實施該教學目標。這樣,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期待和達成學習目標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有效地評價,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反思與校正,從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教學設計是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教學實踐的過程,是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實踐的過程,其創新與變革是使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的關鍵。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突出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語文新課標中也十分重視和強調學生的地位和作用,促進學生發展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關注學生的真正需求和內心想法,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多樣地安排教學活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特別是要關注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通過不斷調整教學進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投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來。同時,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突出強調學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培養,通過小組交流、合作交流、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形式,引發學生間的思維碰撞,讓學生深入思考,順利地進入更高層次開展學習。
新課程理念中提出“要重視科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現代生活中應用廣泛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把所學的內容與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聯系起來,創設有趣的現實情境,提高學生的興趣,將使學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學內容。因為,有效的情境促進有效的教學,有效的教學促進有效的學習。實施有效教學,就必須充分重視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聯系。加強與生活相聯系,就是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日常生活為切入點,通過通俗易懂的案例,做到深入淺出,做到教學內容真正符合學生日常生活和他們自身特點,才能有效增強知識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講授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時,讀到“唉,天可真涼了——”這別有韻味的一聲嘆息時,這時“了”字應念高音,聲音要拖長,同時通過及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體會秋季特有的悲涼、蕭瑟,能有效體會“了”字的情韻。
創設條件,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運用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特別是現代教育技術實現了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變革,在語文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有助于教師創設生動逼真的問題情景,提高全體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在《阿Q正傳》這篇文章的教學活動中,我通過播放電影《阿Q正傳》,讓學生通過生動的畫面、真實的場景、給學生以強烈的直觀感受,讓學生認識和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效提升了對文章的感受和認知。在講授《聲聲慢》時,我通過使用多媒體模擬制作詞中荒涼蕭瑟的景色,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官沖擊,使他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起到提高學習的興趣,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識的效果。
教師反思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有效課堂教學要求廣大語文教師要不斷反思和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后果進行自我反思。
隨著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廣大語文教師要只有不斷反思和總結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并不斷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才能使自身不斷走上成功。特別是對于廣大年輕的語文教師而言,加強課堂教學過程的反思對于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這就要求廣大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角色,構建多元的知識結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綜合型、專家型教師,教師只有具備了多方面的知識,并相互滲透使各種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創設并提供恰當的培養創造力的良好環境和條件,并幫助學生去理解和發展發散思維,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