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妍婕
“高冷”不是藝術的標志
·本刊記者 李妍婕

2015年朱銘“雕刻人間”藝術展。圖/楊永

《過河》 羅中立 絲網版畫
4月11日,有“東方羅丹”之稱的臺灣著名雕塑家朱銘帶著他的雕刻作品“人間系列”來到成都IFS廣場,“上演”了一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藝術之旅,希望讓藝術走進大眾,使公眾在開放的空間里享受文化,感受藝術。
來到IFS廣場門口,記者看到許多市民簇擁在那兒,爭先和一組色彩鮮艷、姿態活潑、穿著特別的雕塑人物合影留念。走進商場,各樓層之間也擺放著朱銘“人間系列”的各種人物雕塑,比如購物、游泳、降落傘、寶貝等。駐足在這些雕塑前,市民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合影,說得最多的話:“這就是周迅演的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里面,她專門坐飛機去臺灣看的那個雕塑大師的作品,快發個朋友圈。”
當越來越多的藝術品真的來到我們身邊時,我們能夠欣賞這些作品嗎?這些作品會引起我們的思考,抑或成為我們照相的擺設?
5月12日,“霍嘉順、胡霜橋線上義展義賣”專題頁面,在自貢人肖毅創辦的藝術品移動互聯創投平臺“藝術·能見度”正式上線。至此,4月底創建的這一原創平價藝術品線上銷售、展示平臺,已上線15位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
像這種互聯網+藝術品展銷的方式,近年來悄然流行,在雅昌藝術網“畫廊頻道”,就有近70家四川藝術機構在線展示并銷售作品。
然而,它們多為藝術機構線下代理、拍賣業務的線上翻版,并且多銷
售面向高端市場的知名藝術家作品。例如,龐茂琨、蘇新平的油畫出現在K空間的“線上展廳”;首爾迪文化藝術中心在線展銷的作品,多出自趙樸初、吳昌碩、劉繼卣、李瓊久等名家手筆,價格很高。
一邊是原創平價藝術品,價格合理民眾選擇面多;一面是名家作品,動輒幾十萬或者上百萬,民眾只能看看。對于這種藝術品消費格局,在藝術品收藏家、四川大學商學院教授謝晉宇看來很不正常:“國外的藝術品市場中,近30%的成交額都來自家庭
購買。而在國內,藝術品消費似乎成了圈子內的自娛自樂,與公眾的審美和消費需求脫節。”
在送仙橋的琉璃工坊,記者見到雕塑家廖順強正神色專注地打磨著手中的玉石作品,關于藝術品和市場、大眾的需求問題,他認為:“藝術與生活之間是有矛盾的。藝術家做出的東西太生活了,藝術市場和機構不會喜歡;而藝術市場中意的藝術品,民眾接受不了。”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矛盾,讓藝術融入生活呢?廖順強說,從藝術家自身來說,要堅持自己的個性,認真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形成自己的風格,那么他做出的藝術品必然會有喜歡和欣賞的人,也就會有市場需求。
“現在北京一些地方,很多藝術家在探索一種新的觀念和構想,他們做出來的藝術品不一定是在市場上賣,而通過聲音、視覺、形狀的改變和展示,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也會不停地思考問題,讓觀賞者和作者之間有一種互動,也許這是一種藝術融入生活的有益嘗試。”廖順強說。
從線上原創平價藝術品被民眾購買裝飾生活,到藝術家的一些有益嘗試,藝術正在悄然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民眾身邊,結果如何還需要時間的驗證,但是有改變就是一件好事。

2015中國巴蜀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作品,風格各異。

《裙的故事》朱銘雕塑作品。圖/楊永
“將美術館搬到公共空間去,把藝術品拿到公共社區里來,讓藝術與民眾有更多交流……”由成都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主辦的“社區植入計劃”展覽在成都東湖公園開幕,曹暉、崔岫聞、谷文達、劉俐蘊、繆曉春、隋建國、向京、張大力等8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攜力作參展,走出“深閨”的46件作品,讓市民大飽眼福。
在展覽現場,一對父子的身影吸引了記者,只見一路上爸爸都在小聲同孩子交流現場的藝術品。這位年輕的爸爸對記者說:“希望孩子從小多接受藝術的熏陶,這個展覽能讓我們在公園里就參觀到具有國際水平的作品,非常難得,也希望這樣的活動持續下去。”
除此以外,成都藍頂美術館、K空間畫廊等民營文化藝術機構,也相繼將展覽辦到公園、小區、文化館等場所,這些行動也說明當代藝術日漸“親民”。
“當代藝術在國內的發展只有20多年,亟須向公眾普及。如果只能在美術館、畫廊里呈現,多少顯得有點高高在上,遠離人們的文化生活。”藍頂美術館策展部負責人丁奮起說,所以我們將展品推出來,主動走出美術館“找觀眾”,讓藝術不再“高冷”。
5月15日,在成都新會展中心舉辦的2015中國巴蜀國際藝術博覽會開幕,許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畫廊、藝術公司、藏家和機構,帶著他們高水準的藝術作品亮相,市民既能汲取藝術的營養,又能接受藝術的洗禮。
另外,K空間負責人楊凱透露,“走進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公益系列展”今年還準備走進溫江等區縣,并逐漸擴展到省內各市州,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在二三線城市民眾中的普及。

《卓嘎的天空—之五》 甘庭儉 絲網版畫
像倫敦、巴黎、紐約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不僅有現代氣息,同時也是藝術前沿地帶。藝術館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一個藝術交流的平臺,也成為了普通人的生活習慣。
“在那里,周末家庭日的時候,你經常會看到家長帶著自己的小孩去藝術館參觀展覽。”
在成都也有這么一個地方,周末的時候匯聚了許多家長、兒童和藝術家,他們參觀藝術展覽、創造藝術作品,讓藝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沿著天府大道一路向南到達雙流麓山,A4當代藝術中心就坐落在這一片低洼的、洋溢著托斯卡納風情的峽谷之中。
第二屆“i Start兒童藝術節”已經在這里開幕,藝術家和孩子們發揮奇思妙想,一起完成了極富未來感和童話色彩的“IDEAL WORLD:不可思議的世界”主題展,還有兒童戲劇演出、戶外藝術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為整個城市的兒童、家長搭建了一個多元化體驗、交流的藝術空間。”
近千位小朋友和藝術家、戲劇家、動畫師、建筑師一起,用童話思維構建空間及作品,創作出一系列頗具創意的繪畫、動畫、戲劇等作品,組合成亦靜亦動的主題空間。
無論置身于奇妙溫暖的戲劇展廳、亦真亦幻的“魔鏡”空間、穿梭“奇境”的巨樹,或是領略每一個小朋友天馬行空地創作品,都讓人感受到孩童世界帶來的無限可能性。
館長孫莉說,通過這些藝術創作活動,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認識,藝術就是一種生活狀態,它離我們并不遙遠,慢慢地,它就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以前覺得藝術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別說孩子,大人都看不懂。”帶著女兒參加活動的林女士說,現在每個周末都會來這里,跟著孩子去參觀作品、聽藝術家的講解,那種距離感就會消失,從孩子抓起,對他們進行藝術的培養,以后藝術和生活會融入得更好。
(責編: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