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素娟+++陳昌福
摘 要:根據水平四(七年級)蹲踞式起跑教學中學生容易出現的幾點錯誤動作,筆者運用印有動作要領的學習紙張,有針對性來解決這些易犯錯誤動作。根據蹲踞式的動作要領編成容易理解并能夠迅速記住的口訣,配上圖示,制作一份學習資料,同時學習資料也是解決易犯錯誤動作的重要道具。其中“超越流星”“穿越時空隧道”等手段在實踐教學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蹲踞式起跑;易范錯誤;糾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6-0069-02
蹲踞式起跑包括“各就位”“預備”“鳴槍”(或“跑”的口令)三個環節,也是短跑項目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初學者,本文以水平四(七年級)學生為例來說較易掌握,但也很容易犯以下幾點錯誤動作:各就位時,前腳與起跑線距離過近;蹲踞式起跑,“預備”時重心沒前移,臀后坐;蹬離時,腳無力;起跑不迅速、反應慢;起跑后上體抬起過早。
根據學生容易犯的幾點錯誤動作,筆者在課中利用印有動作要領的紙張,有針對性的來解決以上幾點易犯錯誤動作。
首先,筆者根據蹲踞式的動作要領編成容易理解并能夠迅速記住的口訣,配上圖示,制作一份學習資料(圖1),分發到學生手中,讓學生通過自學,來了解蹲踞式起跑的動作要領及方法。通過學習資料的下發可以省略教師過多的解釋,集中學生學習的時間和探析自我構建的途徑,同時學習資料也是解決易犯錯誤動作的重要道具。
針對易犯錯誤動作:各就位時,前腳與起跑線距離過近。筆者利用學習資料讓學生了解蹲踞式起跑各就位時,兩腳的站位。因為筆者發現,一張A4紙的長度大約就是前腳距起跑線的距離,所以筆者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資料以起跑線為端點,另一端點與第一只腳的腳尖對齊。后腳自然屈膝跪地,膝蓋放于第一只腳的腳弓處,相距約15cm(即A4紙對折后的寬度)。兩手緊靠起跑線后沿并掌于地面,兩手拇指相對,其余四指并攏或稍分開與拇指成“八字形”,虎口向前做彈性支撐,頸部自然放松,眼自然向下看。如圖2所示,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更直觀的看到自己的腳的放置,根據自己的動作適當進行調整,在這個基礎上以自身的最佳舒服度來調整兩腳之間的距離,而折疊后的學習資料紙張能夠起到很好的標識作用。
針對易犯錯誤動作:“預備”時重心沒前移,臀后坐。筆者利用將A4紙張折疊成一把“尺子”(圖3),一名同學做蹲踞式起跑預備動作,一名同學將紙張在運動員的肩膀處垂直向下,讓運動員看到紙張的垂直落影點是否在起跑線的前沿,來調整自己的“預備”姿勢。這樣可以讓運動員更直觀的觀察到自己的肩是否超過線,重心是否遷移,用尺子橫著量,還可以確認臀部抬起的角度,通過同伴的合作幫助,來及時調整自己的動作,已達到正確動作的定型。
如圖4所示,針對易犯錯誤動作:蹬離時,腳無力;起跑不迅速,反應慢。筆者采用了“超越流星”的游戲,來解決這一問題。還是采用兩人一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一人做蹲踞式起跑完整動作,另外一名同學站在運動員身后,先觀察其預備動作是否正確,發現不對及時提醒。后面的同學利用自己手中的A4紙,折成一個帶尾巴的“流星”或“紙團”(圖5),以減小其空中阻力,方便把紙張投得更遠。在運動員起跑的同時用力把“流星”從運動員后背擲出,而運動員要盡量超越“流星”。因此,若運動員想超越“流星”,就必須快速起跑沖出去,方能成功。兩人輪換練習,因為“流星”較輕,即便真投到身上也不會帶來傷害。
如圖6所示,后面的同學可以用一只腳抵住運動員的腳板,使前面的隊員感知蹬地有力,當運動員示意能夠體驗到用力,迅速將腳撤離,避免起跑時蹬力帶來的傷害。一手拿“流星”,聽到哨聲后把“流星”用力向前方扔出去,比一比在紙張落地前運動員能否跑出這個區間。要求整個過程要流暢,兩人要配合好,監督好,互相糾正。
針對易犯錯誤動作:起跑后上體抬起過早。筆者采用了“穿越時空隧道”的游戲來解決這個問題。兩人一組,一人做蹲踞式起跑動作,一人站在運動員的側前方1.5~2m的距離(距離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適當調整),側對運動員,把資料紙平著放在單側手掌上,手臂側平舉(也可側上舉)。聽到信號后,舉紙張的同學將手掌快速平行撤離,讓紙張做自由落體運動,要求運動員要在紙張落地之前穿越過去而不能碰到紙。否則,判為失敗。這就要求運動員不能過早的抬起上體,反應要迅速,起跑后蹬有力方能完成。如圖7所示,若是在室外有風的情況下進行上課,針對上一個環節,使用者可以把紙張折疊或揉成紙團,減小其受力面積,使阻力減小,加快其垂直下落速度,增加練習難度。
參考文獻:
[1]賈齊.如何制訂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目標[J].體育與科學,2001(6).
[2]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3]崔允.課程良方[M].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07.
[4]蔡守龍.走向教育案例研究——兼論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區的教育科研[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