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禮
在初中語文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指揮棒下,初中語文教材對語法進行了大刀闊斧地刪減,在教材的附錄里,語法靜靜地躺在那兒,無人問津,中考的試卷上,明顯的語法點的考測早就不見了蹤影,語法成為語文教學被冷落的對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法教學不能放棄。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最嚴重的弊端是應試教學,最普遍現象是淡化語法教學,對于基礎的語法知識點講得支離破碎,僅僅對有助于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和作文修改時對最基礎的語法知識和修辭手法簡單講解,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文從字順,作文的句子通順易懂,符合邏輯習慣。考試考到的語法內容也是僅限于基礎知識的運用。這一切,導致初中語法的淡化教學,學生學到的語法知識點也支離破碎,最終導致語法教學的缺失和遺憾。
與淡化語法教學的現象對立的是過度強化語法教學,所講解的語法知識超出新課標的范圍和難度要求,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并且,難度系數大,教學也不奏效。
如對于“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的教學,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明白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的概念、結構、四種句式一一明細化,例句講解透徹、練習面面俱到,致使學生聽得暈頭轉向,與素質教育相違背,與高效課堂更不符。因為新課程標準只要求能辨別出是否是主謂句就可以了。
作為語文教師,最頭疼的莫過于學生作文的批改,且不說語句是否通順、篇章結構是否合理,單就錯別字,就讓老師們搖頭感嘆,再三強調注意錯別字,學生還是錯字連篇。
如果對字的音、形、義進行一體化分析,滲透語法知識,幫助學生找到錯誤的原因,可以助學生減少錯別字一臂之力。如“橋梁”、“高粱”的“梁”和“粱”學生總是一錯再錯,如果告訴學生“高粱”是一種糧食作物,與“米”有關,“橋梁”不需要“米”要用“木”建造,那么,學生會記得清楚、分得明白。
“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感知的能力”是新課標給語文教學提出的中心任務。但目前淡化語法的現象,影響學生語感的缺失和感知能力的降低。主要表現在做閱讀題時,讀不懂題、不能理解主要內容,對于句子的理解更是“主干”和“枝葉”分不清,嚴重影響閱讀能力的提高。
適當進行語法教學,有助于學生正確使用語言。病句是作文中的又一大問題,病句的普遍存在,除了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外,關鍵在于語法知識的困乏,語法是學生語言知識積累的基礎,由于語法的缺失,生造詞句、搭配不當、不合邏輯等隨處可見,使文章詞不達意、文不傳情。
所謂“古為今用”指借鑒古代文化遺產,推進社會的發展。用在語文教學中,指的是閱讀現代文時,借鑒古代文言文的語法知識,理解現代文。其中,數字的用法就可以收到“古為今用“之效。
如古詩詞中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我輩情鐘不自由,閑白卻九分頭”、“閶闔千門萬戶開,三郎沉醉打球回”、“方信玉霄千萬里,春風猶未到人間”等這些詩句中都含有數字,而古漢語中的數字三、七、八、九、十、千、萬等都不是實指,是虛指,極言很多之意。用這個語法知識,現代文的五顏六色、七上八下、六神無主、五畜興旺、五彩繽紛、狡兔三窟、千軍萬馬、萬馬奔騰、一目十行等中的數字也是泛指之多,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指。
借助于分析古漢語中的語法句型,拓展到現代文,對理解現代文的句法結構也大有裨益。如《黔之驢》中的“蹄之”,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會給學生說,“蹄”是名詞動用,用“蹄子踢”之意,“蹄之”是主謂賓結構,省略了主語“驢”,之是代詞,代指“人”;《敕勒川》中的“籠蓋四野”中的“籠”是名詞,而在這個句子中是“像籠子一樣”的意思等。如果把文言文中學到的這些知識運用于現代文的閱讀和理解,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說“短信我”就是“以短信的形式告訴我”,“給我發短信”之意;“飯后,寫作業”,顯然,句子中的“飯后”指的是“吃過飯后”,是名詞動用,利用這些知識,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運用。
“今為古用”就是用現代漢語的相關語法知識解決文言文中的句法、語法結構,以簡單易懂的句法分析文言文的句法和語法,利于學生接受。如《荷塘月色》中有幾個比喻句:我仿佛又回到了從前;剛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等,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重點分析這幾個比喻句的用法的貼切、形象、生動,并能找到本體和喻體,理解二者的聯系。將這些修辭手法潛移默化到文言文中,理解文言文中的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有助于輕松理解和運用。如《小石潭記》的寫水流聲的比喻句是“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理解起來就不是很難,如果沒有現代文中的修辭知識做基礎,學習這篇文言文,講起來比喻,勢必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在教學中,適度滲透語法教學,采用“古為今用”、“今為古用”的縱橫聯系的方法,使語法教學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語法教學服務于閱讀、寫作,成為語文教學的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