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胤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所以語文課堂學習的“根”就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現在語文的教學在奠定“工具性”地位的同時,也開始注重“人文性”的滲透。但是極端的突出“人文性”,改革也就偏離了方向。語文課堂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須統一,相輔相成才有效果。根據我校語文課堂改革現狀,總結出如下幾點比較有成效的策略。
“學”是課堂的中心,無論老師課堂表現多么優秀,最終仍然要以“學”的效果來評價課堂。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必須時刻關注學生,方可以實現課堂的高效。傳統的課堂教學,老師總是根據自己的備課計劃進行,從基礎的字音字形到對文章的分析,按部就班地展開教學,對學情了解不夠。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則要始終貫徹“尊重個體,學生中心”的教改理念。
尊重學生就是老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現狀以及課堂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的內容,以學生的需要為最高目標。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尊重學生個體,更加符合課堂教學的實際。老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情調研,有效確定教學起點和重點。了解了學情,老師便可以掌握知識之間的自然遷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每一篇課文,學生都有比較相似的興趣點,老師可以根據大多數同學的“興趣點”切入課堂。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學習,學生對“百草園”的生活片段最感興趣,老師便可以讓學生多讀有關“百草園”的內容。學生帶著無限樂趣甚至可以背誦出有關“百草園”的描寫部分。老師選擇“百草園”的生活切入本課的學習,就可以收獲良好的課堂效果。
雖然“集體大班”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老師們還要認識到“學為中心”的重要性。要實現學生為主體,老師就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教學的開展要注重學生的習得規律,對知識的傳授要由易到難。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老師不但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怎樣接受,“學為中心”還包括老師在課堂上要評價出學生“學”的價值。在課堂教學開展中,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以及學習動機,要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而學。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做好配角,要退居幕后,把課堂舞臺完全讓給學生,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學習的有效性。課程內容沒有大的改變,重要的就是教學方式的改變。運用新鮮生動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課堂教學高效的保證。
常態課堂緊湊性不夠,質量不高,因為課堂內容的不同,常態課總是比較松散,無法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時間和有效的學習機會。在教改實驗中,老師們力爭把常態課上成比較成功的“合格課”。根據教改實驗的原則,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精心組織課堂,讓每一堂課都是“合格課堂”。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是最重要的“因素”,老師的水平和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教改實驗推行時,一定要做好對老師的培訓,讓教改理念深入老師的內心,并融進教學實踐中。老師要致力于高效課堂的構建,把理論上學到的內容運用到課堂實踐中,用課堂實踐檢驗教學改革的成效。
現代課堂大多都能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更加豐富了課堂容量,這在教改中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網絡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云空間”的利用,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而且不限時間和空間。師生每人都有自己的賬號,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在課余或者回家后仍然可以上線繼續探討。老師還可以把本課的重難點錄成“微課”上傳空間,以供學生點擊觀看,加深印象。
網絡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推廣應用,是課堂轉型的重要推手,塑造了課堂教學的新形態。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語文教學無論改革的路怎么走,都要注意其作為“工具性”的作用,基本的字詞句段的積累,聽寫讀寫能力的提高仍然是課堂教學的重點。
人教初中語文教材在每一課的課后都有“讀一讀,寫一寫”的內容,都是本課重點的字音字形的識記。這部分內容在預習的時候,就應該讓學生查工具書予以辨識。掃清文字障礙以后,要熟練地通讀課文,并理解文章的主題。這是語文學習的基本技能,即使整堂課都用多媒體技術,也要給學生留出識記字詞、朗讀課文的時間。
尤其是教材中的文言文,更要熟讀成誦,培養語感,積累文言現象。人教初中語文七年級教材中文言文是分散在每個單元后的最后一課,有利于減輕學生背誦識記的負擔。人教初中語文每冊后面的附錄中都有10首古詩詞,這也應該是基礎識記的內容。
所謂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的學習效果更要講求“輸出”。基礎知識的積累是“輸入”,積累之后要會用才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經過積累的過程,初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相對比較成熟,但是課堂表現并不盡人意。這就需要老師多組織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勇氣。教材中每個單元之后的綜合實踐一定要利用起來,根據本單元的學習主題開展實踐活動。
評價手段的運用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在教改試驗中,形成性多元評價逐漸成為主要的評價手段,改變了傳統評價中“唯分數”至上的終結性評價方式。當然無論何種評價只有相對公平,要想讓學生更接受,需要在實施過程中就注意到學生的差異性,如在作業的布置和學習檢測時要實行分層布置,讓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