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珍
摘要:通過近幾年對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的實際診治和防控經驗,從病原特點、流行及發病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要點及治療方法、預防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介紹,為防控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提供參考。
關鍵詞:豬;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百色地區;診治;防控經驗
中圖分類號:S858.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11-0049-03
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Contagious caprine pleuropneumonia, CCPP),又稱爛肺病,是山羊絲狀支原體引發山羊特有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死率較高,是我國養羊業重點防控的重要傳染病之一。筆者通過對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特點、流行及發病特點、臨床癥狀等方面的介紹,為防治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提供理論參考。
1 病原特點
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體為細小、無特定形狀、革蘭氏染色陰性的山羊絲狀支原體。該病首次在肯尼亞流行的CCPP羊群中分離得到,生物型為F38,隨后,相繼在多個國家均可分離得到。該病原易從患病山羊的胸膜滲出液、肺臟、縱膈淋巴結等多種呼吸器官及肝病變部周圍水腫區中分離得到。該病原對多種消毒劑易感,如:3%石炭酸、臭藥水、福爾馬林,同時對氯霉素和四環素也較為敏感。
2 流行及發病特點
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呈世界分布,廣泛發生。其主要傳播方式為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染或直接接觸傳染,因此常呈地方性流行且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和致死性。在自然情況下,該病的易感宿主為山羊,且3歲以下的山羊最易感染,成年羊比羔羊發病率高,懷孕母羊的死亡率也很高。該病的傳染源包括病羊和隱性感染羊,健康羊常可因與病羊接觸而被傳染。
3 臨床癥狀
臨床上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潛伏期在18~20 d之間,根據發病輕重之分,短則5~6 d,長則3-4 周。通常依據該病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以及病程持續時間將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種。
3.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病程一般只有4~5 d,甚至有的僅為12~24 h。發病初期體溫高達41~42 ℃,精神極度不振、食欲廢絕、呼吸加快,嚴重病羊會大叫。隨后,可見血性膿性鼻液、咳嗽不止、難以呼吸。肺部叩診為濁音,聽診肺泡呼吸音初為捻發音,隨后逐漸減弱至消失。起初,肺膜滲出液流入肺臟,進而流入胸腔,導致病羊黏膜高度充血,臨床表現為病羊發紺,呼吸減弱至無法呼吸,四肢無力顫抖直至窒息而死。
3.2 急性型
急性型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病程一般為10 d左右,有的達1個月。發病初期體溫高達41 ℃以上,精神不振,不愿意采食,呼吸加快,被毛凌亂無光澤、目光呆滯。隨后,可見口角、鼻、唇流出泡沫狀液體,并伴有短促的咳嗽聲。隨著病情的推進,短促的咳嗽聲變為干咳,口角、鼻、唇流出泡沫狀液體演變為漿性或膿性的鐵銹色的鼻漏。肺部叩診為部分濁音區,聽診呈水泡音和胸膜摩擦音,并且在肺周圍處其聲音變粗,且肺部按壓有明顯的疼痛感。體溫呈稽留熱,身體狀態變差,頭頸伸直,弓背,瀕死前體溫降至常溫以下,最后倒地窒息死亡。懷孕母羊發病后往往會流產,死亡率很高,多發于新疫病區。
3.3 慢性型
慢性型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病程可長達數月,多為急性型患病山羊治療后未完全痊愈,病情轉變為慢性型。急性型患病山羊病情有所好轉后,體溫40 ℃左右,食欲略有增加、咳嗽減弱、鼻涕少有、精神狀態良好、被毛較為凌亂且光澤較差、身體狀態仍然不佳,但整體處于恢復階段。此時對病羊要特殊護理,增強其抵抗力,遠離傳染源,以防病情復發。
4 病理變化
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解剖學病理變化主要局限于胸腔、胸膜、肺臟、縱隔淋巴結和支氣管。胸腔積水,呈淡黃色或混雜纖維素,接觸空氣后纖維蛋白凝結成塊;胸膜表面粗糙增厚至黏連,黏連處有明顯的白色膠樣浸潤,被覆纖維素薄膜;肺臟呈現單側或雙側纖維蛋白性肺炎,易見大小不一的肝病區,質地較硬,結構致密,肺臟肝樣病變早期病肺呈紅灰色,切面呈紅色或暗紅色的大理石樣并伴有紅色半透明液體流出;縱膈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并有出血點;支氣管擴張,內部含有黏液,其淋巴結腫大,有水腫或出血。
5 診斷要點
臨床診斷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診斷的常規步驟如下:是否引入外來羊,種養是否健康等;若山羊體溫升高至40 ℃以上,精神不振,不愿意采食,呼吸加快,流鼻涕,咳嗽等呼吸系統癥狀并且陸續死亡的現象,則可初步懷疑是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剖檢若出現胸腔積液,積液中大量淡黃色漿液纖維素性滲出物以及單側或雙側壞死性肺炎的特征病變,可進一步懷疑為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隨后,無菌采集病死山羊的胸膜、肺組織、縱膈淋巴結、肺臟等呼吸器官的滲出物涂片進行瑞氏染色,若顯微鏡下觀察到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的兩極染色小桿菌并且細菌經分離培養后可生長于鮮血瓊脂或10%馬血清瓊脂上,形態呈水滴樣圓形小菌落,符合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的培養特性;采病羊血清進行血清凝集試驗,結果顯示為陽性;且用分離所得到的病料注射小鼠不會導致小鼠發病。綜合上述檢查則可確診為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6 治療方法
發生傳染性胸膜肺炎的山羊大多數原因是因為養殖場在引進外來山羊時并未按照嚴格的程序,即隔離觀察、病原檢測。導致將嚴重的傳染病引入羊群。免疫力低下的山羊, 加上氣候變化、飼養管理等因素導致潛伏性感染的山羊發病。臨床上針對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發病后及時使用藥物治療和用疫苗免疫注射。
6.1 感染羊群中未發病山羊的藥物治療
一旦羊群中有發病的山羊出現后,除了要對發病山羊迅速隔離以外,要對羊舍進行徹底消毒,同時對未發病的山羊在其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補充精飼料,從而提高山羊的免疫力。對于疑似患病的山羊,每天用土霉素(每天15 g/kg體重)或泰樂菌素(10 g/kg體重)分兩次肌肉注射,連用7 d。
6.2 患病羊的藥物治療
患病山羊要采用針對病原的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制造的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氫氧化鋁弱毒苗進行疫苗注射。與此同時,要配合其他藥物一同使用。常用的藥物有:肌肉注射氟苯尼考0.15 mL/kg體重,一日1次,使用4~5 d;肌肉注射混合后的頭孢噻呋鈉10 mg/kg體重和黃芪多糖0.2 mL/kg體重,一日1次,使用注射3~4 d;靜脈注射紅霉素5~10 mg/kg(使用5%葡萄糖溶液稀釋),一日2次。除上述藥物外,也可使用泰樂菌素、恩諾沙星、林可霉素皮下、靜脈或肌肉注射給予治療,緩解病情。對于嚴重的病羊可在用藥之前肌肉注射樟腦磺酸鈉4~5 mL,緩解呼吸困難癥狀的同時也起到強心的作用。
7 防治措施
7.1 嚴格引種
養殖場在引入外來羊只的時候,應盡可能了解引種地區動物疫病流行情況,盡量從非疫區引入健康山羊,避免購入患病山羊,引入后。引入山羊要注射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疫苗,在混入羊群前至少進行45 d以上的隔離觀察,確認健康后方能混群飼養。2013年3月,田陽縣某存欄78只的羊場引入3只波耳山羊。來源不明,未經嚴格的檢疫流程,混養于羊群中作為種公羊,引種后第五天引入的所有波耳種公羊相繼發病,蔓延至整個羊群,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養殖場要嚴格引種程序,保障羊群的健康。
養殖場引種時間應避開寒冷季節,并縮短運輸時間,減輕羊只應激反應,以防潛伏感染的山羊發病。
7.2 加強飼養管理
山羊引入后,有可能會因為山羊之間爭搶食物導致羊只營養缺乏。因此,要加強飼養管理調整飼料的營養成分,尤其是進入冬季枯草期后,適當補充黃豆、玉米等精飼料,補充豐富的蛋白質,提高山羊的免疫能力。
7.3 定期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時間定為每年春季或秋季,臨床上為安全起見多數使用滅活的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疫苗,抗體保護可維持12個月。注射劑量:6月齡以下的山羊,3 mL/只,肌肉注射;6月齡以上的山羊,5 mL/只,肌肉注射;特殊情況下,可對產后20 d 和雙月齡羔羊注射3 mL,以后按正常程序注射。一般14 d后山羊體內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1年。
7.4 定期檢疫
養殖場內部要對所有山羊定期檢疫,尤其是對發病羊只進行嚴格檢疫工作,逐頭檢查,發現可疑山羊要隔離治療。由于該病原菌極易傳播,且在營養狀態不佳條件下易激活體內病原體,廣泛傳播養殖場內部,所以檢疫呈陰性的山羊也要定期檢查,以防疫病暴發。
7.5 隔離封鎖和嚴格消毒
當發現有羊只感染該病時,應立即對于疑似和發病山羊進行隔離封鎖, 不得串圈,并且對病羊、可疑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隔離治療并及時進行治療;對于病死山羊尸體及時作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為防止疫病的擴散,應對被污染的羊舍、用具, 排泄物進行徹底消毒。養殖廠內經常使用4%的氫氧化鈉溶液消毒或0.2%的可佳消毒液進行消毒。并對羊舍及其周圍環境采用1 000倍稀釋的百毒殺溶液進行噴霧消毒,保障圈舍的安全,消除安全隱患。
8 小結
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是山羊支原體引起的山羊特有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傳染性較強,一旦羊群中有山羊感染后,傳播迅速,死亡率較高,是目前嚴重危害我國養羊業的發展的重要傳染病之一。本病的暴發多因氣候驟變、羊群密集、羊舍衛生狀況不佳、山羊營養缺乏等原因對山羊產生應激反應,導致疾病暴發。因此,應保持良好的飼養衛生條件,降低其發病率和病死率。一個疫區的產生多數是因為引種不當,使疫病傳染整個羊群,因此,加強飼養管理的同時也要嚴格檢疫制度,慎重引種。該文針對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做了詳細的介紹并提出了診斷要點及防治措施,可為我國養羊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鐘文彬,吳 燕,李如舉.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病例分子病原學診斷[J].貴州畜牧獸醫,2011(6):1-4.
[2] 黃 竟,梁永紅.一例山羊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疑似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治 [J].現代農業科技,2011(17):303-304.
[3] 程德元,潘淑惠,楊粵黔.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治[J].中國畜禽種業,2011(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