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
這里藍天白云,這里山清水秀,這里環境清幽,這里古樸素雅,這里是“中國蜜橘之鄉”——臺州黃巖。黃巖天然毓秀,風光旖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在2012年就落戶黃巖,黃巖區慈善總會聯合區教育局開展了這項傳播慈善文化的奠基工程。兩年的時間,從6所試點學校到全區46所中小學有步驟地全面開展,獲得了成功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效,并榮獲了“中華慈善突出貢獻(項目)獎”。所以,我們來到黃巖,親身感受這里是如何以“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為契機,讓慈善理念入耳入腦入心,讓慈善文化在橘鄉傳播弘揚。
2014年11月25日,我隨中華慈善總會“慈善文化進校園”考察團先后考察了黃巖實驗小學、黃巖實驗中學、新前中心小學、院橋初級中學4所學校。車行駛在桔鄉的街道,我仔細地凝望這座城市,連綿不斷的青山,或遠或近,或濃或淡,仿若一幅水墨畫;城市的建筑十分樸素,給人一種清新素雅的感覺。然而,我們到達的每一所學校,校園環境和設施都特別的好,群山環抱之中,一排排灰白色的教學樓,兩者相互映襯,盡顯清幽之美。
早上八點三十分我們來到了黃巖實驗小學。走進校園,映入眼簾的是玻璃櫥窗展示的小學生慈善文化手抄報、慈善活動剪影、《慈善讀本》讀后感;轉過一個教學樓,墻壁上設置了一個大書架,書架上擺放著各種慈善類書籍;路過四年級的教室,每個班級都有黑板報、小牛頓手抄報。學校建有圖書館,據圖書管理員介紹,藏書有9萬余冊。一進圖書館就可以看到《慈善讀本》以及各種慈善類書籍和讀物。可見,慈善文化在這里處處得以展示和宣傳,慈善的種子扎根在學生的心間。實驗小學最具特色的慈善文化宣傳形式是舉辦慈善文藝節目。實驗小學為了展示“慈善文化進校園”的成果,當天進行了一場文藝演出。走進演出室,小學生整齊的坐在那里,臉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悅,我想這種活動是真的帶給他們快樂。節目有師生朗讀《愛心世界》、歌曲《讓世界充滿愛》《感恩的心》,詩朗誦《在山的那邊》《中華美德》,歌舞《少年中國說》。這群孩子的表演讓我感動,更是被《少年中國說》的氣勢所震撼,那鏗鏘有力的聲音,傳達出他們就是國之棟梁、國之希望。從這形式多樣的文藝表演中我們看到慈善文化、慈善思想與文藝節目的融合。這是一群可愛的孩子,那清脆美妙的歌聲,猶如愛一樣美好;那粉衣綠裙的模樣,猶如花朵一樣綻放。
我們考察的第二站是黃巖實驗中學。走進校園,路過操場,正趕上學生們跑操,那整齊響亮的口號聲盡顯他們的青春朝氣。不遠處就有慈善文化的宣傳欄,回頭望向教學樓,“讓校園充滿成長的快樂”“傳慈善馨香·揚師生美德·筑和諧校園”的標語呈現在眼前,我想這一定是個充滿快樂、慈善氛圍濃郁的校園。據學校負責人介紹,學校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慈善教育”,積極營造人人參與慈善的校園慈善環境,把慈善文化有機融入學校的主體文化中。為此學校做了眾多嘗試與努力。學校積極開展慈善主題系列德育活動。第一,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感謝國之恩、黨之恩”“感謝社會之恩”“感謝師長之恩”“感謝養育之恩”“感謝幫扶之恩、知遇之恩、提攜知恩”五個系列;第二,開展慈善征文創作比賽。以“弘揚慈善文化”“開展慈善教育”“實施感恩教育”為主題,通過認真閱讀《慈善讀本》,挖掘周圍感人事跡以及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慈善故事,抒發自己對“慈善”的理解,2014年共收到師生征文1700余篇;第三,開展“愛心傳遞,綠滿校園”愛心資助活動。2014年開展“送一本書·傳一份愛·圓一個夢”愛心圖書捐贈活動,為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弟共捐書2257冊;“慈善一日捐”15000元左右。
黃巖實驗中學的慈善文化教育極具特色,為拓寬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平臺,學校自創成立了學生德育社團——“崇德社”以及校園美德少年評選活動。崇德社成立于2012年5月,結合慈善開展活動。以“匯聚青春力量,踐行快樂公益”為活動宗旨,以《弟子規》為行動指南,以修身崇德為最終目標,逐漸養成“孝、悌、責、信、禮、義、律、恥”八德。崇德社是學生自己的社團,開展義賣、環境美化、溫暖“衣”冬、校外遠足并撿沿途垃圾講環保等系列活動,他們的身影閃過校園內外,留下干凈與整潔,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引領校園正能量。學校還于2012年開展校園美德少年評選活動。美德少年還有具體的分類:“孝敬少年”“愛心少年”“自強少年”“誠信少年”“責任少年”“禮儀少年”六大類,至今已有30位校園美德少年。學校還會舉行頒獎表彰大會、為美德少年撰寫頒獎詞、為美德少年的家長佩戴紅花,讓家長共享美德少年的榮譽和喜悅。如今,校園美德少年已成為“實中驕傲”式的人物。那天,我們見到了責任少年——陳藝柳,她講了學校組織以及她參與的各種慈善文化活動,也談了她對慈善的理解,她說:“慈善就是從身邊小事做起,給人以溫暖。”
下午兩點三十分我們來到新前中心小學。這所小學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前武術傳承教學基地。武術,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這里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別具一格,將慈善文化與中國武術相融合。我們觀看了一場由全校師生共同表演的武術,寓武功于慈善文化之中,這使考察團人員眼前一亮并給予熱烈的掌聲。為了更好的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學校制定了計劃和方案。第一,將慈善教育納入課程計劃,通過課堂實施慈善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安排《慈善讀本》的閱讀和教學活動,并要求全校各年級的學科教學特別是思想品德課進行滲透教育。第二,結合浙江省非物質文化——新前武術的傳承教學工作,促進地方武術文化與慈善文化的相融相通。學校將武術教育與德育教育、慈善教育相結合。我們知道學武之人要做到內外兼修、德藝雙修、內外合一;“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崇尚俠義英雄、見義勇為、團結互助、慈悲為懷。這與慈善文化相融相通,甚至一脈相承,因此在新前武術傳承教學當中結合習武禮儀、習武口號、武術精神的教學與慈善文化相融合。第三,為了讓慈善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德育處組織踐行八個任務:聽一堂慈善課、讀一本慈善書籍、寫一篇慈善文章、講一個慈善故事、學唱一首愛心歌曲、做一件好人好事、評選慈善先進人物、做一次慈善宣傳。最后,該校校長表示: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真正感悟慈善理念,培養慈善意識,從自己身邊尋找慈善的美,從而影響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
考察第四站是黃巖區院橋初級中學。這是一所頗具足球特色的學校。足球文化為學校的發展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也推動了學校慈善文化的發展。項時敏校長為我們介紹了“慈善文化進校園”的相關情況,力求慈善文化要“入校、入腦、入心”。學校高度重視該項活動,領導老師率先垂范,積極制定方案,以“我心有你,助人為樂”為宗旨,積極粘貼愛心故事、書畫和板報,使慈善文化“入校”;以《慈善讀本》為載體,將慈善教育納入課程規劃,通過具體課程滲透。學校利用課外活動、校園廣播等傳播慈善理念,播放愛心歌曲,使慈善文化潛移默化地“入腦”;積極開展“九個一”慈善活動:一本書(《慈善讀本》)、一份愛、一次實踐活動、一篇文章、一首歌、一名代表、一份板報、一次征文比賽。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慈善文化“入心”。項時敏校長講了院橋中學兩件真實事例,一個是學生輟學,老師多次勸說并以愛感化使其重返校園,一個是學生扶起九十歲因病摔倒的老人,顯示了滿滿的正能量。不難看出,學校的慈善文化真的是走進了學校,走進了每一位老師和學生的心間。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已經成為了一種校風,慈善的精神因子已經注入到師生的血液中,慈善這根紐帶使這所學校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新氣象。
黃巖區學校以創造“慈善校區”為愿景,以“愛心傳遞”為內容,“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置身于校園中的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么“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在黃巖取得顯著成效,碩果累累。因為,從區教育局和區慈善總會的重視,從學校的建設、辦學理念,從校長的講話到老師的談話,都能看出學校對學生教育的重視。
參觀完四所學校,我們的考察也結束了,回程的途中天空下起了大雨,這雨仿佛是一場洗禮,洗滌塵世、洗滌內心,還我們清凈與自然,還我們淳樸和純真。此行讓我收獲頗多,通過“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我對慈善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慈善文化也有了更新的認識,對學校教育也有更多的了解。慈善的核心是愛,讓我們以愛為圓心,以慈善為半徑,從學校向社會傳遞愛的教育,用行動營造慈善文化的氛圍,使慈善活動的點點滴滴,在孩子的心中種下愛的種子,隨著慈善雨露的播撒,讓種子生根發芽,最終在孩子的心田開滿慈善之花。
愿世界充滿愛,愿慈善之花開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