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治勝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愛好語文。然而,要使學生學語文愛語文,首要任務是要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因此,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就能激發他們的良好的學習動機,從而促使他們自覺地學習語文并最佳地接收教育教學信息,這樣教和學得到了和諧統一的發展。因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對語文教學而言是一個很好的策略,這就是語文教與學的雙贏策略。
那么怎樣做到且能做到更好呢?它又有哪些好處呢?
第一,找準語文教學的切入口,目的就是要學生動起來
傳統的語文教學基本奉行“傳道、受業、解惑”的教學方式,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教師多致力于如何去盡量多的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盡量多的去掌握、鞏固,而學生則常常成為課堂上的聽眾或書記員,教師無意中把他們的大腦當成了一個存儲知識的容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本身存在的巨大潛能,同時也忽略了學生的個體體驗和感受,使學生覺得語文學習味同嚼蠟,從而對語文逐漸失去了好感,甚至反感、生厭,這就常常導致他們采取消極的學習態度和被動的學習策略。
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著名劇作家曹禺在南京戲劇學校執教時就是這樣做的,他的每一堂課都讓學生美不勝收,究其原因是他教世界戲劇名著選讀,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而且劇目也經過精心挑選,他從不做抽象的說教,而是采取邊朗誦、邊表演、邊分析的方法,繪聲繪色地把同學們帶入戲劇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成功告訴我們,教師不僅要在學識上征服學生,還要重在方法上誘導學生。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這給我們語文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啟示。毫無疑問,我們一旦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就會對語文產生一種熱愛之情,就會不由自主地去學習、去鉆研、去體驗、去創造,而這些活動又必然會反過來促進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種相互促進的形式將會形成一種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模式。
第二、明確語文學科人文特性的要求,目的是讓學生懂得漢字的魅力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僅有的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歷史證明它有豐厚的底蘊,蘊含了中華民族博大的智慧、優良的傳統、崇高的道德,這些是我們承傳華夏文明的、培養龍的傳人崇高道德情操的最佳教材。如果我們不充分利用這良好的教材教育我們的后人,我們民族將會失去自身的特點而被同化,漸至消亡。而這關系民族文化危亡的大事全靠語文來完成,也只有語文能完成這一重任。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天,他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時,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添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正是因為有對書法的愛好和母親的激勵教誨,后來,王獻之的字也達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和王羲之被人們并稱為“二王”。
但是,語文要完成這一使命,我們教育工作者除了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以外似乎別無他法,因為只有興趣才是最大的、不竭的動力源泉。
第三,知曉語文學習與智慧的關系,目的是讓學生懂得學習語文的重要性
未來的時代將是終生學習的時代,知識的不斷更新迫使人們不斷的去學習。這要求今天的語文教學必須著眼于培養能面向未來的學生。如果我們不教育他們生活在未來,那么也許明天他們將生活在過去。要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能力,能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務,我們必須在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認識、實踐、體驗的機會。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有限的課堂難以辦到的。故在有限的課堂內我們只能傳授方法、技巧,把課本當做學習的范例,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即讓他們把課本作為學習的引擎,舉一反三,而不是把課本當成學習的終極目標,既要完成舉一反三的任務,也要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只有在此基礎上他們才能更多的學習、實踐、體會,才能達到會自我學習的目的。
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判”字時,明確其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當其為形聲字時,是左聲右形的字;當其為會意字時,義為“物分兩半”,即用刀把物體分成兩半,取公平之意。沒想到這同樣引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加深了他們對這個字的深刻的理解,從而加強了他們對文言字詞的領悟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強化和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實踐證明的確是一個雙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