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區辛店街道辦毛托村山東淄博255400)
鹿死誰手
——談養豬集約化、規模化、專業戶的博弈
王樹水
(臨淄區辛店街道辦毛托村山東淄博255400)
當今的中國養豬業已經成為集約化、規模化、專業戶(小散)三足鼎立的局面,就養殖量而言,目前,集約化跟規模化兩者相加約占50%,專業戶(小散)約占50%。盡管目前專業戶(小散)的養殖量占了一半偏上,但最終專業戶(小散)是要退出歷史舞臺的,被淘汰的將是專業戶(小散),這個毋庸置疑。且聽我慢慢道來。
集約化養殖在中國的養豬業將逐步做大做強,成為中國養豬業的佼佼者,甚至將在中國養豬業獨領風騷。首先,它符合國家產業結構,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眾所周知,目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產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改革的重點。集約化養殖已經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對象,在資金、用地、環保、品種、技術引進、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其次,集約化養殖一般都是在大財團的控制下運行,有的還是上市公司,甚至還有的是引進外資,國外財閥控股。他們資金充裕,與國際接軌,關乎國計民生,是戰略航母,一般不會沉沒。第三,集約化做到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集養殖、屠宰、加工、飼料、獸藥一體化,他可以操控市場,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對他們來說賺錢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幾乎沒有賠本的買賣。第四,集約化養殖由于他們有錢,由于他們起點高,它集中了當代世界之先進技術、優良品種、先進設備、優秀人才,管理到位、防疫到位、適時出欄、做到了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還由于他吸引了年輕人的加入,成為朝陽產業。它產品安全、環保達標,既可以進口,也可以出口,即可以賺人民幣,又可以賺美元,具有無比的競爭力,是養豬人的期盼和發展方向。
萬頭養殖場也好,十萬頭養殖場也好,這些場起步較早,有的是政府投資、村鎮投資、企業投資,現在已經演變成了私有財產;有的是股份制企業,是親朋好友合伙投資辦起來的;也有的是在別的地方掘到了第一桶金,近幾年看到養豬掙錢,回家第二次創業創辦起來的;有的還是某些人的副業,其主業有更大的財團和經濟來源。無論是什么樣的場,都起步較低(與集約化相比),硬件不足,為了節省資金因陋就簡,指導思想是先賺錢后發展。這樣的場目前面臨著三大風險:
第一是市場風險。只要養豬,就脫離不了豬周期的干擾,就有掙有賠,是掙得多還是賠得多,這要看市場、看政府、看集約化的臉色,甚至還要看專業戶的臉色。豬價的高低是由供需關系所決定的,當下政府采取收儲政策,目的是調節供需關系,平抑物價,維護消費者利益,保證CPI的穩定,長此以往養豬只有薄利和虧損,沒有暴利了。當下集約化養殖、規模化養殖、專業戶(小散)養殖存在著無序競爭,都大有大干快上的陣勢。占據養殖量半壁江山的專業戶(小散)憑借船小好掉頭的陣勢一使勁就能把規模場擠趴下,2014年就是個例子,據CCTV2《經濟半小時》報道,上半年的虧損就使的好多大型養殖場苦不堪言,退出或減少了養殖量,有的只保留了母豬等待東山再起。全國母豬的存養量由4 800萬頭裁剪為4 500萬頭,300萬頭母豬誰裁減了?主要是規模場裁減了。集約化養殖和專業戶(小散)養殖的裁剪只是淘汰了老、弱、病、殘,有的還留有了大量后備,母豬數量還略有增加。在人員結構上,規模場有場長、生產場長、技術場長、會計、出納、獸醫等,光這些高薪酬的就使得規模場舉步維艱,再加上歸還貸款、資金周轉、員工工資、設備折舊、雇不到人、長期虧損的壓力,給規模化養殖帶來了重重困難。如果是單靠政府補貼或者是為了攫取政府補貼建起來的場,管理上將是一塌糊涂,它不倒下誰倒下,倒下豈不是大快人心嗎!如果沒有了政府補貼,規模化干不過專業戶(小散),最先退出養豬界的恐怕就是規模化了。
第二是疫病風險。老祖宗有句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已經說得很到位了,在這里不做過多論述。
第三是環保壓力。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人們的環保意識日益增強,養殖環保也提上議事日程,有的地方已經采取有力措施強拆豬圈,消除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環保設施的投入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當初建場時大多都沒有考慮環保的問題,現在拿出這筆錢上環保設施,難度可想而知,況且環保設施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如果沒有政府的投入,單靠豬場以往的積累或者貸款很難實現,就很有可能遭強拆、停養或者主動退出養殖行業。
那么,是不是規模化就必須倒下退出養豬呢?也不盡然!我這里說三條路試試:一是做大做強,升級換代,由規模化上升為集約化;二是兼并重組,被集約化公司兼并,成為集約化公司的養殖場,成為集約化公司的子公司,背靠大樹好乘涼;三是強強聯合,與地方屠宰企業,飼料企業強強聯合,組建新的集約化公司,變為新的小型航空母艦。
最后說一說最終要被淘汰的專業戶(小散)。從現在的局勢來看,當今的養豬行業是集約化、規模化、專業戶(小散)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在奔跑的過程中,專業戶(小散)這架馬車將跑散輪子,駕轅人將揚不起鞭子,最終落伍被淘汰出局。我做如下分析,對與錯請指正、完善。
第一,它不符合國家產業結構。從食品安全,進出口貿易的角度,國家力求與國際接軌,在養豬上就是扶持集約化大公司做大做強,逐步淘汰散養和不達標的規模化養殖場。
第二,它已成為夕陽產業,后繼無人。盡管集約化養殖、規模化養殖、專業戶(小散)養殖都是養豬,從人員結構上來講,專業戶(小散)養殖普遍年齡偏于老化,現在從事這一行業的普遍年齡在45~65歲之間,從雇工的角度來講,一般雇傭的人員年齡大都在50歲以上,年輕的雇不到(個別例外),子承父業的更是少之又少。試想再過10年、20年將是個什么狀態,將會自然淘汰使很多專業戶(小散)出局。
恢復高考以來,國家培養出了大量畜牧獸醫院校的畢業生,可現在戰斗在養豬第一線的卻寥寥無幾,更有甚者養豬的爹娘把孩子送進了畜牧獸醫大專院校、畜牧獸醫高職學校,本想子承父業,把養豬繼續下去,卻事與愿違,爹娘也只能眼看著這份家當被放棄。
第三,它承擔著三大風險:市場風險、疫病風險和環保風險其中最難躲過的恐怕就是環保風險,它是讓專業戶盡快退出的重要環節。浙江的五水共治、福建的強行拆遷已經初露端倪。北方的好多省份、地區已經開始了異味治理,離村莊、公共場所較近的豬場已受到沖擊。推倒重建談何容易,也只有跟養豬說拜拜了。
第四,它將無銷售渠道。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隨著豬肉冷鮮店在城市、鄉村的普及,熱肉將無人問君,私屠亂宰、小殺將歇業。隨著訂單農業的不斷完善和養豬期貨市場的到來,專業戶(小散)養的豬將拿不到訂單,將無銷售渠道,此時將倒逼專業戶(小散)退出養豬市場。
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是傳統產業的沒落,新興產業的崛起,在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傳統的養豬業必然受到沖擊,一家一戶的養殖,小型養殖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少則10年,多則30年專業戶養豬(小散)將不復存在,這是歷史的必然。■(編輯:狄慧)
(本文由豬e網論壇特別推薦)
10.3969/j.issn.1008-4754.2015.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