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麗莉
時穎:多元增收奏響致富曲
□馬麗莉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爽朗的笑聲是她留給所有人的第一印象,白凈的皮膚、高高的馬尾,顯得朝氣蓬勃,她就是七師一二七團十連女職工時穎。時年37歲的她,在多元增收的道路上奏響了致富曲。
在餐飲業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000年,正值花季的她,走出大學的校門,義無反顧地回到自己的家鄉一二七團。回團后曾有幾個團場有意聘請她到團電視臺做播音員,而她全都拒絕了,這一切都源于愛情,2001年,她與該團的回族小伙高紅虎喜結連理,婚后共同經營起了一家小餐館。
餐館雖小,但生意紅火,不滿現狀的她,2004年,花1.5萬元將自家餐館旁的幾間房子購買下來,對餐館進行了裝修,由原來的只賣早餐和面食擴展到炒菜系列。創業的路上永遠不是一馬平川,由于團場各種條件的限制,經常出現“用工荒”,拉面師傅請假了、炒菜師傅辭職了等一系列的“突發事件”讓她應接不暇。可年輕的她始終有著一股沖勁,很快她學會了拉面、配菜、炒菜。為了能夠節省開支,她盡量不雇用服務員,每晚自己洗碗洗到深夜2點。
俗話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一次旅行中,她萌生了一個新的想法,由于該團的餐飲業內只有她一家是清真餐廳,她要利用這一優勢,進一步發展自己的事業。2011年,她和丈夫到南疆考察后聘請了裝修人員,將自家的餐館裝修成了一家極具民族特色的餐館,新穎的菜式、優美的環境、熱情的服務引來了眾多的賓客,如今她所經營的這家餐館每年給她帶來10萬元的收入。別看她天天圍著餐館轉,務農這等事她也毫不遜色。在經營餐館的同時,她和丈夫在連隊承包了560畝土地,管理中從不放松任何一個環節,嚴格按照團、連的要求,抓好田間管理,樹立豐收不到手,管理不放松的理念。擠出時間學習種植技術,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加以實踐。她堅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為了能夠實現精細化管理,她每年從老家接來10—20名打工者管理棉花,避免了大田粗管現象的發生。而她本人就在田間與飯館之間奔波著。
在種植、農機經營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2012年,團場為了方便職工交售棉花,要求統一拉運,她和丈夫看到了商機,經過連隊黨支部的幫助,他們在享受了國家農機補貼的情況下花5萬元購買了一輛拉花車兜,不但增加了收入,更為連隊職工交售棉花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熱心公益事業 讓自己的特長有所發揮
“除了睡覺,其余的時間我都要充分利用。”她爽朗地說。她從小就愛好畫畫,即使上大學時所學的專業是播音,但她一直沒有放棄她的這個愛好。2013年,團新建幼兒園竣工,熱心的她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了為幼兒園室內畫墻畫的任務,從2013年7月份開始動工,她每天利用餐館的閑暇時間到幼兒園畫墻畫,時經6個月,在2014年1月,幼兒園室內的墻畫全部竣工,活靈活現的魚兒、福娃、海綿寶寶等給孩子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如今她再一次義務擔起了幼兒園老教室內的墻畫工作。
致富路上,她采取多輪驅動的形式,使自己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如今她的餐館內聘請了4名員工,7名管地人員,3名農機工人,在自己致富的同時,帶領著他們一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