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曉寧
不起訴案件應堅持的基本理念——從陸勇案說起
文◎顧曉寧*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210000]
摘要:內容輿論高度關注的白血病患者陸勇幫助他人從國外代購抗癌藥品案,檢察機關最終做出了不起訴決定,贏得社會普遍贊揚。雖然該不起訴決定表面上很好的解決了個案,但其方法卻有違法治理念。個案的正義必須與國家法律正確統一實施有機統一,特別是檢察機關辦理的不起訴案件,應以事實為基、法律規定為魂,樹立與依法治國新要求相適應的司法理念。
關鍵詞:陸勇案不起訴司法理念
[基本案情]46歲的陸勇是無錫市一名私營企業主,在2002年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需要長期服用抗癌藥品,國內對癥治療白血病的藥品“格列衛”系瑞士進口,每盒需人民幣2.35萬元,陸勇曾服用該藥品。為了同病患者之間交流,通過增加同一藥品購買人數而降低藥品價格,陸勇從2004年4月開始建立白血病患者病友網絡QQ群。2004年9月陸勇通過他人從日本進口由印度生產的同類藥品,價格每盒4000元,服用效果與瑞士進口的“格列衛”相同。之后,陸勇開始直接從印度購買抗癌藥物,并通過QQ群等方式向病友推薦,藥品價格逐漸降低,直至每盒為人民幣200元。為了方便給印度公司匯款,陸勇網購了3張信用卡,用于幫助病友代購藥品,其中一張給印度公司作收款賬戶,另外兩張無法激活被丟棄。2013年沅江市公安局在查辦一個網絡銀行卡販賣團伙時,將陸勇抓獲。2013年11月23日,陸勇因涉嫌信用卡管理罪,被沅江市公安局拘留。2014年7 月22日,沅江市人民檢察院以陸勇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提起公訴。此后,上百名白血病患者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對陸勇免于刑事處罰。此事經媒體記者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2015年1月10日,進京接受采訪的陸勇在機場被警方逮捕。
但事情發生了轉機,經過社會的高度關注,2015年2月26日沅江市人民檢察院對陸勇作出不起訴決定,并公布了“釋法說理書”。該“釋法說理書”詳細說明了不起訴的理由,用了三個排比句作為說理部分的標題,即如果認定陸勇構成犯罪“與司法為民的價值相悖”,“與司法的人文關懷相悖”,“與轉變刑事司法理念的要求相悖”。“釋法說理書”經網絡傳播,立刻獲得大量贊許,許多人稱其為一篇最充滿溫情的不起訴“釋法說理書”。但是,依筆者看來,該“釋法說理書”看似“高大尚”,實則游離于現代法治的精髓,有必要對其體現的司法理念作一辯明。
陸勇案2015年1月份逮捕時起,筆者就始終關注案件的相關事實和證據。該案不起訴“釋法說理書”認為:陸勇購買抗癌藥系無償為病友幫助,不是銷售行為,提供賬號行為也不構成與印度賽諾公司銷售假藥的共犯,因此,陸勇的行為不構成銷售假藥罪。可是這和筆者當初看到的事實和證據并不一致。從人民網法治頻道中人們看到陸勇這樣辯稱:病友通過向我的卡上打錢,印度公司收款發貨,自己沒賺任何差價,印度公司每月給自己提供免費藥。如果陸勇說的是事實,“釋法說理書”有關陸勇案幫助病友購買抗癌藥無償性的結論就并非客觀。秉持客觀事實則是現代司法理念根基,沒有事實根據的結論都象“沙器”一樣不靠譜。《百度百科》中有關銷售的含意是:介紹商品提供利益,以滿足客戶特定需求并從交換的過程中得到適度的報酬。陸勇的行為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個特征:一是幫助病友購買抗癌藥;二提供病友與印度公司交易的賬號;三是接受印度公司每月提供免費藥。把以上三個特征結合起來看,只要是具備正常生活經驗的人即可以判斷,陸勇在代購藥品的過程中獲得了對價,即印度公司所提供免費藥的利益,此時焉能說陸勇從事的不是銷售行為。但在陸勇案的最終的不起訴決定書和“釋法說理
書”中,并沒有對該部分證據和事實予以羅列和論證。司法活動應當努力讓世界充滿人性的關懷等美好的價值,但是無論司法者有多么崇高的愿望,辦案都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以案件的事實和證據為根據,不能為了做出合乎期待的決定,而把證據和事實作為橡皮泥隨心所欲的捏弄,更不能掩蓋證據和事實。
在陸勇被立案和提起公訴時,證明犯罪事實存在,也有證據證明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依據是什么,印度公司每月給陸勇提供免費藥在法律上屬于什么性質,這些基本的法律問題“釋法說理書”都沒有涉及,讓人們對現在認定陸勇不構成犯罪的法律依據不甚了了。陸勇所犯的銷售假藥罪,屬于以違反經濟和行政法規并由法律規定為犯罪的法定犯,法定犯的社會危害性評價與自然犯不同。法定犯的社會危害性隨著時代和政策法規的調整而變化,而自然犯則違反的是倫理道德,危害性評價通常變化不會太大。該案釋法說理書稱:“陸勇的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了國家對藥品的管理秩序和對信用卡的管理秩序,但其行為對這些方面的實際危害程度,相對于白血病群體的生命權和健康權來講,是難以相提并論的。”這樣的觀點顯然借用評價自然犯方式評價法定犯,更不能從法律上說明不構成犯罪的理由。同時該“釋法說理書”中嚴重混淆了“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聯系與區別。“釋法說理書”中論述了陸勇的行為屬于“違反國家藥品管理法規定”的行為,但又認為該行為“存在無奈之處,目前合法的對癥治療白血病的藥品價格昂貴,使得一般患者難以承受”,以“存在無奈之處”的理由來否認國家藥品管理法規定的正當性,表面看是尊“情”,本質上則是奪“法”,這其實也從本質上混淆了“違法性”和“有責性”的概念。從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三階層理論論述,陸勇應屬于缺乏適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屬于有責性判斷中的責任阻卻事由,但絕非違法阻卻事由。而“釋法說理書”的表述中所體現的觀點卻是缺乏期待可能性可以成為違法的理由和根據了。筆者綜觀全案事實,從嚴格依法辦案的要求看,認定陸勇犯罪行為符合該當性、違法性,但具有責任阻卻事由,進而以情節輕微作不相對起訴比較妥當。以情節輕微除罪,不以不構成犯罪出罪,需要從犯罪構成上作出具體說明,尤其是捕后的案件,在這一點上陸勇案做的顯然比較牽強。雖然兩種結論在法律上同樣都不認為是犯罪,但對法律的態度卻是不一樣的。司法理念必須以法律為魂,堅持以法律為準繩,脫離了法治的軌道無論有再美好的愿望都可能是危險的
法治追求讓人們對行為后果有可靠的預判,法律的穩定性主要在于它的體系化。該案“釋法說理書”多次強調陸勇行為違反國家《藥品管理法》,銷售假藥罪作為法定犯,陸勇從印度購買抗癌藥物的行為如果不構成犯罪,是否意味著這種行為合法的,今后都可以像陸勇一樣從海外代購藥品呢?再者,如果陸勇不構成銷售假藥罪,那么這種跨境代購逃避關稅的行為難道還不構成走私罪嗎?法律體系具有高度的體系性,牽一發而支全局。基于藥品的特殊性和監管的必要性,《藥品管理法》等法律規范明確,凡是沒有經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發給國藥準字的西藥都是假藥,如果不將陸勇從印度購買抗癌藥物認定為假藥,那今后關系到重大民生利益的藥品安全如何維護。應當承認陸勇為生命權和健康權從國外代購藥物從個案的角度看存在合理性,但存在合理性是否就可以不顧法律的規則?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須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在依法治國新要求之下,司法人員應當樹立法律至上,將法律放在最高地位的理念,在案件考量的價值排序中,應當是先講“法”,再講“理”,最后講“情”,而不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先講“情”,再講“理”,最后講“法”。定罪是一個三段論的推理過程,刑法規范(犯罪構成要件)是大前提,案件事實是小前提。2014年法治研究最具有影響的力作是季衛東教授的《通往法治的道路:社會的多元化與體系》,強調通過法治重新塑造權利結構和權威體系,以一元的法律體系來支撐多元化的權力結構,使得分權制衡的制度設計通過統一的法律規則運行自如、協調相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制度載體。我國的法律是由黨領導人民制定的,集中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司法活動首要堅持法律。特別是司法機關一定要把法律的權威高高舉起,通過法律的實施來統合多元的社會。而司法的效果首先不是看個案,而應當看在宏觀社會治理層面上的價值。不能隨意因為個案的處理而影響國家法律正確統一實施,否則必然是以個案的所謂實質正義來否定整個社會依法治理模式的程序正義。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宏觀法律框架下積極追求個案的正義,而不是為了個案的正義不顧法律正確統一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