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平
在素質教育時代,教師不僅僅向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與灌輸,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和學習能力,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信息技術在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凸顯了在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
語文教師在教學生涯中都會得到同樣的體驗:如果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教學就顯得很順暢,重點突出;如果教學思路不清晰,課堂教學活動絮亂,教學重點難以把握。存在的問題是,部分教師雖然在課前認真?zhèn)湔n,但是在課堂上依然出現教學重點內容不突出和內容重復的現象。如果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在課前將本節(jié)要講的內容用圖片和文字通過PPT表達出來,課堂上就會避免以上情況的出現。因為課件是按照教學大綱進行設計的,所以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就會去掉與課堂教學不一致的內容。語文教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也是對教學思路進行厘清的過程,有助于教師清楚每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
在教學課件的播放中,通過演示以達到解決教學的難點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學的需要,利用互聯網中的信息資源,從中尋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如圖片、音樂、動畫等,通過添加一些直觀的資料,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陋室銘》的教學中,學生可能很難理解文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意境,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尋找這方面的背景圖片,將作為文字理解的背景圖配在文字后面,對“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理解可以從中國山水畫中選取相近意境的圖片進行說明,這樣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增加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
初中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但是不能憑空想象,只有通過觀察事物之后進行聯想,例如在《喂——出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看圖、閱讀文字寫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對文章內容進行續(xù)寫,通過鍛煉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強。
語文教學活動必須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同時也要有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設計的內容作出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例如,有些學生好動,不喜歡死氣沉沉,教師就應該在教學中增加一些特殊的音樂和動漫,以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對于敘述性課文,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上選取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素材,在教學中進行穿插講述,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個性化的語文課堂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使語文教學符合素質教育時代的教學要求。
信息技術為初中語文教學增加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和提供了信息傳播渠道,使初中語文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使閱讀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實現了閱讀方式的多樣化,增加了閱讀內容,使閱讀走出了傳統文本閱讀的限制。以網絡平臺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通過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閱讀素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媒體獲取信息,篩選信息,從而提高了學生對閱讀信息的閱讀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維能力。
作文能力體現出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在應試教育時代,教學方式以考試為中心,學生很難突破寫作范圍的約束。作文教學是表達學生對生活的情感抒發(fā)。情感是作文的源泉,沒有情感的驅動,寫出來的作文平淡無奇,生搬硬套。信息技術下的語文寫作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資料,學生沒有經歷的事情可以通過互聯網尋找資料,設置寫作情境,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興趣?;ヂ摼W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生點擊互聯網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寫作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熱情,學生有了創(chuàng)作的激情,就會提高寫作的興趣和構思寫作的思路。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內容占據很大比重。但是,文言文與現代語言的差異,導致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困難。信息技術與古詩文教學的結合,可以為文言文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有趣、愉快的課堂情境,增加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工具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于一體,學生可以用多媒體直觀的表達方式,增加學生對古文的理解,減少學習的難度,體會到古文的意境。同時,通過播放圖像和音樂,學生在情景中朗讀詩詞,能夠體現出詩詞的意蘊和情韻,增加學生對詩詞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