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倫
校園文學,是由在校學生創作的描寫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生活或與校園直接關聯的生活,具有青春氣息和人文氣息的文學作品。更寬泛的說法應該是“校園圍墻之內的寫作主體(學生)所寫出的一切文學作品。”學生,作為校園文學表現的主體,他們的經歷、情感、個性和思想等,都是校園文學表現的核心和重點。
然而,就時下高中生的寫作情況來看,他們的作文很大程度上來說只能算是“應試作文”,而不能稱其為“校園文學”。因為他們的應試作文,很多極盡討巧之能事,怎樣能得高分就怎樣寫。虛構情節甚至胡編亂造,只為“獵奇”;無病呻吟甚至虛情假意,只為“煽情”;空話套話甚至學大人說話,只為“深刻”。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致使應試作文呈現出虛假化、模式化和成人化傾向。有鑒于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找回“自己”,讓他們明白“寫自己”的校園文學,是發展自身健康個性的需要,況且,“寫自己”的校園文學與應試作文也不矛盾。相反,只有順隨自己的性情,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抒自己真實的情感,說自己想說的話,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有個性的文章。這樣的文章,同樣受閱卷老師青睞,因為“任是隨性也動人”。
一、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
現在的學生,一提及寫作文,普遍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敘。總覺得自己每天往返于家庭學校之間,生活單調而平凡,沒有東西可寫,于是乎,對自己的生活視而不見,胡編亂造大行其道。其實,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記錄著學生成長的喜怒哀樂,點點滴滴。學生自身的經歷、見聞,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鮮活的“素材庫”,學生與其去編造故事,不如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如此寫作,才能真正做到抒真情、寫實感。有一位學生在《奔跑在路上》一文中,寫了自己成長的三個階段:小學的渴求,初中的叛逆,高中的頓悟。
“小學階段”這樣寫道:
那正是我十二歲的時候,記得一天放學,媽媽像往常一樣等在校門口接我回家。當我看到媽媽時,我的臉唰地紅了……口中埋怨著:“真是的,我都多大了。我咬緊嘴唇,心中默念:我要奔跑,我要跑出這束縛!”
“初中階段”這樣寫道:
我開始越來越看不慣身邊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父母和老師……不知不覺中,我的奔跑變成了逃跑,但我又不明白具體的方向,我漫無目的地在青春的路上四處奔跑,內心越來越孤單寂寞。
“高中階段”這樣寫道:
步入高中,學校組織了集體下鄉實踐活動……我的急性腸炎發作……想到自己平日總想著逃離別人的世界,多半是不會有人管自己了。不料同學聽到我的呻吟,先是一驚,繼而跑來為我倒水,替我揉肚子,我的眼睛漸漸濕潤了。我想,我也許跑錯了方向。父母的關心,老師的教導,同學的幫助,都是我成長路上的動力,而我竟一心想要擺脫這本應好好珍惜的幸福。
就以上節選的文字來看,這篇文章所寫事件普通,語言也算不上出彩,構思更談不上高明,但字里行間的“真實”甚至“真知”,自有一股打動人心的力量。無論是起跑時的渴望獨立,還是中途的孤單迷茫,亦或是暫停時的實感真知,都符合成長路上的學生的生理年齡和心理特征,這就是校園文學典型的“青春期寫作”。試想,文中的“我”如沒有親身經歷,切身感受,怕是很難寫出這樣動人的文章。
學生的這篇習作,也再次提醒我,在作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特別要聚焦那些讓自己或耿耿于懷或痛徹心扉或刻骨銘心的情感“烙印”,找到“烙印”就找到了文章的“動情點”,就能寫出讓人動情的文章。
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學生作文要反映校園生活,體現校園文學特點,除了要寫自己熟悉的生活,還要學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或言人之所未盡言,以表達個性化的認知和思考。但作為中學生,生活圈子狹窄,個人閱歷有限,社會經驗不足,對人對事的認識常止于表面,較難有獨特而深刻的認識。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導參與,以期培養學生獨特的觀察視角和個性化的認知思維。
比如城市的快速發展,最易讓人遺忘點點滴滴,尤其是漸行漸遠的故里。置身校園的學生,對此是沒什么特別感觸的。教師可利用學生放寒暑假的契機,提醒寄宿生們,嘗試用自己的眼睛,關注家鄉,透視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家鄉變化,述說家鄉情懷。用變化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發現家鄉或大或小的變化。一學生在《古井》中對家鄉的“古井”抒發了如下一番感慨:
是啊!這又丑又沒用的東西,居然是先人們留下來的!它曾經受人們敬仰,而一躺就是一百多年。人們恨它沒用,現在又怕它會帶來災難,丑陋的古井變了樣,成為人們所謂的神物,人們不是也變了樣嗎?它是太平凡了,所以什么也做不了,也因此常常受到世俗的譏諷。我感到人們的可恥,怨恨它竟能忍受這一切,而又不能不被它的靜默、寬容所折服。
讀此感慨,你分明能感覺到一個中學生對古井命運的考量所折射出的情愫與思辨,是那樣的純粹而深邃。古井的有用與無用,本是一種客觀存在,只因人們的變與不變而“判若兩井”。這變與不變的背后,隱藏的是人們實用、功利的世俗心理,作者對此也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顯示了作者觀察與思考的生活化、個性化。
除寒暑假外,在平時上課期間,教師也可以設置情景,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在我工作的小城,有一家獲得“文明單位”的“××劇院”,每天都有無數學生打那兒經過。有段時間,劇院門前,一邊掛的是上級主管部門授予的“文明單位”獎牌,一邊貼的是內容庸俗不堪的“××演出團勁爆歌舞晚會”巨幅廣告。我決定讓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認真觀察“××劇院”,然后寫一篇評論性的文章。等作文收上來,就有學生寫出了《“文明”的背后》《誰給文明臉上抹黑》《勁爆殺手》《此種“文明”,讓人民走開》《文明,文明,一名不文》這樣的文章,很多篇章閃耀著個性的思想光芒。看著學生的作文,我就在想,當學生把自己融入生活,被生活中的人和事所觸動,就變得愿意寫和有東西寫了。
三、成全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
如果說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企圖要解決的問題是“愿意寫”和“有東西寫”這兩個問題的話,那么,成全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就權當是企圖解決學生“怎樣寫”的問題。關于“怎樣寫”的問題,我只想談談自己怎么鼓勵學生嘗試個性化寫作的一些做法,實在不敢妄談其它。
首先,我倡議學生直面自己,抒心寫真。在平時的作文評改中,我深感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失語癥”,他們在作文中的一些想法,一些話語,總讓人感覺“文不附體”,跟他們的實際年齡不相符,跟他們的真實想法不一致。明明是父親誤以為自己在談戀愛,還因此被父親打了一巴掌,一個人沖進雨簾,躲在墻角傷心哭泣,而當看到父親出現在雨中,先是眼眶一熱眼淚快掉下來了,接著是坐在駕著摩托車的父親身后,竟感到一股暖流注入體內,這一下眼淚全掉下來了。學生如此寫作,完全是為了表現文章的中心——父愛。此處姑且不論那強大暖流是如何瞬間消解冰冷雨水的,單就委屈、傷心到感動、流淚的“變臉”,就讓人感覺感情失真。感情失真的背后,是孩子對“真話”的回避和壓制。
因此,我在作文教學中,總是極力肯定敢說真話的學生,營造寬松的寫作氛圍。比如一學生在《門其實開著》一文中,這樣寫自己被老師叫去參加演講比賽的心情:“老師的幾句話,如同在我心中扔下了重磅炸彈,原本平靜的湖面蕩起了陣陣漣漪。我以前可從來沒有參加過演講比賽啊,那么多人看著,真的是太令人膽寒了。我很是惱火,想婉言拒絕老師,但一抬頭看見老師殷切的眼神,我只好硬著頭皮點了點頭。”在這段話里,一個沒參加過演講比賽的人,面對演講的“難題”,心生惱火;面對老師的“殷切”,欲言又止。一切都順隨性情,自然真切,毫無矯飾。
其次,我鼓勵學生有理有據地質疑,彰顯個性的思想。在教學中,我或聚焦熱點話題,或創設思辨情景,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甚至說別人不敢說的話。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拿下51枚金牌。于是乎,各媒體極盡宣傳之能事,“金牌”“冠軍”一時間成了國人竟相談論的話題。成績固然讓人喜悅,讓人感動,但也不能有了金牌忘了思,忘了痛。其實,讓我們感動的又何止“金牌”,“金牌”背后的莫大付出和金牌前面的種種跡象又豈是“51金”所能詮釋的?于是我布置了一次話題作文,讓學生以“金牌”為話題,集中一點思辨金牌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為了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我將這次寫作活動安排為突擊性的課堂寫作,讓學生自主思辨,當場完成。
作文收上來后我才發現一些同學敢于質疑的可貴。他們或從“金牌的唯一性”,或從“金牌與國力”,或從“廣義的金牌”立意,各有側重,暢所欲言,都觸及到了金牌和榮譽背后的隱痛。當然,這些作文在某些觀點上還顯稚嫩,但這是苛求不得的,他們畢竟只是中學生。但我相信,只要學生肯開口,多開口,老師再適時加以引導,學生就有望從“說自己想說的話”過渡到“說自己能說的話”,直至“說好自己能說的話。”
(該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作文個性化教學與校園文學發展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FJCGJJ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