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智
在我從事教育教學的這十多年中,我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教育的本質是什么,語文的本質是什么。
很早的時候,我有幸聽到西北師大胡德海教授的課,胡先生說,因為中國的哲學是自我教育的哲學,所以,中國的教育家提出的問題是自我教育的問題,這個教育傳統從孔子開始,源遠流長。
后來,在我研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時候,我常常想起胡先生的這一論斷,我覺得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一種深層解讀,也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層理解。
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這四個字——自我教育!
孔子給出了自己一生的奮斗軌跡,那就是“十有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他啟示我們,人不是白白的活著,活著一天就有一天的效果。他用自己的人生來實踐著四個字“生無所息”。
一個人活著,他就不僅僅是活著,他要有追求,有目標,有奮斗的方向,有價值觀,他的一生是一個永遠求索,永遠不舍進取的過程。如果不這樣,他的人生就脫離了自然的法則,他的人生就沒有意義。
要注意,是他自己在這樣,沒有人強迫,沒有人督促。
這就是中國文化對于我們的啟示。
這是中華文化中最偉大的地方,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做一個中國人,不了解這個道理,是十分可惜的。
《大學》中有一句名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詩經》中有一句詩叫“周雖舊邦,其命唯新。”中國古人早就意識到創新和一個人、一個國家的主觀能動性息息相關。
孔子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人,時時刻刻,以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沒有別人的作用,他自己鉆研、求索,自己是自己的主宰。
教育家魏書生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他說火車不是推的,你要想讓火車實現自己的功能,就要為它裝上發動機,讓它產生動力。
所以,教育是沒有用的。
真正的教育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苦口婆心地說教,辛辛苦苦地訓練,疾言厲色地訓斥,不是的。
那么,教育是什么?是知識的傳授,是技能的培養嗎?是也不全是,這些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教育最主要的部分是充分的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精神層次,教學相長,讓他們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深刻懂得挖掘自身的潛能,開拓自身的天地,拓展自己的視野,自我成長,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達到人生的至境。
說白了,教育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人的個性精神的培養,人格的生成與完善,是發現自我,規劃自我,完成自我。
人類文化的層面有三個,一是器物,二是制度,三是理念。理念的形成是一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一個社會的科技再發達,制度再完善,人們都不可能實現自己真正的幸福,決定一個人走完人生的關鍵是文化給他的理念。這是一個人一生如何走,走得怎么樣的關鍵。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孩子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安排,付出行動,只有這樣,教育才算是真正有效,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走進了真正的教育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