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冉茂瓊
(作者:湖北恩施州民宗委)
2014年,恩施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以及湘西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李克強總理關于綜合扶貧改革的重要指示,堅持以《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和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及《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 為指導,以扎實推進湖北武陵山試驗區建設、“616”對口支援工程和省內部分市對口支援民族縣(市)工作機制的落實,以推進恩施龍鳳綜合扶貧改革試點、龍鳳經濟協作示范區建設為平臺,堅持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全面推進產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恩施”戰略,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隨著滬渝動車的開通,恩來、恩黔高速公路的建成,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形成了對外開放“大動 脈”。2014年7月23日 至25日,在恩施召開的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聯系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王正偉及與會代表對恩施州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按照習總書記“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把精準扶貧作為全局性工作、急迫任務和優先工程來抓。圍繞國家“低??烤戎?、發展靠扶貧”的工作思路,對全州2532 個建制村的330 多萬農村人口進行全面摸底、普查、評議、錄入、量分、公示,精準鎖定全州729 個貧困村和108.64萬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出特殊困難對象10.72萬人、低保貧困對象18.1萬人、一般貧困對象79.82萬人,對108.64萬貧困人口實施分類扶持,形成“特殊困難對象實行基本保障、低收入貧困對象實行扶持救助、一般貧困對象實行產業扶貧”的精準扶貧工作思路。通過低保提標、大病救助、教育扶持等10 項具體扶貧措施,解決了110萬人的看病難、讀書難、行路難、飲水難、致富難等問題。
積極推動開發性金融支持。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王正偉就破解片區發展難題,強調要積極走開發性金融支持片區發展的路子。為爭取國家開發銀行信貸支持,本著整合資源、找準載體、盡快啟動的原則,開發性金融支持恩施州發展將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推進。擬選擇恩施州經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開發性金融融資主體,按照現代金融企業的管理方式負責向國家開發銀行融資,根據經營情況,逐步探索擴大貸款平臺,提高投融資規模,不斷用金融手段促進恩施州扶貧開發和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同時,積極開展“金融扶貧改革路徑探索”試點,堅持以財政扶貧資金為牽引,撬動金融資本投入,服務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宣恩縣與金融部門合作,按照1:10 的比例為貧困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建始縣與商業銀行對接,為貧困戶提供最高5萬元產業發展擔保資金,為帶動貧困戶發展的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20萬元擔保資金。恩施州農發擔保公司共落實擔保貸款18 億元,基本實現全州有產業擔保貸款意愿的企業應貸盡貸。
恩施州委、州政府實施產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恩施”,深入推進綜合扶貧改革,加快建設全國先進自治州,努力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作貢獻。針對全州扶貧攻堅任務重和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大的實際,將旅游扶貧作為大局謀劃、重點部署,建立一名領導帶多個部門聯系一個重點旅游扶貧項目和分別由一名州級領導專抓旅游六要素的旅游扶貧模式。注重旅游規劃與扶貧規劃的有機對接,將旅游扶貧中的骨干景區、鄉村旅游標桿、大型綜合體作為重點,旅游扶貧相關的水、電、路、通信等配套設施優先安排、優先投入。對旅游資源開發業主和高A 級景區、高星級飯店、星級農家樂予以獎勵。按照“渠道不變、管理不亂、集中投入、各計其功”的成功經驗,捆綁各類資金為旅游扶貧示范點新建和改造公路172 公里,改造特色民居2萬余戶,保護民族古村寨50 處。“千公里綠色旅游公路”項目總投資39.6 億元,串聯州內各大核心景區。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帶動了貧困人口就業,脫貧的15萬人中,有四分之一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業。12月5日至6日,在恩施州召開的全國貧困村旅游扶貧試點工作座談會上,與會代表對恩施州旅游扶貧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全州上下積極搶抓政策發展機遇,有效爭取各項政策的落實,通過積極工作和努力爭取,湖北省推進湖北武陵山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和特困連片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616”對口支援工程繼續發力,省內對口支援市支持逐年增加。全年共支援恩施州各類項目達1517 個,項目總投資近700 億元,到位資金91.65億元,到位資金比2013年凈增18.1 億元,增幅24.61%。
啟動實施88 個重點貧困村和39 個重點老區村的整村推進工作,共新建和維修村組公路1124.9 公里,完成投資9814萬元;修水池242 口,建水窖113 口,修水渠118150 米;新建高效特色產業基地78635 畝,改造特色產業基地27180 畝;開展科技培訓364期,共培訓47626人次;新建維修村委會66 個、村衛生室41 個;全州完成搬遷3764 戶、14628人,共減貧人口15萬,超額完成省下達的11.5萬人的目標任務。
在推進專項扶貧工作中,大力推行“121”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輻射牽引作用、資金互助合作組織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龍頭企業對接市場的主體作用,推動建立市場主體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不斷拓展和壯大產業發展鏈條,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牽引帶動貧困農戶增收。全州以煙、茶、畜、果、藥、菜為主的六大特色農業基地達560 多萬畝,產值超過150 億元。初步建成富硒產業集群,全州富硒產業總產值突破50 億元;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達4522 家,建立村級互助資金社近百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20 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55 家。在推進專項扶貧中,聚焦重點貧困區域,整合扶貧資源,積極探索連片開發扶貧模式。建始縣整合財政資金5000 余萬元,在當陽片區同步統籌推進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產業發展和交通設施等連片開發項目。利川市在西南片區開展連片開發精準扶貧示范區工作,啟動46 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扶貧項目統籌推進。
龍鳳鎮全國綜合扶貧改革試點取得新進展。圍繞貫徹李克強總理“著力在創新綜合扶貧體制方面破題,形成可資推廣的經驗”重要批示,恩施市龍鳳鎮堅持以綜合扶貧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扶貧搬遷、移民建鎮、退耕還林、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實施產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積極推進“三位一體”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加強農村網格化管理,創新開展精準扶貧,全力推進試點建設。制定出臺 《恩施市龍鳳鎮綜合扶貧改革試點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實施方案》,共識別認定貧困戶6338 戶、20618人,累計幫扶1685 戶、6002人脫貧致富。啟動建設項目108 個、完工37 個,完成投資29 億元,龍鳳示范區來鳳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成效。來鳳縣不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到22.1:29.9:48。圍繞“恩施州域副中心城市”和“城鄉統籌試點縣”目標,著力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項目投資高速增長,全年安排重點項目180 個、新開工152 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2 億元。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民生支出13.3 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