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小梅 肖 芳
大漠學府一明珠
□原小梅肖芳
在塔里木河上游北岸大沙漠里,有一座伴隨共和國屯墾事業成長、被譽為“大漠學府”的高等院校——塔里木大學。大學辦在沙漠,全國絕無僅有。因為這里有為兵團高等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的群體,張利莉教授就是這個群體中的杰出代表。
1983年7月,21歲的張利莉以優異成績從塔里木大學畢業并留校,1988年她又考取了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之后,她分別獲得理學碩士、博士學位,先后兩次赴美國、日本留學。按常人的思路:考研—讀博—出國—定居,順理成章。但她婉言謝絕了內地高校多次邀請,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地處大漠、條件艱苦的塔里木大學,而后成為當時塔里木大學第一個博士。張利莉坦然地說,我們塔里木大學地處偏遠,招聘人才留住人才都很難,母校需要我,我不能不回去……
2006至2010年期間,張利莉在微生物科研學界和教育系統已享有盛名。新疆多所高校開出優厚條件邀請她,但都被她一一婉拒。她說:“我是塔大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學院成立剛4年,才起步,很多事情要人去做,很多年輕教師亟需指導和引領。我不能撂下不管呀。我這個老教師有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同塔大人一起努力開創學校新局面。”
唐代大師韓愈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責首先是傳道。站在三尺講臺,張利莉深感自己肩上的重擔——教書育人的分量。首先要培養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反對學術浮躁。她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注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教育學生,告誡學生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否則人生的路是走不遠的。
張利莉的知識領域很寬,無論指導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她從人才培養計劃制訂、教學大綱、教案到研究課題選擇、讀書報告、專題報告以及實驗操作、論文撰寫和答辯都給予悉心地指導。“忙!累!”一談到張老師,她的學生和學校老師都心疼地這樣說。
張利莉老師教育理念的本源是愛學生。生物技術2009級的一名學生,在入秋時節仍然穿著涼鞋,這一細節沒有逃過張老師的眼睛。經了解得知該同學系貧困生,她便帶頭為她捐款捐物,解決了那個學生的燃眉之急。這幾年,鑒于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為了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順利參加工作,她主動聯系自己所熟悉的科研或生產單位,推薦優秀的學生,她所指導的畢業生后來都順利地找到了比較稱心的工作。
張利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特色微生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為了獲取最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她長達數十年堅持采樣,無論在人煙罕至的羅布泊,還是巍峨險峻的昆侖山,都留下了她的身影。近年來,張利莉積極申報課題,共承擔省部級課題20項,其中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2項,863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項,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1項等。2010年至2012年,張利莉作為973前期研究專項首席,帶領全國12個課題組圓滿完成了研究任務,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并獲得好評。
除了基礎研究,張利莉還特別注重圍繞兵團、南疆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將產學研相結合,深入進行應用基礎研究。她帶領的團隊先后進行了水果微生物保鮮、新疆棉花和果蔬業病害微生物防治、高效基因工程菌生物防治棉花害蟲技術示范推廣、新疆連作條件下棉田土壤健康與持續高產、新疆棉花和紅棗的聚γ-谷氨酸專用增效劑和增效肥開發應用等研究。這些研究很好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保證了新疆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作為學術帶頭人,培養壯大科研團隊,并在微生物學領域的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這一直是張利莉思謀的攻關課題和重要工作。經過努力,她所帶的研究團隊有8人出國訪問學習,12人攻讀了博士學位,并于2009年獲自治區優秀創新研究群體。目前,她的科研團隊人人有課題,科研經費到位。同時,張利莉積極努力加強學科、科研項目建設,為塔里木大學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平臺。她克服了諸多難以預料的困難,努力創造改善科研環境和條件。2004年6月塔里木盆地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兵團重點實驗室成立,2009年在兵團科技局組織的評估驗收中獲得參評兵團重點實驗室的最高成績,翌年2月被科技部批準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浩瀚大漠,胡楊兀立。胡楊樹下,人杰地靈。當有人問及張教授為什么30年如一日不棄不離、毅然決然地選擇“離大沙漠最近、離大都市最遠”的塔里木大學時,她說:“我是地地道道的兵團人,也是塔里木人。如果人生有機會再次選擇的話,我還會選擇作教師,還會選擇在塔里木大學當老師。”
對教育的熱愛,對學術的執著,對科研的勤勉,張利莉宛如根深葉茂的大漠胡楊,她用行動和信念,榮獲了“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新中國屯墾戍邊100位感動兵團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欄目責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