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題記
生命的價值是什么?雷鋒同志用無私奉獻作了最好的詮釋。今天,在六星級全國慈善百強城市——莊河,7萬多名慈善義工,傳承雷鋒精神,志愿服務社會,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譽為新時期的“活雷鋒”。莊河慈善義工,用愛心奉獻唱響道德贊歌,用感人善舉豎起精神豐碑,成為這座慈善城市的大愛先鋒。
善心,發自愛的呼喚
慈善義工,不分年齡、性別、學歷、職業、種族和身份,志愿無償地奉獻個人的時間、精力和技能,為社會和諧發展提供義務服務,是雷鋒精神的踐行者、慈善文化的傳播者、社會文明的推動者。
莊河市慈善總會籌建之初,便高度重視義工工作,同步建立義工組織,全體慈善工作者帶頭做義工,積極開展義工活動。8年來,莊河市慈善義工隊伍不斷壯大,由最初的1個義工小組發展成為150多個隊站,總數達7.37萬人的義工群體,義工人數占莊河市總人口的8%。目前,莊河義工組織已初步形成“義工分會,義工隊站,義工小組”三級網絡,從幼小孩童到耄耋老人,從本地居民到外來人士,從義工家庭到義工團體,義工隊伍遍布全市多個行業領域,成為慈善事業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力軍。
莊河市慈善總會按照“工作制度化、管理規范化、服務項目化、活動常態化”的要求,建立登記注冊制度,加強義工教育培訓,打造品牌服務項目,完善考評激勵機制,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推動義工工作。在制度層面,莊河市慈善總會與莊河市文明辦、團市委、市婦聯、市教育局、市衛生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全市深入開展慈善義工服務活動的意見》,專門制定《關于鼓勵支持慈善義工積極參與“學雷鋒”實踐活動的意見》,有力地推動義工服務活動全面、深入展開。在活動方面,莊河市慈善總會堅持“建立一個義工組織,舉行一次宣誓儀式,開展一次服務活動”,根據工作要點設計接地氣、順民意的義工服務項目,組織義工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村屯、進家庭,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做到“每周一善”、“每人一善”。
善行,見證愛的力量
8年時間悄然過去,3000多個用愛串起的日子,見證了莊河慈善義工真情奉獻的點點滴滴。在這里,通過一組真實的鏡頭,讓我們感受義工奉獻的一個個感人時刻。
鏡頭一:慈孝敬老傳佳話
百善孝為先。“慈孝敬老”是莊河慈善義工的一項重要服務內容。2006年,莊河市慈善總會啟動了首個義工服務項目——做“三無老人”好兒女。慈善義工與那些無子女、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老人結成幫扶對子,視為自己的親人。新春送溫暖、佳節送親情、平時送關愛,義工定期上門提供陪護、清潔、買菜等義務服務。不僅如此,義工還設立親情電話和愛心車隊,陪伴老人上街觀光,送去親情關愛和精神慰藉,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最美夕陽紅,最親兒女情。慈善義工熱情貼心的服務,讓受助的“三無老人”感動不已。年近八旬的李忠發大爺動情地說:“我們雖然沒有兒女,但是一點不感到孤單。這些孩子們經常來看我,比親生兒女還要親。”
鏡頭二:特困援助送真情
患難見真情。在莊河,幾乎每個受災現場,每個特殊家庭,都有慈善義工援手相助的身影。王強家住栗子房鎮下川村,患有帕金森氏綜合癥,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十年前他和妻子離異,與兒子王杰煒相依為命,家中的房屋破舊不堪。懂事的小杰煒,從7歲開始學做飯,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病痛、貧困、苦難,曾使這對可憐父子幾近絕望。幸運的是,慈善義工及時伸出援手,幫助王強父子重燃生活希望。
2008年,在莊河市慈善總會的大力支持下,慈善義工踴躍報名,義務出工出力,幫助王家翻建房屋,冒著酷暑連續奮戰二十多天。在義務勞動的同時,義工還自發捐助電視、電飯鍋、洗衣機等生活用品,徹底改變了這個家。房子修好了,屋里亮堂了,家具齊全了,看著眼前難以置信的變化,王強父子深刻地感受到義工真情和慈善大愛。
鏡頭三:學生義工獻愛心
青少年是義工隊伍的主力軍。多年來,莊河市慈善總會高度重視學生義工,在全市45所初高中和職業學校成立義工大隊,將義工活動作為加強學生德育教育和社會實踐的有效舉措。
每年雷鋒日和寒暑假,各學校義工大隊開展“學生義工作業”服務項目,組織4萬多名學生義工參與慈善敬老、環衛清潔、擁軍慰問、文明宣傳、社區服務等多種義工活動。與此同時,莊河市慈善總會完善義工檔案,將學生義工活動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不斷增強青少年的奉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雷鋒精神在學生義工身上傳承,學生義工將慈善美德發揚光大。作為學生義工活動的組織者之一,莊河高中團委副書記徐鵬表示,學生的成長不僅靠課堂教育,還在于社會實踐。開展學生義工活動有助于學生的品德養成,有助于學生的人格完善,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促使他們學做慈善,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讓青春在奉獻中閃光。
鏡頭四:社區服務促和諧
在社區,慈善義工貼近民生的服務行動,將慈善理念傳播到家庭,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而慈善義工則是“心靈的美容師”。在莊河市的城關街道,東風社區慈善義工為環衛工人提供歇腳點和各種便利服務,夏日送清涼,寒冬送溫暖,定期送演出,讓身邊的感動成為城市文明的風景。新興社區黨員義工發揮自身優勢,圍繞慈善宣傳、環衛清潔、糾紛調解、治安巡邏四個方面,深入基層服務群眾,促進了鄰里和睦與社區和諧,成為慈善為民的生動寫照。水仙社區文化義工編排各種慈善節目,常年送戲下鄉,積極傳播慈善文化理念,彰顯義工向善向美的精神風貌,為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鏡頭五:“五老”義工灑余熱
莊河慈善義工隊伍中,由老干部、老軍人、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組成的“五老”義工,發揮著榜樣帶動作用。廣大“五老”義工,離崗不離職,退休不褪色,默默地為社會奉獻余熱。在城鄉,活躍著一支支老年文體隊伍,他們堅持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常年開展“康樂夕陽”、“快樂廣場”等公益活動,用秧歌表達生活熱情,用歌舞展現夕陽風采。“五老”義工在活動中積極倡導文明風尚,引領群眾的生活情趣和價值追求,做到與慈善同行、與時代同步。
年近八旬的慈善義工張升,從事種植業科技指導半個多世紀,被人稱為“大棚里的活雷鋒”。2000年,曾擔任副鄉長的張升退休了。他謝絕高薪聘請,牽頭成立“幫青致富”項目,義務做起了農民朋友的技術顧問。15年風雨兼程,張老深入田間地頭,為種植戶答疑解惑,提供指導幫助。張老分文不取,每年舉辦培訓班傳授技術知識,先后帶動近千戶農民創業致富。不僅在當地,張老的服務范圍還輻射到周邊區縣,只要群眾有事討教,張老有求必應,熱心答復。寒來暑往,張老傾注的心血與汗水,換來豐收的碩果和百姓的贊譽。張升獲得國家和省、市的數十項榮譽,2014年被授予“全國離退休老干部先進個人”和大連市“慈善義工終身成就金星獎”。張老說,他想做服務三農的“火車頭”,拉著群眾在致富路上向前跑。
聚似一團火,散作滿天星。慈善義工的善行義舉,感召各界愛心人士崇德向善,記者、教師、醫生、學生、農民……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莊河慈善義工隊伍,涓涓細流匯成大愛長河,平民慈善呈現千帆競發的景象。莊河市慈善總會領導認為,慈善義工是慈善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慈善義工的核心價值,就是通過善行義舉喚起全社會的大愛,從而彰顯了公民的精氣神,傳遞了慈善的正能量。在引領道德風尚,促進城市文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觀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善果,彰顯愛的價值
莊河慈善義工按照“自覺自愿,無私無償”的宗旨,堅持“真心真意,實心實意,誠心誠意”的原則,常年為空巢老人盡孝心,為留守兒童獻愛心,為弱勢群體送關心。經統計,2006年至今,先后開展了“學雷鋒”、“學生義工作業”、“慈孝敬老”、“佳節慰問”、“環衛清潔”、“無償獻血”、“義賣助學”、“義務理發”、“義務耕收”、“義務植樹”、“慈善義演”、“健康義診”、“社區服務”、“情暖夕陽”、“公益宣傳”、“特困援助”、“慈善千千結”等社會服務項目89個,參與義工48萬人次,累計奉獻時間200多萬小時,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愛心服務社會,奉獻贏得尊重。8年來,莊河市慈善總會義工分會先后被評為“大連市學雷鋒先進單位”、“莊河市慈善義工突出貢獻集體”,榮獲“大連市雷鋒號”、“大連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白鋈裏o老人好兒女”、“學生義工作業”、“五老”義工服務等多個義工服務項目被評為慈善優秀項目。莊河市慈善總會建立義工活動基金,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先后評選慈善義工標兵和星級義工1285名,一大批優秀義工獲得“大連好人”、“大連慈善人物”、“大連最具愛心慈善楷?!?、“莊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政協報、《慈善》雜志、慈善公益報、遼寧日報、大連日報等30多家新聞媒體常年進行宣傳報道,在社會上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談到慈善義工的“最美現象”,莊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宋大慶給予高度評價,他說,慈善義工是志愿服務的重要力量,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雷鋒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開展慈善義工活動,是公民參與慈善、奉獻社會的有效途徑。對于提升公民道德素養,促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助人為樂,樂在其中;人人向善,久久為功?!边@是莊河市7萬多名慈善義工的大愛心聲。
(本文作者系莊河市慈善總會副會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