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晉春+徐鼎一



索英鐫是內蒙古一位杰出的書畫家,欣賞他的畫,宛如春風拂面,溫暖而清新。
中國繪畫是“靈性”藝術,所謂“靈性”是它的詩性特征,畫家的靈性來自于大自然。索英鐫的畫是他對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感悟。他以情求畫,物為我用,筆下的山川草木都飽含著無限的生機。他的畫樸實無華,是執著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因此他的畫更易于使人產生共鳴。
索英鐫是一位注重傳統而又勇于創新、潛心探索而又充滿智慧與靈性的畫家。他的智慧首先表現在藝術的廣度上,與大多數中國畫家不同的是,他能以多種繪畫題材、繪畫語言和表現形式及多種藝術面貌昭示于世。在他的繪畫作品中,有山水、人物、花鳥,他的藝術表現手法有大黑大白、大干大濕,也有大緊大松。但是,不管他如何變換自己的藝術語言,其突出共性就是追求內涵豐富的精神表現與詩情氣象。
索英鐫的山水畫以描繪大青山和黃土高原為主,蒼潤雄渾,筆墨于干濕中蘊濃淡、濃淡中見疏密、疏密中傳情韻。他深知“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之理。注重寫生和主觀情感的傾泄,經常深入山中,與大山一同呼吸。雄奇、秀美的大山常常讓他如癡如醉,給了他創作的靈感。他作品中的山石、叢林、房舍、溪流、石板路,處處跳動著生活的脈搏,染透著生命的綠意。在他的作品中既有“豪放”者的氣勢,給人以震憾,也有“婉約”者的韻味,仿佛在云山晴嵐、天籟荒原中,引人以故園鄉思。欣賞其山水畫,我們讀出了純正、豪爽、憨厚,看到的是自然、率真。
在中國畫的創作中,“心源”的表述是通過筆墨來完成的。“墨以筆為筋骨,筆以墨為血肉”,只有筆墨結合,才能筋骨血肉并豐,形質神采俱全。索英鐫的人物畫,屬意象表現型,看似任意揮灑,實則成竹在胸,筆簡意精,形神兼備。他的作品給人的不是強烈的刺激和沖撞,而是溫馨的熏陶和感召。這一審美取向的形成,與畫家的筆性墨韻分不開。由此可知,索英鐫堅持在認識傳統、理解傳統的基礎上,緊緊抓住筆墨的可變性,以較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依托,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筆隨心走,墨為情暈,置換出文人畫的逸氣。
觀其花鳥畫,構圖精巧,筆墨簡約,給人的感覺深沉而不晦澀、蒼勁而不呆板、飄逸而不輕佻、恬淡而不火燥、潤澤而不俗滯,意趣盎然,超然物外。
受經濟大潮的影響,一些聰明人紛紛選擇了捷徑,鉆營求獎,拍賣打托,自我“捧殺”,索英鐫不是這種“聰明人”,他完全以自己的性情愛好,追求著自己的藝術。正因為如此,通過多年的努力,其藝術正在走向成熟。相信他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能夠以更沉潛的心情,總結經驗,以期新的突破。畫家索英鐫的藝術前景不可估量。
【 人物簡介 】
索英鐫,1965年2月出生。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民進內蒙古自治區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民進呼和浩特市委員會副主委,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等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國際性重大展覽并榮獲大獎。作品入編《中國美術名家作品精選》《中國歷代書畫名家作品精典》等專業典集四十余部。 出版專著有《索英鐫中國畫選集》《中國書畫名家——索英鐫作品選》《當代美術名家精品——索英鐫水墨藝術》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