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芝
摘要:對豬常見的細菌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進行了介紹,以供相關人員。
關鍵詞:豬;細菌性疾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10-0031-01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類消費品的需求量不斷上升,其中豬肉在整個肉類消費中超過60%。但是,因為過渡的近親繁殖和長時間的人工馴養,商品豬的抗病能力越來越差,很容易受到不同疾病的侵害,對豬的正常生長和繁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某些細菌性疾病會嚴重沖擊到養豬業的發展。因此,需要重視對豬細菌性疾病的防治。
1 豬常見的細菌性疾病
相關調查研究發現,豬的細菌性疾病主要發生在呼吸道系統和消化道系統,其中,比較常見的為豬丹毒、仔豬黃痢、副傷寒、仔豬白痢和水腫病等。常見的細菌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豬副傷寒、豬鏈球菌病、副豬嗜血桿病菌、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和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等。不同的細菌性疾病,很容易降低豬的生產能力或造成豬的死亡,嚴重破壞和影響了養豬業的發展。相關實踐研究表明,給予哺乳動物中草藥防治,具有增強其抵抗力、抗菌、調節機體免疫、消炎和誘生干擾素等作用,特別是對細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目前,獸藥市場上應用比較廣泛的中草藥主要包括禽瘟王和黃芪多糖等,主要的作用為抗菌解毒和增強豬的機體免疫力。相關報道顯示,應用當歸、黨參、甘草、生地、知母和茯苓等組方的復方中藥,不僅可增強豬的抗毒素等免疫水平和機體抗菌水平,還可提高豬受到外界不良因素感染和侵襲的抵御能力。對豬呼吸道細菌性疾病的控制,可應用金銀花、麻黃、大蒜素、大青葉和蒲公英等制成的散劑,能有效預防豬副傷寒和豬鏈球菌病。在豬的飼養過程中,加入紫蘇——月莧草復合物可代替抗菌藥物,有效提高豬體的自身免疫力,極大降低豬發生呼吸道疾病的概率。
2 豬常見細菌性疾病的防治
2.1 仔豬黃白痢的防治
豬常見的細菌性疾病黃痢、白痢的引發因素均為致病性大腸桿菌,屬于消化道疾病,是養豬業中較常見的并發癥。經過研究觀察發現,仔豬黃痢的發病時期主要是豬1周齡內,特別是3日齡左右的仔豬很容易發病。仔豬白痢病的發病時期主要在10~30日齡。對母豬應用中草藥,可對母豬體內的大腸桿菌進行有效抑制和殺滅,同時,藥物通過乳汁進入仔豬體內,可提高仔豬的機體免疫力,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有效防治仔豬白痢和黃痢疾的發生,并且可提高仔豬的增重率和生長速度。因此,在養殖過程中,預防仔豬的黃、白痢疾病,可采取仔豬防治和母豬防治和結合的措施。如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3%馬齒莧粉,可提高斷奶仔豬30%的窩重,降低65%的發病率和48%的病死率。
2.2 豬水腫病的防治
豬水腫病也是一種常見病,屬于急性傳染病,主要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死亡率高達70%~100%。該類疾病具有突發性,養殖業者和畜牧工作人員嘗試應用中草藥,以實現對豬水腫病的預防。有資料報道,在飼料中拌車前草和鴨跖草,讓母豬和仔豬一起服用,可有效實現對豬水腫病的防治,且效果顯著。將蒼術、甘草、水桐樹根皮、黃連和秦皮等組方,研磨后拌飼喂養,也能有效防治仔豬水腫病。
2.3 豬副傷寒的防治
豬副傷寒疾病也稱為豬副腸熱,病原為沙門氏桿菌,多發于1~3月齡仔豬,特別是剛斷奶后的仔豬更容易受到感染,哺乳仔豬和成年豬的發病率較低。該類疾病的發生無明顯的季節性,臨床中分為3種不同的類型,分別為急性、慢性和亞急性,是一種傳染病,具有較大的破壞性。相關研究表明,將木香、黃芩、白芍、甘草、大青葉、柴胡、黃連和茯苓等水煎后讓患豬飲用,對仔豬的副傷寒治療具有較好效果。
3 小結
綜上所述,豬常見的細菌性疾病,如豬黃白痢、水腫病和豬副傷寒等疾病中,采用中草藥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實際生產中,這些疾病相對來說具有較高的死亡率,發病較快,應用中草藥藥效比較慢,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對該類疾病進行預防,不能作為主要治療方法,養殖人員和畜牧工作者可應用中西醫結合方式,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對豬常見細菌性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