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賀貴成
那山·那水·那人
——通江縣空山鄉扶貧攻堅紀實
·本刊記者 賀貴成



空山鄉多個產業發展項目。
早在1997年,記者看了一部電視紀錄片《空山》,這部電視紀錄片以大巴山脈最偏遠的通江縣空山鄉,一個因缺水而貧窮的村落為背景,真實細膩地記錄下他們與大自然抗爭的獨特經歷。
空山鄉是一塊紅色的革命圣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曾率領紅四方面軍在此取得了彪炳史冊的空山壩大捷。然而,這片紅色土地也曾是貧窮和落后的象征,缺水、缺電、交通閉塞、就醫上學困難,被稱為“中國貧困山區最真實的寫照”。
記者在調查時了解到,2007年前,空山鄉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700元,年人均糧食產量540公斤,貧困人口4571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3532人。
2007年至2009年,空山鄉被列入四川省首個扶貧試點項目鄉,項目涉及交通建設、土地整理、農村戶戶通電工程、飲水安全、產業開發、農戶環境改善等9個大類40多個小項。
時至今日,讓我們再次走進空山鄉,記錄新時代的“空山之戰”——扶貧攻堅戰。
空山鄉位于秦巴山區縱深腹地,距通江縣城103公里。2006年前,該鄉僅有一條通往縣城的泥碎公路,由于灣多坡陡,路面狹窄,通行能力極差,致使該鄉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群眾生活困難。
以前空山鄉沒有通公路時,一家農戶一年辛辛苦苦喂養2頭豬,一頭抬到20多公里的諾水河街上去賣,早起晚歸,兩頭不見天,山坡陡峭,道路崎嶇,有時運氣不好,一失足,豬就被摔死到山崖下,而另一頭豬就抵作了6-8個人的工錢。那時從諾水河鄉鎮抬運一根價值1000元的電桿到空山,僅二三十人的人力成本就要花1萬多元,可見空山的偏遠與交通的阻塞。
2007年,我省首批“以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扶貧試點項目落戶空山,全縣各部門整合項目資金幫助空山解決“四難”問題。
空山鄉財政所所長劉永忠說:“我們為了利用有限的項目資金為群眾修更多、質量更好的路,充分調動群眾投入交通建設的積極性,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開展籌勞集資和組織社會捐助,為農村公路建設的成功啟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
2007年至今,空山鄉在交通建設上共投入資金3807萬元。打通了1條出省公路,改造了2條通鄉路,修通了8條村道路,新建32條社道路,全鄉通車里程達到126.6公里,其中硬化水泥路80.6公里,建泥碎路46公里,公路通到60%的農戶家門口,實現了“天塹變通途”。
“以前的土墻房,陰暗潮濕,墻壁被煙火熏得黢黑。一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談起以前的住房,空山鄉中壩村74歲的老人張明光感覺有些“不堪回首”。
2012年,中壩村開始建設“巴山新居”聚居點。張明光家的新居120平米,寬敞明亮。搬進新家后,張明光徹底告別了“黑黢黢、濕漉漉”的土坯房??丈洁l按照“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川北民居、田園風光、農家情趣”的設計理念,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靠近、三結合”的原則,以“農民自愿、規劃引領、統規統建、產業支撐、項目補助”的建設機制和“群眾主體、村委主管、鄉鎮主責”的管理機制,高標準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中壩、龍池兩個巴山新居聚居點。
在龍池新村,空山鄉通過招商引資組建成立了“空山天盆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由群眾以房屋入股或出租的形式交給合作社管理,統一經營,帶動新村居民發展旅游產業。
2013年,通江縣引進中航工業四川航空工業局到空山鄉實地考察論證,公司與通江縣委、縣政府簽訂了《空山天盆國際山地生態旅游度假區開發建設框架協議》,擬利用“空山天盆”27平方公里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高山氣候,將空山整體打造包裝為“空山天盆國際山地生態旅游度假區”,力爭5年內成功創建5A級景區。
今年42歲的中壩村民羅浩,建起了220平方米的兩層樓住宅,辦起了鄉村旅游農家樂。2014年夏季,羅浩家接待游客收入達30多萬元,“最多一天接待游客用餐100多人,有時都忙不過來了!”
村民楊秀飛,建起了樓上樓下108平方米的樓房,在家開起了經營野生天麻、竹筍的鋪子,“尤其夏天旅游旺盛季節,生意好得很,去年僅此一項就收入了五六萬元?!?/p>
目前,空山鄉群眾自辦農家樂21家,2014年游客接待量達10萬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00萬元。

走進位于空山鄉龍池村的通江縣三套車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村民楊煕康正帶領著其他村民在園區除草。他告訴記者,村民在園區打工,每天80元。最忙時節園區每天可容納工人上百人。這些老人和婦女,靠著在園區打工,每年收入近兩萬元。
楊煕康自己種植了十多年獼猴桃,但由于缺乏技術,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效益一直不好。2011年,通江縣三套車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落戶龍池村,楊煕康以每畝地650元的價格流轉了6畝土地給合作社,同時,他被合作社聘請到園區負責管理,每個月掙3500元。妻子正在巴中學習農家樂管理,準備自己開農家樂。
為了幫助鄉親們脫貧,2008年起,村里開始發展獼猴桃產業,還引進了現代農業龍頭企業三套車公司搞規模化經營。
何強是村里最早種植獼猴桃的8戶人家之一。
“去年,開了3畝多荒地。今年,荒地沒得開了,只好租地,現在種了十七八畝。去年年景好,收入有六七萬元?!焙螐娤矚g種植和養殖,種獼猴桃正好符合他的愛好。
2011年,空山鄉引進返鄉創業成功人士帶領農戶成立了“通江縣三套車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建設了以獼猴桃為主的10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專業合作社不僅為當地群眾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免費發放種苗鼓勵群眾發展獼猴桃產業,給予每畝300元的獎勵補助,并且與農戶簽訂產品回收銷售合同,解決農戶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目前,該合作社已帶動當地農戶268戶,種植獼猴桃2000余畝。預計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5000余萬元。(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