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偉峰+++藍仙寶


摘 要:成立體育教研員工作室是為了提高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建立骨干體育教師梯級隊伍。如何提高工作室的實效性是組織者首先必須考慮的問題,面對形形色色的工作室研訓形式,麗水市體育教研員工作室根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斷創新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四結合”研訓模式。通過實踐證明,“四結合”研訓模式不但能提高教師師德素養,而且能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研水平。
關鍵詞: 工作室;四結合;網絡研討;研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6-0057-03
一、問題的提出
學生的發展靠教師,教師的發展靠學習培訓。目前,我國已開始重視教師的專業素質培訓,但培訓的投入和結果并沒有成正比,往往是高投入,低產出。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師自己觀念落后,學習意識不強;另一方面是培訓計劃不周密,手段單一,讓參加培訓者感覺沒學到多少東西;第三是管理不嚴格,方案上有具體的要求,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不嚴格執行,導致參訓人員學習隨意性很大。
為了貫徹《體育指導綱要》精神,加快麗水市體育隊伍建設,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搭建平臺,促進體育教師發展,提高體育教師水平,建立骨干體育教師梯級隊伍,形成優秀體育教師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培養造就一批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的優秀體育教師,麗水市成立了體育教研員工作室。而工作室的成員都是來自各縣(市、區)的一線骨干體育教師,他們之間路途(距離)遙遠,如何根據這一現實有效開展研訓活動,是擺在教研員面前的最大問題。為使工作室研訓取得好效果,麗水市體育教研員根據本地實際,構建了“四結合”研訓模式。
二、“四結合”研訓模式基本內容與框架
(一)基本內容
1.集中與分散相結合
①集中:把學員集中在一起開展有效教研活動。比如針對教學中一些焦點問題進行集中研討、集中聽講座、集中聽課評課等。集中是一個學習過程。
②分散:主要是讓學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計劃地開展相關活動。一方面是由于大家來自各縣市,相互間距離遙遠,都采用集中的方式不現實。另一方面要學員把集中研討的成果分散帶到本地去傳播,去完成自己的發展計劃。分散是傳播與提高的過程。
2.定向與自主相結合
①定向:就是工作室確定具體學習內容,提出具體的學習目標和要求,讓學員必須在規定時間里完成。它包括每年要上幾節課、看幾本書、寫幾篇論文、做幾個課題、帶多少徒弟及論文、課題要達到什么級別等。定向的內容框架是確定的,是學員完成任務的過程。
②自主:就是學員根據自身特點自己選擇定向外的內容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比如參加本地的競賽、參加學校安排的外出培訓、自己確定的發展目標達成途徑等。自主的內容是不確定的,是學員拓展延伸的過程。
3.遠程與鏡面相結合
①遠程: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統一或分散的網絡教研活動。它的特點是方便、統一、自由,既可以思考發表言論,又可以臨場發揮,暢所欲言。遠程讓學員身在各鄉,卻近如咫尺。
②鏡面:即面對面交流。一是指所有學員們在一起面對面,零距離開展沙龍式的研討交流活動。二是把本縣市或臨縣市的學員,兩兩結對或小組結群,面對面在一起進行研討,研討的內容形成文字在網絡上傳播、在報刊上發表。
4.組內與組外相結合
①組內:是指工作室內學員。就是學員們要在組內開展好專題式的研討交流,使學員相互促進、提高。
②組外:是指工作室以外的人員。就是學員們更要吸收組外知名人士、進步人士共同開展論壇式的相互學習活動,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5.“四結合”間的交叉點
雖然四個結合的指向不同,但他們又相互聯系。它們既是獨立的研訓形式,但它們又是不能分割的聯系體。集中與分散指的是地點、方位;定向與自主指的是內容、任務;遠程與鏡面指的是形式、距離;組內與組外指的是群體、關系。在四個結合的研訓形式中,它們的內容選擇是一種相融關系。所以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不能將它們孤立起來開展活動,只有相互聯系、相互融合地采用四結合研訓模式,才能真正發揮這一模式的效能。
(二)“四結合”研訓模式的基本框架(圖1)
三、麗水市體育教研員工作室“四結合”研訓模式實施過程
(一)制訂周密計劃
1.構建研訓方案
工作室從教育(要求學員每學期爭做三件好事)、教學(學習有關先進教育教學理論、體育專業理論、中小學體育教材、中國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雜志;要求老師參與實踐上課、說課、試講等形式)、教科研(要求學員積極參加論文、課題等研究)三方面入手,制定研訓方案。并要求學員在“市研訓方案”框架下認真制訂兩年自主發展規劃。
2.向學員闡釋“四結合”研訓模式
包括基本內容、基本框架、集中的次數、集中的時間、集中的地點、分散的學習手段、網絡學習形式、自主學習要求等。
(二)采取高效措施
1.講學習,提高了學員的專業理論素養
組織學員學習體育專業優秀書籍。要求學員訂購相關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探究的刊物,并認真翻閱,做好讀書筆記;推薦好書,要求寫讀書體會,激勵教師成長。邀請專家進行“教科研”專題講座。
2.重教學,使學員課堂演繹精彩
(1)明晰本地課堂教學導向
做到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在2012年市優質課評比期間組織學員參與了聽課、評課等活動。讓學員領略了我們麗水市的教學理念。
(2)吸取外地課堂教學精華
①邀請《體育教學》雜志社送教團來麗送教。送教團的《快速起跑》《踢毽子》課堂教學理念前沿、常態樸實、手段多樣、效果明顯。他們還為學員及教師進行了體育快樂游戲的組織輔導。教師仿佛進入了童年時代。
②組織外出學習。組織學員到南京開展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收獲在心。有學員在參加了研討活動后這樣寫道:這次培訓雖然短暫,但我的收獲頗豐。我們看了名校的大課間活動,讓我對以前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產生的困惑有了新的審視,學習到了新的處理策略;通過對兩校的觀摩,以及與教師們的互動交流,使我對當前我們學校體育工作與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通過觀摩課,讓我明白了激發學生積極性和鉆研教材的重要性。
(3)組織學員開研討課探究。在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學員每學期至少要上一節研討課,并組織本地、本校教師開展研討活動。兩年來,通過上研討課的形式,讓學員看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揚長避短,以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
3.抓研討,讓不同思想發生碰撞
(1)以群研討,習得八方經驗
以工作室QQ群為平臺,弘揚團隊精神。自工作室一建立,就創建了體育教研員工作室QQ群,工作室QQ群彰顯網絡魅力。利用QQ群開展教學、教研、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討,通過QQ群進行資源共享。兩年的群活動,加強了工作室成員的團隊意識和凝聚力,拉近了各成員的距離,使成員雖然身在四面八方,卻感覺就是天天面對面交流。而且QQ群不斷有其他老師加入,拓展了QQ群原來的功能。
(2)組織學員參加網絡論壇活動
①組織學員參加論壇活動。充分發揮團隊智慧和力量,通過網絡論壇使學員們收益匪淺。積極參加浙江體育門戶論壇活動。每月開展,一月一主題,參加討論的都是本省體育教師。參加的老師有機會把總結文章推薦到雜志刊登。從這四期的研討情況看,我們工作室的許多學員都積極參加了研討活動。
②倡導學員課題研究、總結。在教學中我們隨時都會被一些教學問題所困擾,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用研究的眼光去看這些問題,尋找解決的有效辦法,最后用論文的形式進行總結。我們的研訓計劃中也規定了學員每年必須寫一篇論文,做一個課題。這一方面學員都做得很好,達到了計劃所規定的要求。
(三)科學規劃管理
這次我們的管理方式采用的是每月布置主題式學習任務,并以作業的形式呈現,每月按規定時間上交作業,收到了良好效果。兩年來,共選定了24個主題,在24個月中進行了布置,并在每月的月底由中小學的班長將上交的作業整理好,發給教研員。學員基本如期完成作業任務,教研員將這些作業分門別類進行匯總裝訂成冊。
四、研訓內容在“四結合”中的網狀歸屬(圖2)
五、“四結合”研訓模式的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搭建了名師平臺
通過推薦學習和自選學習教育教學書籍,讓學員充分認識到了德高為師的真正含義,進一步懂得了體育教師應該如何育人。通過努力,2位學員被確定為浙派名師培養對象;1位評為市級名師;4位評為市級學科帶頭人;8位評為教壇新秀。
2.凸顯了教學能力
通過聽課、上課、模擬上課、說課、評課,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獲取了教學最前沿的信息。改掉自己的不足,教學能力明顯增強。7位老師獲市級以上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1位學員參加省基本功比賽獲一等獎。
3.提高了科研水平
作為體育教研員工作室的學員,都是來自各縣的骨干體育教師,對他們的要求除了能把課上好,更重要的是能對課堂上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找到相應的對策,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工作室的引領,學員中有20篇論文獲市級二等獎上;5個課題獲市級二等獎上;8篇文章在省級刊物上發表。
(二)建議
1.集中與分散的次數要分配合理。集中的過多,分散的過少,會加重學員經費的支出,加重學員精神的疲勞。集中的過少,分散的過多,又會使一些目標不能達成,效果會不理想。所以集中與分散的次數需要根據地方特點科學、合理安排。
2.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多開展活動。一方面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多一點時間、多一點經費讓學員能經常出去學習,只有走出圍城,才會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另一方面多開展、承辦比賽交流活動,讓學員在賽中學,在更多的展示平臺上提高自我。
六、結束語
麗水市體育教研員工作室是骨干體育教師學習的平臺、交流的平臺、生活的平臺、提高的平臺。工作室的組織者為學員所想,開動腦筋,積極創新,構建的“四結合”研訓模式為骨干體育教師高效開展體育教育教學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希望對其他省市也具有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衛東.教師專業發展探新:若干理念的闡釋與辨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3]熊燕,王曉蓬.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及生成要素[J].當代教育科學,2010(3).
[4]孫建勝.常州市組建體育名師工作室五年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學校體育,2010(10).
[5]花懿雋.在職教師知識與技能的發展研究——以S市P區名師工作室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