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佳(哈爾濱市標準化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農業標準化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
賀佳
(哈爾濱市標準化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農業標準化對于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振興農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農業標準化在推廣過程中還存在著標準體系不健全、標準化實施不力等問題,制約標準化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本文闡述了當前我國農業標準化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討論了相關對策。
農業標準化;推廣;標準化體系;對策
在我國由于農業標準化工作開展時間較短,很多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在推廣過程中還存在著標準體系不健全﹑標準化實施不力等問題,制約了標準化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為使標準化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就必須不遺余力地解決這些問題。
1.1農業標準體系不健全
農業標準體系的推廣實施應當貫穿于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經營﹑銷售的全過程,而目前我國的標準體系還不夠完整,現存的農業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國際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高標準要求,農業標準體系不健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業標準相對陳舊。為保證農產品標準與當前時代的需要相適應,西方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標準一般來說都是兩年或五年做一次修訂。而我國農產品標準更新換代速度較慢,因此造成了當前在我國尚在使用的標準中,十年以上的老舊標準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同時采用的國際現行標準比例較低。
第二,技術指標相對落后。目前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方面的技術指標較為落后,存在標準偏低和指標項目不齊全的問題,以農產品質量標準為例,當前農產品質量標準中指標涵蓋范圍較小,只有重金屬﹑農藥殘留﹑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指標,而對于甲醛﹑氨等的含量指標則沒有做出規定,而且就農藥殘留這一項來說,無論是農藥種類還是指標數量都遠遠落后于國際標準。
第三,標準的可操作性較差。很多技術標準都不能與相關法律法規形成配套的體系,而且細化程度不夠,比如對于農產品的運輸﹑貯藏等標準數量太少等,因此對于實際工作的支持明顯不足。
1.2農業標準貫徹實施不力
我國農業標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因而不利于標準化的推廣。
首先,標準化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我國農村大多是單戶種植或養殖,再加上農民本身根本不具備標準化的概念,因此在農產品的生產階段很難實行標準化管理。
其次,農業標準實施過程中缺乏有力的監督和檢測,雖然當前農產品監督監測機構提供質量檢測﹑技術支持等方面的服務,但一般只能提供一些常規項目的檢測服務,而對于農藥殘留﹑激素含量﹑重金屬污染﹑放射性﹑轉基因等方面的檢測還不能達到標準的要求,因此與我國農業標準化發展的趨勢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導致農民和農產品生產企業容易受到眼前短期利益的驅使,從而鋌而走險,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故意不知習慣質量和安全等標準,嚴重危害人民的身體健康,并且不利于我國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2.1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推廣體系
要做好農業標準化的推廣,就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順應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突出重點,建立健全我國農業標準化體系,使其與國際接軌。本文認為應當把握以下原則:
第一,建立成套的農業標準體系,提高標準的可操作性。應當建立一個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結合的農業標準體系。農業標準體系由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工作標準組成,且農業標準體系中包括農產品標準和支撐與服務農業標準兩個子體系,實際工作中可根據需要不斷將相關標準分類補充到子體系中。
第二,要建立與農業結構調整需要相適應的標準。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是不斷變化的,是動態的,因此要時刻關注各類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特點,以便使農業標準與農業結構的調整相適應。例如,從價格上來看,我國農產品國內與國際市場的價格相比較的結果是種植業農產品價格國內價格比國際價格高,而蔬菜﹑水果﹑畜產品等的價格國內低于國際價格,為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在國際市場上的產品結構就需要調整,因此在制定標準時應當有所側重,以為農業結構的調整提供技術支持。
第三,要建立與外貿出口相適應的標準。外貿出口是我國農產品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方發達國家往往對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要求較高,因此在這些國家的農產品標準要比我國嚴格的多,面對著國際市場上的“技術壁壘”,我國農產品標準必須要與國外先進標準接軌,制定相應的專項標準。
2.2加大農業標準實施力度
第一,加大標準宣傳力度,通過不斷搜集國內和國際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和限量要求,并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展開合作,對檢測方法展開研究,為農業標準的實施推廣提供技術支撐,自此基礎上,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等要加大農業標準化的宣傳力度,通過媒體宣傳和教育培訓等方式使農業生產人員對標準化知識充分掌握,提高其標準化意識,使其能夠自覺按照農業標準要求進行農業生產。
第二,建立以質量衡量標準的農業標準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從政府層面來說要發揮好監督的作用,用標準來指導農業的生產﹑加工﹑管理﹑營銷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建立農產品溯源機制,對于任何農產品均可追溯到其每一個環節,對于不執行標準而導致農產品質量不合格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另外,在市場流通上,應當根據農產品技術參數的優劣進行產品分級,實行優質優價,以此規范市場秩序,并從側面提高農產品生產者執行農業標準的積極性。
第三,加大農業標準化覆蓋范圍。我們農業標準化的推廣速度較慢,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標準化實施的覆蓋范圍較小,為此,應當在現有的基礎上首先發展一批管理水平較高﹑技術基礎較好的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并發揮基地的帶頭作用,以其為中心向四周延伸,逐漸形成規模效應,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用標準化手段推動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國際化,建成一大批高水平的蔬菜﹑畜禽﹑水果﹑水產等產品的標準化出口生產基地。
我國農業標準化推廣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我們應當充分借鑒別國的成功經驗,加快我國農業標準化體系的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農業標準化的推廣進程,沖破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
[1]楊漢明,李銅山,張明勤.論中國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J].中州學刊,2001 (04):46-50.
[2]張光輝,李大勝.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9(04):65-67.
F3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