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福 馬小換
高考作文是高考語文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敗,不僅關系到考生的語文成績,而且事關考生的高考成績,而作文的審題又事關作文的成敗。那么,在平常的作文教學中,該關注作文的哪些話題呢?作文話題是浩如煙海,還是有可圈定的“范圍”?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應該是高中作文寫作的總綱,茲摘錄幾段加以探討。先看第一條:“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激發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糾正為文造情的不良寫作傾向。”
“積極參與生活,體驗生活”,實際上明確地告訴考生,社會生活是作文寫作的大范圍。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生活是指社會上發生的一切事情,一言以蔽之,要求考生具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胸襟。狹義的社會生活是指學生的生活范圍,即學生的家庭生活、學習生活。我們認為學生的社會生活,主要是指后者。
這樣看來,學生成長的經歷,成長過程中的感悟體驗,顯然就是高考作文寫作的主要話題。
“高考新課程標準”第二條中也有類似表述:“根據預定的寫作目的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也可通過圖書、報紙、期刊、文件、網絡、影視、錄像、錄音、照片及口述記錄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第五條中“口語交際教學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努力選擇高中學生關心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學生可走訪考察的范圍,也只能是狹隘的社會生活范圍,即我們剛才所說的學生的狹義生活,而第五條中“學生關心的、貼近生活的話題”更明確的指出學生成長的過程,成長過程中的感悟體驗是中學生寫作的范圍。
那么,那些大的時事熱點,是否是高考作文話題的重點呢?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第一條表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推理,時事熱點,特別是有關能體現主流價值觀的事件,反應時代風尚的事件,折射時代弊端的事件等等,無疑也是高考作文的重要話題,也需要學生特別關注。但這些時事熱點話題,盡管有幾年直接出現在考題中,但更多的是通過一些生活小事和這些時事熱點話題暗中吻合,而不以直接的方式出現,因為即使從避免猜題押題的角度看,也不可能以直接的方式命題。
全國二卷作文命題的主角度,大家都概括為“同學間的人際關系”,明顯仍舊延續了近年來“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主題,作文范圍仍然為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符合“新課標”的“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精神。
上海卷“更重要的事”,用王安憶的話概括“不要盡想著有用,而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作文明顯要求考生能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而辯證的觀點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
江蘇卷“探險者與蝴蝶”,提倡考生關注自然,關注客體,關注生態。體現了貫穿不變的人文情懷。
湖南卷的第一則材料體現的是“為了理想而勞動最美麗”的主題,第二則材料反映當今家庭教育中輕視孩子勞動的旨意。如果說陪伴父親勞動是福,那么幫父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是更幸福嗎?顯然,勞動創造美麗是兩則材料的共同主題。勞動創造美麗是基本的主流價值觀,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樹立的,必不可少的價值觀。
其他如廣西卷拾到手機之后,全國一卷“經驗和勇氣”,北京卷愛迪生如何看待手機,四川卷“過一種平衡的生活”,福建卷“憂天”,廣東卷“捐助”,安徽卷“為什么能或不能這樣”,湖北卷“上善如水能方圓”,浙江卷“三句話看童心”等等,都分別不同程度地從學生生活的大范圍和小圈子來命題立意。
通過對全國各地高考作文命題趨向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種種生活事件的體驗和感悟無疑是高考作文的寫作重心。即使那些時事熱點也是通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反應出來,而不是以直接的方式命題。
其實,建國以后歷年的作文命題無一不從學生狹義和廣義的社會生活范圍來命題立意。從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都明顯的表現出兩種傾向:一、學生成長的經歷,成長過程中的感受體驗;二、直接緊貼時代脈搏,以當時的時事熱點為作文話題。
可見,學生的成長過程,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感受體驗,是高考作文命題的重點,但同時,時事熱點等也不可忽視,這就是高考作文的命題方向。
大而言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小而言之,柴米油鹽,喜怒哀樂。真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