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玨
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強調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現代課堂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的課堂。構建生態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喚醒、激勵生命。
《像山那樣思考》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像山那樣思考·大地的眼睛”版塊中的一篇美文,它出自于美國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面對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觀無疑具有劃時代的啟示意義。對于這篇文章的解讀,我想不應僅停留在對文本的文學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它的思想價值,這為構建“生態課堂”提供了契機。
生態課堂作為一個問題探索、智慧碰撞、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所,應該流淌著思想、流淌著情感、流淌著生活,因此,我把課堂定位為三種教育場:思維場、情感場、生活場。下面將以《像山那樣思考》為例,分別從這三個方面來談“三場”的構建。
生態的課堂首先應是一個“思維場”,它充滿著思辨色彩,學生的思想可以自由碰撞,這有利于學生智慧的形成和發展。而要讓學生思維聚集,必須先創設一個靜心思考的環境。
1.創設思考環境,營造思考氛圍
在進入課文之前,我先引入兩段話,一段出自學生之前做過的現代文閱讀劉曉娟的《瓦爾登湖的遙想》:“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了,生活在一個喧囂的時代,卻比任何時候都。信息的爆炸讓我們取而代之的是心的焦灼與噪雜,多么的悲哀!”另一段出自美國的一位自然主義者梭羅:“都市生活,就是幾百萬人在一起寂寞。我們安居在大地之上,卻忘記了天空。我們豢養寵物,卻忘記了如何去愛人。”然后讓學生交流讀完這兩段文字的感受。
學生讀完都覺得應該要學會靜下心來,細細遙想思考一下,思考該如何仰望天空,思考該如何去愛人,也思考一下我們的未來。所以,學習本文,我就要求學生嘗試著靜下心來,去學會《像山那樣思考》,這也為構建本文的思維場營造了氛圍。
2.設置思考問題,激發學生思維
首先,我讓學生思考:學習生活如此忙碌,那么你覺得你現在的奮斗是為了什么?一起分享思考所得。
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為了考個好大學”“過上想過的生活”“能去不同的國家游玩”“讓爸媽覺得欣慰”……
接著,繼續啟發學生思考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又會怎么回答“我們大家都在為什么而奮斗”這個問題。
生1:“為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而奮斗”。
那么,作者是怎樣看待人類的這些奮斗目標的?你是怎么理解作者的觀點的?請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2:作者覺得人類的奮斗換來的只是“這一時代的和平”“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作者是想要提醒人們,只顧眼前暫時的利益,會帶來長遠的危害。
生3:人們其實就是缺少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
生4:作者說“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其實這些道理“極少為人類所領悟”,但我覺得作者和群山能領悟。
……
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發了,他們的這些想法,都源于他們靜下心來,與文本對話、與自己對話的結果。人類要學會尊重其他生命,首先要學會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而當課堂變成學生思維碰撞、智慧生成的“思維場”,他們也會更懂得尊重生命。
要讓學生理解作者所說的“這個世界的啟示”還有沒有其他豐富的內涵,僅構建“思維場”是不夠的,生態的課堂還應該是一個情感場。如果在語文課堂上能營造恰當的情感場,不僅能喚醒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習興趣,而且在涵養學生情意,陶冶學生品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構建本文的“情感場”,首先必須要找到一條線索,這條線索就是——荒野里“狼的嗥叫”。
1.聆聽“狼嗥”,融入“狼的世界”
請同學找出反映“狼嗥”情感特點的詞語,并談談自己的理解。從“狼的嗥叫”中,你有獲得新的“啟示”嗎?
生1:“狼嗥”的特點是“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這讓我想到了《狼圖騰》中的一句話:“狼是寧死也不愿受辱的硬漢”。
生2:我們應該客觀地聆聽狼的嗥叫,因為狼和人一樣,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以平等的心態來面對另一個生命。
生3:其實狼也是有感情的,只是我們以前總是帶著有色眼光來看它,總覺得他是帶有惡意的。
學生一下子融入了“狼的世界”,不再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去對待像狼一樣的其他生物。而為了幫助學生能融入“狼的世界”這個“情感場”,課前我就向他們推薦閱讀了一部與狼有關的長篇小說——姜戎的《狼圖騰》。很顯然,姜戎的這部作品打動了學生,對課文里“狼的嗥叫”深層內涵的理解,他們很快就從這部作品中找到了情感共鳴。
2.走進作者,改變認識
學生從“狼嗥”中,感受到了“狼”的精神,內心萬物平等的意識在被慢慢喚醒。那么,要讓學生的這種意識更深刻,還要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到作者情感的脈搏,進而激發出情感共鳴,所以還要構建本文的第二個“情感場”——走進作者。
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對狼的認識也是前后發生了變化的。我就要求學生走進作者,看看作者之前對狼有怎樣的認識?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識?我鼓勵學生發揚“互動、合作、探究”的精神,討論回答。
生1:“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放過打死一只狼的機會”,當時的作者應該也不例外,他看到狼的話,應該也會把狼打死。作者對狼也是充滿敵意的,想要除之而后快。
生2:我覺得之所以當時的人們會對狼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人類對狼的敵意和偏見。狼對人類的利益構成威脅,那么“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主宰。
繼續引導他們去解讀作者對“狼”認識發生改變的原因。
生3:是“狼死去”的那一刻的場景觸動了作者的心靈,狼死時那“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讓作者產生了憐憫之心。
生4:作者看到了之前狼原始生活狀態的溫馨和諧(自覺而有感情地讀第4節)。這樣和諧的畫面,卻被人類的槍支破壞了。前后場景的對照,讓作者覺醒了。
生5:的確,狼死后作者說“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這種觀點”應該是人類之前認為狼是有害的,必須殺死狼的觀點。“新的東西”就是作者意識到,萬物都是平等的,人們要親近、尊重、善待自然。
作者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和他個人的經歷是分不開的。緊接著我就向學生介紹了作者親身融入自然,寫下《沙鄉年鑒》的經歷。
之前,學生已經理解了作者對“狼”認識發生改變的原因,此時對作者個人經歷的介紹,讓他們從內心深處對作者產生了一種敬佩之情,而這種敬佩之情,真實地觸動了他們的內心,喚醒了他們自己的生態倫理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向人們深刻揭露了教育的本質——回歸生活。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關注和審視現實,學會知識的遷移,從而激勵生命。
1.審視生活,發人深省
對于構建本文的“生活場”,就是要讓學生能運用之前思考和感悟到的生態倫理觀,去審視我們現在的生活,做到“學以致用”。
活動一:作者原本認為“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獵人的天堂”,天堂出現了么?你能感受到自己身邊的生態環境在遭到破壞嗎?你有什么切身的感受嗎?請小組自由討論,然后交流。
2.閱讀遷移,激勵生命
構建生態課堂的“生活場”,就閱讀而言,就是要使學生把課內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運用到課外閱讀和生活中去,學以致用,為生活服務。
活動二:閱讀關于生態倫理的一系列作品,如梭羅《瓦爾登湖》,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等。交流閱讀體會。
生態的課堂是走向學生生活的課堂。構建生態課堂的“生活場”,讓學生關注生活,從生活著眼進行思考,并將思考結果于生活中印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場為情感的產生和發展提供理性基礎,情感場對認知活動又具有推動、強化、調節等功能,生活場可以牽引認知走向深化。思維場是核心,情感場是保證,生活場是延伸。師生雙方應該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共同構建一個包含了理智感、審美感、道德感在內的真、善、美統一的生態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