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順
聽說橫水鎮蔣或村愛心人士李建明給慈善總會捐款50萬元,于是,我們一起走訪了這個小村莊。
路上,山道彎彎,卻平坦寬暢,路燈氣派,綠柳成行。村里人說 李建明是土生土長的蔣或村人,他于而立之年,創建誠泰置業集團,集建筑、房地產、勞務、物業為一體,注冊資金3億元。他致富不忘鄉梓,以一位優秀企業家的胸懷反哺家鄉,造福父老。李建明說:“回報社會是一種責任。”村委委員李現國說起李建明也是口口嘖贊——
“建明,村里人都知道。1994年,企業剛起步,就向村里捐資4萬元,用于村子的節水工程;1999年,捐資15萬元建設蔣或小學教學樓;自2000年起的10年里,他每年春節前都要為全村老年人發放大米、食用油,并救助貧困戶;2003年,他投資11萬元,給我們送回消毒液、中草藥,抗擊非典;2006年捐資54萬元修建了村東瀝青大道;同年捐資兩萬元購買瓷磚用于裝修村委辦公樓。2010年捐款100萬元,建設慈善定向捐助幸福園工程,為群眾休閑、娛樂、健身和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環境優美的幸福家園。”
他的大愛和慷慨,贏得蔣或村百姓的交口稱贊,“慈善家”的大匾永久地鑲嵌在林州慈善榜的史冊上。 一個李建明,帶動出千百個愛心人。
黨支部書記王廣軍告訴筆者,在蔣或村,捐款捐物已成一種風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已成一種氣候。 李俊昌三年捐款10.6萬元,為村民辦理新農村合作醫療;管保栓連續兩年捐資5000余元,給小學師生辦理平安保險;管存栓連續五年每年捐資3萬元,用于解決村民飲水;管天保2007年捐資8萬元,建設村西小廣場,給村民購置了部分健身器材……
村里要興建文化廣場,一個電話過去,李建明一次性拿出80萬元,管存栓,管鳳江各捐資10萬交到了村委會。 黨支部書記王廣軍深受感動,他也不甘落后,以經營的林州市興達預拌混凝土有限公司為名,捐給村里5萬元。同時在他公司開展的“九月慈善一日捐”活動中,男女員工齊上陣,個人第一筆捐款就有九百元。
文化廣場的望戲臺高敞、華麗、端莊、和順。戲臺左邊的亭臺樓閣,充滿著詩情畫意,是飲食住宿的最佳圣地,站在上面遠眺,幸福園湖水碧波蕩漾、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魚兒閑游、漁者自得。86歲的郭菊花是一位烈士遺孀,一生像菊花一樣含香吐芳,她不僅捐出了政府給的3000元養老金,還帶著孫兒捐,每次都是1000元;87歲的退休老干部管銀全,自己捐200,帶著孫子捐100; 更有困難戶孫志奎,不愿透漏姓名偷偷捐上500元,又拿出500元救濟低保戶管新渠;
……
2013年春節,管現兵患有精神病的大女兒發病,用剪刀將8歲的小女兒管梓汝和6歲的兒子管梓凱眼睛扎瞎。惡性傷害事件發生后,十里八村,上至87歲的老黨員,下到三歲的娃娃,紛紛獻上愛心,自發捐款16.7萬元,慈善總會也把5萬元塞到了管現兵手中,讓管現兵深深感受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愛人者人恒愛之,管現兵在感恩中生活,在行善中生存,他積極回報父老,也拿出一百元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 還有曾收到慈善總會救助3000元的黃順英,雖然六十多歲了,做不了啥大活兒,沒有多大的經濟來源,還是不舍余力,把身上僅有的50元捐給了村委會。
……
捐的是錢,傳遞的卻是愛。 村支書激動地說:“真沒想到捐得這么熱火,群眾的力量真是太大了。我們一定要讓捐者捐得明白,用處用得清白。村委會用去年硬化主村道剩余的錢,給村小學的綜合實驗樓添置了體育、音樂、教學器械,為110名學生改變了學習活動環境。”
穿行在街頭,民工正在硬化小街背巷,見到我們,一個勁兒地夸村支書王廣軍:“想的是村民,辦的是好事,每天三四點鐘就來到硬化工地,看質量,瞧進度,不用老百姓的一分錢,專給老百姓辦實事,在這樣的支書手下生活,我們感到很幸福。”
走進小學校,冬青碧翠,月季花香。教學樓亮堂,實驗樓嶄新,地上無紙屑,墻上無亂涂。教室里,孩子們在快樂地學習。我漫步在陽臺上,聆聽著朗朗書聲,感受著教育的魅力,欣賞著孩子們精心創作的手抄報——清一色的“日行一善”主題,多彩的圖文并茂,斑斕的詩情畫意,繽紛的善歌善曲。
這所學校是李建明行善的贊歌。從孩子做起,播下善的種子,長出善的秧苗,開出善的鮮花,結出善的果子。 孩子們能夠倒背如流《弟子規》、《三字經》,學校從善言做起,啟蒙善念,進而善行。善字當頭,善出了好校風,善出了好教風,善出了好學風,善得滿園百花艷。
學校負責教師楊艷麗告訴筆者:“李建明是善根,村支兩委是善樹,學校師生是善葉,根密干粗葉茂,慈善盡在蔣或學校。”
村支書很坦言:“抓好了教育,注重了學校,就抓好了慈善。有了李建明,有了在外愛心人士,有了全村爺兒們,有了娃娃孩子們,蔣或村盡開慈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