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銘

摘 要:文章通過各類公開教學中出現的以課時教學替代單元教學現象進行剖析,提出課時教學時要抓住單元內容中的一個重點進行教學,同時應以多種學習方式來解決課時學習重點。
關鍵詞:課時;單元;重點;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6-0029-02
一、現象與產生原因
筆者在參與省內外的各類公開教學或賽課活動中,總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執教者拿到的內容要求均為單元性題目,如“小籃球”“側向投擲輕物”“蹲踞式跳遠”,但施教者大多是把這些單元內容在一節課里作全部呈現,即使有教案的,也無法看出是該單元內容的哪一課時。因為在課時教學時目標假大空,重點不突出,于是在落實目標和重點時“走馬看花”“一筆帶過”,導致聽課者云里霧里,學習者一無所獲。如下面一位老師的課例:
內容:籃球之水平一《小籃球──原地運球》
教學重點:運球時五指觸球,掌心空出,手掌拍在球的正上方。
教學過程:
1.介紹學習內容。
2.組織傳球游戲(準備活動):左右傳、頭上腳下傳。
3.分球(排隊,一人一人自己拿球框里的球)。
4.老師講解,學生認識球的部位。
5.學生玩球、拍球。
6.學生展示,老師講解拍球技術。
7.學生再練習,老師巡視指導。
8.老師示范左右手交替運球,生練習左右拍。
9.生聽音樂運球(運高低球),老師計時學生運球。
10.學生運球接力比賽。
從上面課例可以看出,這節課應是小籃球教學第二課時的原地運球,可是,老師在教學時,把水平一一年級小籃球教學的熟悉球性、原地運球、拍輕重球、花樣運球甚至行進間運球都一股腦兒在一個課時里作全部呈現,結果導致學生什么都沒真正掌握。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師對籃球模塊教學的整個發展脈絡不清楚,對各水平段籃球單元的課時分配不清楚;二是教師在教學時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沒有深入思考如何運用各種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或學習。
二、要理清單元教學脈絡
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從課程目標開始,每個水平段、每個學年、每個學期的模塊目標與重點、單元目標與重點、課時目標與重點都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同時又是循序漸進的,見表1。
從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跳躍單元在水平三教學時都分解成若干課時,每一課時都有不同的學習要求(雖然編寫者在重難點確定時存在些許表述差錯)。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考慮課時教學的時間限制(一節課技術教學的時間至多也不會超過25分鐘吧),而不應“胡子眉毛一把抓”地把所有技術節點在一節課中作全部教學呈現,應該抓住一節課的一個重點進行教學,抓住一節課的一個難點進行突破。如表1,在“蹲踞式跳遠”的第一課時教學時,因為教學重點只是“起跳后向前上方躍起,兩腿屈膝上提”,因此,教學時可以只是設計解決這一重點的練習方式即可。不管是何種學習方式,都應該是為完成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服務的,而不是把所有技術重點都在一節課里強調或學習,同時還應考慮技術教學的前后銜接。
三、要以多種練習方式落實重點
不管是何種教學方法,最終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都是為創造學生多種學習方式服務的,這也是課程改革后的課堂教學區別于傳統教授式課堂教學的重點標志之一。然而,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方式,需要老師課前做深入的思考,思考目標、思考重點、思考場地器材、思考學生基礎、思考學生差異,最后思考學習方式。
如上文列舉的小籃球教學,筆者與執教老師進行探討后,第二次課即截然不同于第一次課了:
1.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每組一球的傳球接力游戲(活動身體)。
2.每人一球傳球比快后,學生立即玩球,老師跟著玩(考慮學生拿到球就想玩的心理)。
3.“球還可以這樣玩”(師引導學生玩)同時出現兒歌:左滾球,右滾球,籃球左手到右手;前滾球,后滾球,籃球繞著身體走;滾滾球,玩玩球,籃球是我的好朋友(相當于熟悉并加強球性練習)。
4.“球還可以這樣拍”(老師表演原地運球球技)。
5.學生模仿學習運球(師提要求20次以上,思考應該怎么運球──練習有目標)。
6.學生展示后評價:看老師的手,哪里是干凈的、哪里是臟的?那么運球時手的什么部位跟球接觸?拍在球的什么地方?(學生思考回答)
7.按照要求師生共同練習,同時出現兒歌:左拍球,右拍球,五個手指貼籃球;前拍球,后拍球,手指貼在球上頭;高拍球,低拍球,小手跟著籃球走;你拍球,我拍球,我和你是好朋友。
8.生展示后評價(評價時揭示技術要求:手指觸球,掌心空出,拍在球的“頭頂” ──緊緊抓住重點)。
9.“剛才是一個人拍一個球,二個人拍一個球行不行啊?或者二個人一起同時拍對方的球行不行啊?”(師生合作練習表演)
10.生合作練習拍球。
11.展示后師評價(既評價合作效果,也評價拍球技術,不忘重點)。
12.10秒計時拍球,看誰拍得多。
13.拓展練習:(1)左、右手拍球看老師手勢后說手勢拍球練習;(2)跟著音樂節奏練習(兔子舞音樂,有快有慢)。
14.總結評價(既評價表現,也評價技術學習過程)。
15.游戲:兩生相距15m,聽到口令后,跑到對方場地拍對方的球,要求球不停下(技術學習過程中的輔助性體能練習)。
從上例可以看出,同樣是第二課時,但老師在銜接第一課時內容后運用各種練習方式,緊緊抓住第二課時“運球時五指觸球,掌心空出,手掌拍在球的正上方”這一教學重點進行教學。從課后檢查反饋的效果來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相當不錯。
總之,要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課堂學習效果,要把技術技能教學真正落到實處,要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我們必須理清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重難點、必須理清每一項目內容的發展脈絡、必須理清每一技術的教學是如何循序漸進的。同時,更多地思考如何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教學才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教學效果也一定是不差的。
參考文獻:
[1] 余立峰.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必學內容教師用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