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山東諸城262200)
羊傳染性膿皰病的診斷及防治方法
王仁翠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山東諸城262200)
羊傳染性膿皰病俗稱羊口瘡,是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多由口瘡病毒所引發。病羊口唇處皮膚及黏膜有膿皰、丘疹、紅斑、潰瘍等癥狀,最終可結成疣狀厚痂。本病易群發,常見于我國西北、北方等養羊較多的地方,其中羔羊的患病率較高,死亡率可達1%~15%,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療,可造成較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本文介紹了羊傳染性膿皰病的診治方法,以供業內參考。
本病以綿羊和山羊為危害對象,其中3~6月齡的羔羊和幼羊最易感。成年羊的發病率較低,通常呈零星散發,癥狀較輕微,人畜均可感染。本病多發于春、秋兩季,但季節性并不明顯,以病羊和帶毒羊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通過皮膚或黏膜擦傷處接觸傳染,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感染后通常難以清除,可持續危害較長時間。
本病通常潛伏4~8 d,部分病例可達16 d,按具體感染部位可分為唇型、蹄型、外陰型和混合型等多種癥狀。其中唇型為本病的最常見癥狀,病羊初期會出現食欲下降、精神沉郁、齒齦紅腫和口腔發熱等癥狀,之后在口唇周邊可見小紅斑點,逐漸發展為丘疹與小結節,隨后進展為水痘、膿皰,最終可形成大面積的疣狀硬痂。如為良性經過,可于2周內脫落并恢復正常;病情較嚴重時伴有繼發感染,侵害口腔黏膜,波及整個唇面部乃至眼瞼、耳廓,嚴重影響采食,病程可持續2~3周,病羊最終因衰弱而死亡。蹄型以綿羊多見,常單獨發生,部分病例呈混合型。此類型可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膚等處出現水皰乃至膿皰,進而形成潰瘍。外陰型較為少見,病羊陰道可出現黏性分泌物,陰唇及附近皮膚可見腫脹或疼痛,進而形成潰瘍。哺乳期母羊在發病初期會出現紅斑和水皰,之后乳房及乳頭皮膚出現膿皰或爛斑等,部分病例可發生乳房炎。公羊陰莖、陰鞘口等處可出現小膿皰或潰瘍。
可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病羊的臨床癥狀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鑒別診斷時可進行病毒分離培養,檢查包涵體,還可采用補體結合實驗、反向間接血凝試驗、瓊脂擴散實驗、變態反應、酶聯免疫吸附實驗等血清法予以診斷。另外,由于本病與羊痘、壞死桿菌病、潰瘍性皮炎以及藍舌病有相似之處,應提高鑒別診斷水平,避免誤診。其中羊痘多為全身性出疹,病羊體溫明顯升高,并會出現嚴重的全身性反應;壞死桿菌病多表現為組織壞死,通常無水皰及膿皰病變,也不會出現疣狀增生物;潰瘍性皮炎以1歲以上成年羊為主要危害對象,多損害頜及上唇,不累計唇聯合,主要病變特點為潰瘍及組織破壞;羊藍舌病多累及口角部、口腔黏膜,病羊有嚴重全身性反應,病死率較高。
應及時隔離病羊,母羊乳房經羔羊接觸后應使用1%高錳酸鉀仔細清洗、消毒,避免其他羔羊吮吸。羊體表與蹄部應徹底消毒,及時清掃病羊污染過的圈舍并進行嚴格消毒,對其接觸過墊草、草料等一律焚燒處理。為病羊提供青草、軟干草、麩皮粉等柔軟的飼草或飼料,飲水應保持清潔衛生。
為防繼發感染,還應采用西藥和中藥療法等方法進行治療,可有效縮短病程,療效令人滿意。其中采用西藥療法治療時可使用殺菌、消毒和抗感染藥物,首先刮掉干硬痂皮,然后使用0.2%~0.3%高錳酸鉀和1%~3%硫酸銅溶液或溫鹽水清洗創口,將5%碘酊與等量甘油配制成碘甘油涂抹患處,3次/d。如蹄部發生病變,可將其置入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1~2 min/次,連泡3次即可,擦干后再涂土霉素軟膏。此外,為防止繼發感染,可使用抗菌消炎藥與磺胺類藥物給予輔助治療。中藥療法的主要目的是去腐生肌和消炎止痛,可配制雄黃散、冰硼散等中藥敷于患處,可使用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等各等分,粉碎后與玉米面混合喂服。此外,還應加強預防,避免從疫區引進羊,從外地引起時應觀察2周左右,確認健康后再混群。羊舍應保持清潔衛生,定期消毒,嚴禁到有刺植物多的區域放牧或飼喂帶刺的草。可在飼料中摻入少量食鹽,防止羊因啃墻或啃土造成口腔黏膜損傷,降低病毒感染率。■(編輯:趙曉松)
10.3969/j.issn.1008-4754.2015.0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