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正友
800干部下村任“第一書記”
文 / 李正友
“我們最高興的事,就是組織派來了一位眼界開闊的好班長,我們村一定會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談起村里來了“第一書記”,南江縣紅四鄉劉家村老黨員何珍典信心百倍。
劉家村地處偏遠,發展困難,2014年被評定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為改變劉家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南江縣委從目督辦下派岳大勝擔任該村“第一書記”。岳大勝到村后,牽頭制定了《紅四鄉劉家村三年扶貧規劃》,規劃建設平橋一座,發展蔬菜種植200多畝,低改核桃2600多株,發展土雞養殖大戶22家,得到了干部群眾的認可和擁護。
近年來,為解決班子隊伍、基層基礎、產業培育、民主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巴中市統籌市、縣、鄉三級干部資源,原則上每個市、縣(區)級部門選派1名以上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黨員干部到聯系村(社區)、后進村或建卡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

南江縣紅光鄉黑池村巴山新居
為了讓“第一書記”從一開始就知道下去要干什么、要干成什么樣,激勵“第一書記”主動擔當、創新作為。每輪派駐工作開始前,市、縣(區)委組織部門都要會同鄉鎮(街道)黨委對市、縣(區)級部門聯系村、建卡貧困村和后進村進行調查摸底,從基層組織建設、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明確基本目標和工作任務,并明確“第一書記”派駐時間原則上與開展“掛包幫”活動時間一致,定期輪換。
“第一書記”到村任職后,結合當地實際,做規劃、找項目、籌資金、興產業,扎實推進巴山新居建設、鄉村道路建設、農村產業扶貧等十項惠民工程。
2014年,全市啟動建設“巴山新居”聚居點315個,改造農村土坯房4.81萬戶,完成通村通暢工程785公里,新建特色農業產業基地19萬畝,解決了20.9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和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基層干部普遍反映:“‘第一書記’不僅幫助了農村的發展,還教會了我們新時期的干部該怎么當。”
“現在的‘第一書記’可不好當,要求比以前嚴多了。”談起巴中市出臺的“第一書記”管理新規,通江縣空山鄉黨政辦主任、鳳凰村“第一書記”蒲德昕深有感觸。
原來,巴中市明確規定,由縣(區)委組織部牽頭,派出部門(單位)和派駐鄉鎮(街道)黨委共同加強“第一書記”管理,建立完善在崗工作、定期查崗、調查研究等制度。“第一書記”每月都要如實填寫、按時上報經鄉、村兩級簽字認可的《工作紀實表》,匯報駐村工作開展情況、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及意見建議,市、縣(區)委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采取實地走訪、電話查詢等方式進行抽查,并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依據。對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群眾公認的優先提拔使用,對不認真履職、掛任效果不佳、群眾意見較大的及時調整、嚴格問責。
同時,市財政按一般村每年不少于2萬元,重點村每年不少于3萬元預算駐村工作專項經費,并按規定報銷交通費、伙食補助費和公雜費,讓“第一書記”下得去、留得住,能夠心無旁騖地在基層干事創業。
目前,全市837名“第一書記”都把自己當成群眾的“自家人”,全力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