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祥濤(哈爾濱市標準化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農林技術
我國農業標準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高祥濤
(哈爾濱市標準化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在加入WTO后,我國的農業正面臨著深層次結構戰略調整的問題, 在我國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已經成為必然。本文首先討論了在我國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意義所在,并對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提出建議。
農業標準化;標準化體系;建立;完善;國際標準
由于長期以來在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沒有受到重視,使我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頻頻遭受“技術壁壘”的阻擋,隨著國內外市場上消費者對于農產品從追求低價轉變為追求健康與質量,就要求我國必須遵循國際農業標準化,不斷建立與完善我國農產品的標準化體系,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1.1實施農業標準化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在這一前提下我國農業產品要想在市場上站住腳,實現自由流通就必須實施標準化管理。標準化工作可以將農產品的技術經驗﹑科研成果進行整合,將其貫穿于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貯存﹑銷售等全過程,例如種子﹑農藥﹑化肥的選用,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的限定,產品包裝標識的規定等,從而使我國農產品在質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能夠滿足國際標準或別國標準的要求,突破技術壁壘,進入國際市場,增強盈利能力;還要在技術上和管理上縮短我國農產品與國際上的差距,通過逐步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而在國際市場打造品牌效應,這是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1.2實施農業標準化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需要
傳統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并得以推廣需要很長的時間,通過實行標準化,可將科技成果與先進的生產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利用標準化的流程使這一過程得以簡化和規范化,促進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快速普及和推廣,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素質。農業標準化集技術﹑管理﹑生產于一體,因此以農業生產為核心制定的配套標準有助于農業在選種﹑播種﹑灌溉﹑施肥﹑機械作業等過程完全的統一化管理,因此更適合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經營,由于標準化經營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因此當出現一種已經被證實了的高新農業技術時,即可在短時間內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1.3實施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產業化的現實需要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農業經濟得以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而農業標準化的主要目標是根據市場需求生產高品質﹑高科技含量的農產品,使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存儲﹑銷售的各個環節均按照既定的標準進行,有利于規模化的生產經營,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而農業要想真正實現產業化,就必須具備優質的生產﹑系列化的規格﹑標準的包裝等,而這些正是標準化工作的內容,可見,農業標準化的實施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在當前我國農業家庭聯產承包制度下,如何將農產品的生產在各方面達到高度的統一,使農業生產像工業生產那樣真正實現產業化,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2.1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要緊緊圍繞農業產業化和市場的需要
農業標準化的實施要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緊密聯系起來,并且標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要與農產品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相適應,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性作用,農業標準化工作要與政府的產業發展規劃相一致,因此在制定標準時要考慮周全,將標準化工作合理規劃,將工作重點放在當地農業的特色產業和主導產品上,做到重點突出,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為了加快農業產業化的步伐,要將農業標準化工作滲透到農業產業化的全過程中,以標準化來指導農業生產﹑加工﹑儲存和銷售,針對當前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分布面積廣﹑標準化不易實施的特點,應當組建農戶——企業——市場的流通機制,其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中最重要的一環,應根據市場情況建立企業的標準化體系,用以指導農戶的生產實踐,在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符合市場的要求。
2.2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國際標準就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所指定和頒布的標準﹑經ISO認定的其他國際組織指定的標準以及其他國際組織指定的,得到國際上普遍認可的標準,因此國際標準能滿足大多數國際經濟活動的要求。在國際市場上,除了國際標準外,一些發達國家作為農產品進口國也制定了本國的標準,在進口農產品時以本國標準作為門坎,一旦不符合標準的要求就拒絕進口。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最早幾年里,由于不符合外國標準而被拒的案例非常常見,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較大的損失。因此,在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時,應當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的先進標準,并加大研究力度,使我國的標準化體系逐步與世界接軌,促進我國農業走向世界。
2.3建立并完善農產品技術﹑質量等標準,健全質量認證體系
首先,要完善農產品技術標準體系。農產品的技術標準貫穿了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是使農產品增產﹑保質的重要依據,實際工作中,在國家層面應當借鑒國際先進技術經驗,并總結我國農業生產積累的經驗,制定出通用性標準;而各地和各企業應當根據通用性標準的要求制定出適合本地﹑本企業的專用型標準和生產操作規程,體現因地制宜的特點。其次,要加強質量監督體系建設。按照“擇優選用﹑業務委托﹑合理布局﹑協調規范”的原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農產品質量監測機構,加大對質量檢測機構人員和硬件設備的投入,不斷完善檢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最后,不斷健全質量認證體系。可以采用國際質量認證的通行做法,也可通過借鑒和改進,建立有我國特殊的質量認證體系,不斷改進農產品質量檢查和認證的程序以及工作辦法,提高質量認證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積極參與國際認證,從而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認證的水平,為農產品外貿創造積極條件。
綜上所述,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業標準化體系,應當以國內國際市場為導向,充分學習和借鑒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產品質量,使農業生產達到產業化的要求,同時通過建立健全質量﹑技術標準體系和質量認證體系,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能夠突破貿易壁壘,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1]安瑞英.我國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2):4-6.
[2]鄭英寧,朱玉春.論中國農業標準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J].中國農學通報,2003,19(02):115-118.
F3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