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1000)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性特征及其防治
吳憲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1000)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消化系傳染病。本病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由國外傳入,此后相繼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嫩江地區養豬中發生流行。當時曾將大約同一時期傳入的豬傳染性水皰病(豬水皰病)、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并稱為“新三病”,與“老三病”(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相提并論,并逐步被納入防治日程。
TGE是以病豬的嘔吐、腹瀉、脫水為主癥,以2周齡以內哺乳仔豬極高死亡率為特征,成為嚴重危害養豬業尤其構成為仔豬毀群性的主要疫病。在豬病防治中,特別是針對TGE疫情病例,多次深入調查、觀察,由本院并東北農業大學實驗室分別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等進行檢驗。進而關注到在本病的流行中,又可能有豬瘟、豬流行性腹瀉(PED)、豬輪狀病毒病(PRD)、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仔豬副傷寒的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為此,我們在養豬中推行了兼顧病毒性和細菌性下痢疾病,從母豬免疫開始的預防程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1 地方性流行
病豬、帶毒豬是本病的傳染來源。耐過豬轉舍、轉群、轉運、改變飼養場地同樣構成傳染源。TGE疫情一旦發生,相近區域內大、小規模養豬場、養豬群內各齡豬都將在1~2周時間里,群體性地發病。有的嘔吐,多數排出水樣糞便,豬體后肢、豬舍地面和墻壁污穢不堪。豬群內飲食驟減或完全不食,2周齡內的哺乳仔豬死亡數量則與日劇增,死亡率可達到50%~80%。斷乳以上各齡豬在無其它疫病混合感染的情況下,多能耐過康復。
2.2 豬齡季節性
TGE疫情發生后,凡免疫不好或未經免疫的豬群,無論是哺乳仔豬、斷乳仔豬、育成豬、育肥豬、成齡豬都將發病,具有突然發病,傳播迅速的特點。發病率近于100%,多發于秋冬春季節。但是,近年來夏季也有發生的實例,通常病程在7~10 d左右,如有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的情況,病程則將會有所延長。
2.3 混合感染性
近年來針對數例TGE疫情現場調查、防治、綜合實驗室檢驗結果認為,在本病發生時有與其同屬病毒為病原體的豬流行性腹瀉(PED)及豬瘟(HC)豬輪狀病毒病(RV)的混合感染。TGE疫情又容易同以大腸埃希氏桿菌為病原體的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同由五種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德爾培沙門氏菌)為病原體的仔豬副傷寒的混合感染,從而使豬病病情更加復雜化,死亡于仔豬副傷寒、豬瘟(HC)的病例增加。
病豬以嘔吐、腹瀉和脫水為特征。嘔吐多發生于采食和哺乳之后,或者與腹瀉相交替發生。糞便排出呈噴射狀,有的病豬臥地,糞水從肛門流出,呈棕褐色、灰白色、瓦灰色、有的帶有氣泡,有腥臭味,豬體,豬舍地面和墻壁常污穢不堪。癥狀的輕重與日齡的大小而有很大的差異,日齡越小,癥狀表現越加重劇。其中2周齡內的哺乳仔豬發生腹瀉后2~5 d脫水死亡,死亡率平均為50%~80%。斷乳仔豬、育成豬、育肥豬、母豬一般體溫正常,減食,持續性腹瀉,5~7 d后恢復正常。
4.1 病理剖檢
病死仔豬尸體明顯脫水,病變主要在胃和小腸。哺乳仔豬胃常膨滿,胃內充滿凝乳塊;胃底黏膜充血,小腸充血,腸壁變薄發亮,呈透明半透明狀態,腸管擴張充氣,腸內充有泡沫狀灰白色至黃綠色液狀內容物,腸黏膜脫落,空腸、回腸絨毛萎縮,內膜變得粗糙。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少數病死豬腎臟渾濁腫脹,腎盂內積有白色尿酸鹽類樣物。
4.2 綜合性診斷
綜合參考流行病學、臨診癥狀、病理變化可以作出TGE的初步診斷。進一步由實驗室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檢驗而作出關于本病的診斷,并有助于認定有無其它疫病的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
5.1 免疫程序
1)種公豬、種母豬、后備種豬在配種前除相繼完成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疫苗的預防免疫外,還要應用上海海利公司生產的豬瘟兔源脾淋苗注射免疫,每豬2頭份。經產種豬和后備種豬于每年九月初應用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完成初免,間隔3~4周進行二免,均為4 mL/頭,后海穴注射。
2)妊娠母豬于產仔前40 d和15 d分別免疫仔豬大腸桿菌病(K88/K99)雙價基因工程滅活疫苗,2 mL/頭/次;妊娠豬于產仔前30 d免疫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4 mL/頭,后海穴注射。
3)哺乳仔豬于7日齡時應用仔豬大腸埃希氏菌三價(K88/K99/P987)滅活疫苗注射1頭份。凡3周齡以上的哺乳仔豬應用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疫苗首免,1個月后加強性免疫1次,均2 mL/頭,后海穴注射。28日齡仔豬應用豬瘟兔源脾淋苗首免,45 d后二免,均1頭份。斷乳仔豬喂服仔豬副傷寒活疫苗,每豬1頭份做咀嚼免疫。
5.2 藥物控制
為控制病情進展,預防細菌病的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對斷乳以上各齡豬于飼料中投給鹽酸林可霉素、硫酸壯觀霉素及脫霉劑,均勻混拌,豬群自由采食,連喂6~7 d,在飲水中加入氨基維補口服液、電解速補液。
對仔豬按體重注射長春某生藥公司生產的含抗仔豬黃痢、仔豬白痢、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多聯抗體液,1 d/次,連用3~4次,配合使用免疫球蛋白液,1 d/次,連用3次,并飲給氨基維補液和電解多維。
TGE是以嘔吐、腹瀉、脫水為主癥的病毒病,其發生即可造成哺乳仔豬較大批量的死亡,又構成對生豬群體性抵抗力普遍降低的威脅。加之容易發生于秋冬春季節的特殊性,位于高寒地區的北方,恰逢秋季、春季仔豬生產的旺季。由于本病又最容易同生豬病毒病HC、PED、RV及細菌病的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仔豬副傷寒等發生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因此,TGEV當作“核心病原”進行防控實為重要。而在養豬中實施以HC、TGE及相關疫病為主體的預防免疫程序,對于促進生產的發展保護仔豬更具有實際意義。■(編輯:趙曉松)
10.3969/j.issn.1008-4754.2015.0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