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俊明
農資營銷,從“心”出發(fā)
□涂俊明
農資行業(yè)營銷和其他行業(yè)營銷有一個重要的區(qū)別就是受眾明確——最終消費者是農民。隨著營銷意識越來越強,我們見識過了各行業(yè)千奇百怪的營銷案例,營銷似乎越來越“玄幻”。然而在農資行業(yè),營銷的手段和方式相對簡單。因為農資營銷的根本在于如何服務好農民。做農資營銷,需要從“心”出發(fā)。
農資營銷從“心”出發(fā),第一要通農家之“心”。投身農資行業(yè),做起為農服務的良心生意,不做假冒偽劣產品,不坑、蒙、騙客戶,這是做農資生意最起碼的要求。
從“心”出發(fā),第二要有接市場之“心”。營銷農資商品,一定要將接洽市場之“心”定位準。
案例:有位經營農資生意大半輩子的霍先生,可謂是當地享譽一方的農資市場營銷行家。他這些年來,生意做得穩(wěn),農資銷得遠,靠的就是熟接市場之“心”的本事。
“農民的種植種類被市場這顆‘心’左右,農民的種植是否隨市場之‘心’變動了,種植作物品種發(fā)生變化,農資產品的營銷之鏈豈有不變之理?”老霍說得句句在理。
他將不少精力放在做市場變化的調研與研究社區(qū)農民作物布局發(fā)展方向上,這些一條條聯通市場之“心”的“血脈”,就是促動市場營銷變化的敏感神經。他熟悉地掌握了市場“心率”,農資營銷也捋順了頭緒,確立了與市場之“心”的聯系。確定了隨“心”而動,隨行就市的營銷模式,讓自家的農資營銷生意順理成章地發(fā)展起來。由于年復一年地連接市場之“心”,讓這位貌不驚人的老霍名揚鄉(xiāng)里,儼然成為當地業(yè)界的一位營銷代表人物。
從“心”出發(fā),第三要有聯產研之“心”。從事農資營銷,賣出商品只是完成大半個命題,剩下的課題就是為商品農資生產與研發(fā)做貢獻。由此付諸于研發(fā)生產的行動,就是農資商從“心”出發(fā),聯產研之“心”。農業(yè)發(fā)展需要什么?農民明天喜歡什么?本身就是農資經銷商應該關注的課題。做農資生意,要帶著熱情,揣著責任,摸索出農民的期盼,了解農民對產品的新需求,將信息傳遞給廠家或者政府部門。經營者一舉兩得:贏得市場的同時也對行業(yè)做出了貢獻,這也是農資營銷的本分。
案例:不少專業(yè)生產薯類肥料的廠家,經常組織農資經銷商就農資產品品種、質量、后續(xù)課題進行探討,讓農民應用之“心”、營銷推廣之“心”、廠家研發(fā)之“心”三心合一,使各自的“心愿、心智、心靈”心心相通,為自家農資商品的不斷升級換代推開了又一扇大門。企業(yè)的薯類新品農資也成為一方農資市場的“香餑餑”。
從“心”出發(fā),第四宜將心比心。農業(yè)投入成本大、勞動時間長,“靠天吃飯”的特性使得農民有時難以回收成本,存在獲益風險。不少農民在種植和購買農資產品時猶豫不決,就是因為在收益與投入上有心理陰影。
在為農服務的產業(yè)領域,從業(yè)者的“衣食父母”就是農民群體。處處將心比心地與他們做換位思考,立足于為農之“心”,站在農家之需、農業(yè)之求的位置,為農所思、為農所急、為農所望,發(fā)自內心地做農資營銷,把經營愿望從尋求行業(yè)利潤最大化轉換為行業(yè)服務最優(yōu)化。如此日積月累地真心、誠信服務,我們的農資經營市場就會“心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這是依托著農“心”、借力著農“情”、開拓著農“事”的必然前景。
哲理告示人們:“本質的東西是根脈所系。”農資人做農資的營生,唯有牢牢守住良心生意之底線,營銷,從“心”出發(fā)。商道則通達遠方,生意便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