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陳 暉
瞄準“靶心” 精準發力
文 / 本刊記者 陳 暉

“再有幾天,村內的道路硬化就全部完成了。在檢察院的幫扶下,我們已硬化了18公里村道。”在江油市雙河鎮桂花村村道施工現場,村支書羅彥說,桂花村是由三個村合并成的一個大村,為了解決發展問題,與村里建立幫扶聯系的檢察院引進項目資金1200萬元,用于發展產業。“以前很少接觸檢察官們,通過幫扶,現在感覺他們既有辦案時的‘鐵血’,還有幫助我們的柔情。”
從2010年開展“掛幫包”算起,江油市檢察院幫扶桂花村已經走進第5個年頭了。在羅彥看來,檢察院下基層有計劃、有目的,“他們的確是來幫助我們辦事,解決困難的。”
在村委會的檔案里,記錄了檢察院駐村干部司國友幫助解決糾紛的事情。2013年7月13日,十六組村民劉安珍在與同組村民楊連珍吵架推搡中精神病復發,此后兩家的矛盾不斷升級。2014年3月4日,經村組調解無效進入司法程序,雖然后來法院判決了,可是劉安珍一家覺得不服。司國友和村組干部一起不厭其煩前后調解10次,終于在2014年7月4日讓雙方達成一致,按下拇指印并簽訂了承諾和解協議,圓滿解決了糾紛。
“這件事前后鬧了一年,整得我們很棘手,要不是司國友下村對我們無償的司法援助,不曉得矛盾啥時候才能徹底解決。”羅彥說,現在,村民和司國友成為了朋友,遇事也愛向他咨詢。
桂花村四組62歲的劉桂友正在幫助鄰居修院壩。他34歲的兒子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喪失了勞動能力,每個月光吃藥就要花300—400元,生活還要靠老兩口照顧。說起幫扶,劉桂友臉上露出笑容,他放下手中的活計說:“吳檢察長不僅送來了慰問金、大米和油,還送來大春備耕的肥料,我們很感謝。”劉桂友所說的吳檢察長是檢察院副檢察長吳波,他是劉桂友的結對幫扶人。“市檢察院共有45名科級以上干部每人幫扶全村的困難戶1—3戶,幫扶花名冊公布上墻。” 雙河鎮黨委副書記何良斌說。
在江油,一些從“掛幫包”就結上的對子,到今年新一輪“走基層”已經過了第5個年頭了。“經過多年的相處,對于幫扶對象的情況了解得更加詳細,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具體需求,廣大黨員干部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有計劃地分期分段進行幫扶。”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郭增偉說,幫困難戶申請低保、幫村里找項目、引資金發展產業、為種養戶提供技術服務……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都是“對癥下藥”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和需求。“這是我們的工作方向。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為群眾辦實事,讓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
針對當前新一輪“走基層”活動,江油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兼黨建辦主任劉子國說,“下基層是每個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黨性和工作方法,現在省上通過定期‘走基層’活動把它完善提升了,從而讓走基層解決問題成為黨員干部具備的一種工作習慣。”
在“走基層”活動中,江油市建立了“四本臺賬”。“結合江油實際,在市、鄉鎮、村(社區)層層建立了民生訴求、困難群眾、不穩定因素和重大安全(治安)隱患‘四本臺賬’,從而將走訪收集的信息切實細化到一戶一頁、一村(社區)一冊。” 劉子國說。
在全省推廣的“中江經驗”“三本臺賬”基礎上,江油結合實際,增加了重大安全(治安)隱患臺賬,劉子國坦言:“這是因為我們決心深挖細找存在的困難甚至是矛盾,不回避,不放棄,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基層存在的問題。”
全市匯總的“四本臺賬”中,困難群眾共計7424戶、民生訴求1375件、不穩定因素637件、重大安全(治安)隱患327件。這其中,就包括了龍鳳鎮岐山村七組村民任德福的脫貧問題。
在“走基層”活動中,任德福在市教育體育局(簡稱市教體局)的對口幫扶下,從信用社獲得了3萬元貸款,用于發展家禽養殖。不僅如此,他還參加了4次技術培訓。年初時,任德福賣出了1400多只雞和36只羊,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殖大戶。
村支書胡正禮說,市教體局針對全村69戶貧困戶制訂了脫貧幫扶計劃,村民有望在兩年內徹底擺脫貧困。同時,在市教體局的幫扶下,1月底,岐山村村道改造已竣工,新建的1.2公里水渠、兩口塘堰已投入使用。市教體局還幫村里爭取了120余萬元的項目資金,解決基礎設施落后瓶頸。“大伙都說,機關干部走基層做的全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胡正禮說。
在“四本臺賬”中,越來越多與岐山村有關的項目被畫圈銷賬。“臺賬建了不是擺出來看的,而是為了接下來整改落實更有針對性,不解決問題不銷賬。”劉子國說,市上將責成對應的幫扶聯系單位,對照臺賬有針對性地制訂整改和幫扶計劃,精準發力逐一銷賬,確保問題落實整改到位。

圖/CF
在新一輪“走基層”活動中,對于岐山村的幫扶,市教體局啟動了第二階段計劃——變輸血為造血。
“干部們爬坡走坎,摸清了村情,最重要的是幫我們制訂了符合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龍鳳鎮黨委副書記唐興說。針對岐山村地處丘陵、地多田少及青壯年外出務工多的實際,市教體局與村“兩委”干部一道,分析致貧原因,將全村九個組規劃為兩個產業發展區,即無公害果蔬、大牲畜綜合養殖產業區和優質安全糧油、水產養殖產業區,形成集生態、休閑、度假、垂釣、觀光于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園。“找到了適合村情的產業,這為早日建成小康家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樣啟動幫扶致富計劃的還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簡稱市住建局)。含增鎮安灣村二組村民鐘育全種了3畝核桃,養了100多頭豬。“豬養好了有獎勵。”鐘育全笑著說。原來在耕地面積少的安灣村,市住建局實施“以獎代補”激勵政策,為種養大戶提供了產業引導和信息服務。“對5個平均收入在去年基礎上增加7萬元的養殖大戶、25個平均收入增加8000元的種植大戶共給予了4萬元的激勵獎金,都兌現了。”安灣村村支書吳仕文說。
“走基層既是形式,也是內容。形式上要常態化長效化,在效果上同樣如此。”對此,含增鎮黨委副書記萬林深有感觸地說,“不僅要幫脫貧,還要幫致富。扶持農戶發展生產,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市住建局黨員干部下到基層,在考察論證的基礎上,千方百計為含增鎮13戶貧困戶找增收路子。今年初,他們為農戶購買了價值2萬余元的芥子、丹參、芍藥、皂刺共40畝種子種苗,經測算,今年全鎮貧困戶均可增加收入近2000元。
“目前,我們收到含增鎮的請示,他們想把市住建局常駐村上的幫扶領導小組的兩名年輕成員任命為掛職村黨支部副書記和村主任助理,我們對這種做法大力支持。”江油市直機關工委辦公室主任向福永說,“我們迫切需要給駐村后實實在在做事的年輕干部們提供鍛煉成長的平臺。”
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