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王佳眉
從嚴治黨 暢通黨員“出口”
文 / 本刊記者 王佳眉
處置不合格黨員成為新常態
對于不合格黨員的處置,從諱莫如深的低調試點,到如今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而成為黨員隊伍管理的重要內容,走過了一個較為漫長的歷程。然而,從黨的十三大提出“妥善處置”不合格黨員,到十五大提出“嚴肅處置”,再到十八大后,提出“及時處置”不合格黨員,提法的變化表明了中央從嚴治黨的堅強決心。頂層的制度設計結合各地先期卓有成效的實踐,處置不合格黨員,暢通黨員“出口”理應成為新常態。

圖/華蓋創意
快60歲的王孝地有20多年的黨齡,可就在今年初,他被認定為不合格黨員,要求限期整改,原因是他長年在外,長期不按時交納黨費,也不參與黨組織生活。20多年的黨齡差點被“抹脫”,這讓老王很受觸動,決心認真整改。
今年1月初,綿陽市游仙區徐家鎮公布了一份關于不合格黨員的處置意見。全鎮635名黨員中有5名不合格黨員,其中2人被除名,3人被責令限期整改,王孝地就名列其中。
類似的一幕發生在兩年前,梓潼縣石牛鎮永樂村在全縣整體規劃下,啟動了不合格黨員處置工作。任澤洪被給予“黨內除名”的處理,原因是不孝敬父母,父亡不葬、母在不養,在當地的影響極壞。當時,梓潼縣共有11名不合格黨員被“黨內除名”,任澤洪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說早前梓潼縣的做法還是一種嘗試的話,游仙區則與全國很多地方一樣,將處置不合格黨員作為從嚴治黨、加強黨員管理的一個方面,進入了更為規范化、長效化的軌道。因為,就在去年10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推進時,中組部與中央群教領導小組發出《關于做好處置不合格黨員工作的通知》,認定理想信念缺失、政治立場動搖、宗旨觀念淡薄、工作消極懈怠、組織紀律散漫、道德行為不端等不合格黨員的表現,為處置不合格黨員給出了一個相對規范的認定標準和處置辦法。
追溯建黨90多年來的歷程,黨始終把處置不合格黨員、保持純潔性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采取了不同措施處置不合格黨員。
1988年,中央批轉中組部《關于建立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的意見》后,各地的基層黨組織普遍開展了民主評議黨員、嚴肅處置不合格黨員工作。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規范了合格黨員與不合格黨員的區分標準。
據黨內統計,從1989年至2001年,全黨通過民主評議黨員等途徑,將47.3萬名不合格黨員處置出黨。
從全國范圍來看,進入2000年后,一些地方陸續嘗試推行處置不合格黨員試點工作,在低調慎重中不斷修正完善,將最初粗略的框架,一步步演進成較為科學規范長效的機制。
2000年,我省江安縣啟動黨員定期登記制度試點工作。2003年,江西宜春市探索通過民主評議方式處置不合格黨員。2012年,山東壽光市開展“半年一分析,一年一評議,兩年一登記”的黨員隊伍純潔機制建設……
然而,在實踐中,始終伴隨著政策欠細致,程序不規范等困擾。
2012年,梓潼縣在探索“三定兩談”處置不合格黨員辦法之初,就面臨著處置不合格黨員界定標準難、組織定性難、組織處置難等問題。“以前,很多不合格黨員都因缺乏處理依據、處置程序和規章制度而被擱置,導致黨員隊伍純潔性不斷降低。”梓潼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蘇保富曾這樣說。
事實上,各地在探索處置不合格黨員時,主要參照的是《黨章》《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及1988年中組部發出的《關于做好處置不合格黨員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建立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的意見》等,缺乏對不合格黨員的認定標準,各個規定都是定性多、定量少,柔性多、剛性少,令基層黨組織難以把握和操作。
在這一過程中,中央對于處置不合格黨員的提法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從黨的十三大提出對評議認定為不合格的黨員要“妥善處置”,到十五大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嚴肅處置”不合格黨員,直到2013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要求強化黨員管理,嚴格黨內組織生活,嚴明黨的紀律,“及時處置”不合格黨員。提法的變化表明了中央在新時期從嚴治黨的堅強決心。因而,去年10月出臺的《關于做好處置不合格黨員工作的通知》,可謂應運而生,將不合格黨員的處置原則、界定標準、操作程序和工作要求進一步明晰和規范。
在此之前,去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最新的《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首次明確提出:發展黨員工作要按照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總要求。這樣,在黨員管理的“入口”和“出口”上,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鏈條,也為從嚴治黨打下了制度基礎。
責任編輯: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