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伊
融,一個純粹的設計展,一群純粹的設計師。每一次,他們都從西湖出發,每一次,他們都回到這里。
當大多數人被湘繡栩栩如生的畫面所吸引時,一個畢業于米蘭理工的時尚設計師盧靖毅,卻被70多種湘繡傳統針法所吸引。2013年8月,盧靖毅接受了由杭州品物流形張雷策展的“融·絲”的邀請,與其他16位設計師一起,從“絲”不同的狀態出發,結合不同的中國傳統手工藝進行創作。
融,是一個五年規劃。從2013年至2017年,力求通過5個杭州傳統材質(竹、絲、土、銅、紙),還原中式設計的內在元素和人文情懷。繼2013年的“融·竹”之后,2014年的主題為“融·絲”。設計師們孕育一年對絲的理解和嘗試,將這種最傳統的中國材質進行解構,再融解到他們各自的領域中去。他們反對簡單復制傳統圖案和形態,堅持創造當代設計語言,這便是“融”的設計精神。
“半成品”- 蛾
材質:絲繡(絲線&棉線)、歐根紗、樹脂
設計師:盧靖毅(服裝設計師,畢業于米蘭理工大學,目前工作于米蘭。)
“半成品”系列由兩個部分組成:被稱為“蛾”的首飾和被稱為“衫”的服裝。設計師被事物未完成時的美所吸引:半成品刺繡畫上的針跡、抽絲之前破繭而出的蠶蛾……都是在成品中看不到的狀態。傳統的絲繡畫“滿”而“光滑”,針跡被盡可能地隱藏。而在這個設計中,繡是一種材質,用它來形成透明和不透明的對比,不同針跡的混合和重復形成新的面料肌理。蠶蛾的形象用這種方式詮釋,被封存在透明樹脂中,使未完成變成永恒。
“半成品”-衫
材質:絲繡(絲線&棉線)、歐根紗
設計師:盧靖毅
東方服飾與西方服飾最大的區別是,前者修飾的是姿態美,后者修飾的是人體美。衫的版型來源于傳統的中式平面裁剪,用幾何形態構成。繡被看做一種面料處理方式,在真絲面料上營造出透明和不透明的對比。
①絲閣
材質:天蠶緞
設計師:Jovana Zhang(品物流形設計合伙人)
絲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材料。它從蠶開始,吐絲,成繭,把自己包裹起來。受此啟發,設計師用天蠶緞交織、縫制,最后完全遮蓋住框架,最終形成一個絲綢的儲物柜。
②隱
材質:桑蠶絲
設計師:王圣海(品物流形設計合伙人)
隱源于絲綢,它是非常輕的天然材料,結合中國傳統手工造紙術,使蠶絲顯得云霧繚繞一般,表達出寧靜的禪意。
③映
材質:絲
設計師:Christoph John(品物流形設計合伙人)
受蠶吐絲形成繭的過程啟發,同時利用絲織纖維具有一定硬度的特性,交叉纏繞成了盤子和花瓶。通過柔和的手感以及隨性的造型,實現內斂的奢華感。
④輕漾
材質:清水絲綿、實木、鋼絲、直流風扇、發光板
設計師:錢之川(工業設計師)
風聲起落,惹一湖春水盈盈輕漾。這是利用清水絲綿的濾網特性設計的一款會呼吸的空氣凈化器。打濕可做加濕器,滴上精油可起到香薰作用。一呼一吸須臾之間,表達的是對生命的尊敬。
①嫘祖鞋
材質:100%生絲、桑皮紙、100%亞克力
設計師:Nicole Goymann(德國面料設計師,現擁有獨立品牌Juli Hara。)
作品名稱來源于中國古代嫘祖養蠶的傳說。外殼堅硬的蠶繭通過沸水的處理變軟后抽絲,絲再經過纏繞,形成鞋面。通過與天然膠水的結合,變硬,成為可承重的鞋子。
②栩
材質:100%絲綢(學名油絲)
設計師:丁寧&徐燕輝(中國時裝設計師,2007年創立設計師品牌MATCHBOX)
“栩”的靈感來于中國成語——栩栩如生。設計者想表達在流暢輕快的設計狀態中,逐漸去掉傳統絲綢繁復的設計元素,去掉設計化的現代感,只在乎設計狀態的自然表達。因油絲由絲的短纖維構成,在設計過程中,最希望保留原有的質樸風貌,但也能體現絲精致高貴的多樣性。
③蠶房
材質:絲線
設計師:紀靈子(平面設計師&旅法藝術家,目前長住巴黎。)
“蠶房”燈通過模擬蠶吐絲,用最原始的絲線纏繞疊加的方式,讓其本身粘連建造成房子。蠶繭是蠶的房子,家是人類的房子,融合兩種房子的形式,做成一個屬于人類的蠶房。燈罩的功能并不是唯一的,它也可以放大形成裝飾床罩,也可以是屏風的形式。
④云
材質:印度絲、金屬框
設計師:Vincenzo Vinci(意大利家具設計師,Collectivo的聯合創始人。)
“云”是一組懸浮的墻壁或屋頂裝飾,旨在表達絲綢輕盈、通透的特性。通過設計一些不規則的模塊,用絲綢包裹,隨意固定在墻面,就好似一片片云在天空中自由浮動。
⑤宋-長衫
材質:杭羅
設計師:梁海靜、梁曉野(“凈蓮滿堂”工作室創始人)
該作品源自江蘇南宋德安周氏墓的小袖直領衫子。“羅”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的絞經織物,其質感輕薄通透,是宋代女子常著衣衫。作品通過本身若有似無的空靈質感向人們傳遞宋人的簡潔和靜逸,而這種空靈的美感恰恰能和當代人文視覺形成共鳴。
⑥連理枝-孵
材質:925銀、真絲線、玻璃、樹脂、鋼、鋯石
設計師:張小川(中國新銳首飾藝術家,創建“小川工作室”及同名藝術首飾品牌。)
蠶在生命轉化的過程中吐絲做繭,形成了造型功能獨特的絲纏繞體空間,這個過程代表了生命的進化和孕育。“連理枝-孵”就是用蠶絲線纏繞的方式,希望模仿及重現這個生命過程,由纏繞包裹帶出生命體由內而外的張力和迸發力。
⑦起初
材質:手工蠶絲撈紙
設計師:潘杰(“觀唐”景致家居品牌總設計)
桑,泥土中生長;蠶,用生命吐絲。最初的制造材料,經過多種方式的加工,用影像賦予它生命的另一種意義。作品用藝術微噴制作,以最原始的手工方式所制造的材料與當代科技結合,試圖引發對傳統工藝未來的思考。
⑧微風
材質:絲綢、鐵、PET紙
設計師:章俊杰(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講師,工業產品設計師,素生SOZEN創立者。)
利用復合材料的設計將絲綢制作成較硬的材料,從而可以通過切割方式去塑造絲綢的流線造型,燈罩形成了隨微風飄動的感覺,且非常容易裝配。
⑨團扇
材質:陶瓷 木頭
設計師:馬良旭(靜觀陶瓷產品設計工作室創始人)
作品通過陶瓷重新演繹團扇,設計師將絲綢的通透性引用到陶瓷材質的運用上,探索陶瓷新的材質特性,豐富陶瓷材質的設計語言。
設計師訪談:為什么要做“融”設計展?
張雷:融,在古漢語中意為上升的炊氣,今意融化與融合,即設計師應該繼承的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思想、方法、精神、手藝;而非現成的圖案、圖像和樣式。設計師經過學習消化之后,重新根據當代的生活方式創造出新的設計,并思考未來的傳統。我們把整個過程叫做“融”。融的作品,是一種顛覆性的創新。
“融”全稱是“融 Handmade In Hangzhou”,中文譯為“杭州手工制造”。在整個社會癡迷于建設工業城市的時候,不應該忘記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手工藝所衍生出的文化產業,才是這個城市能夠可持續發展下去的潛力。
你如何理解“融”的主題?
盧靖毅:“融”的含義有兩個方面:融“解”和融“合”。分解傳統工藝的生產工序,再重新組合成新的產品,將傳統的技術融化在現代的產品中。所以雖然由傳統手工出發,但我們做的并不是手工藝品,而是設計作品。
張小川:“融”是一種狀態,是一種物質轉換中的過程,所以“融”是經過思考、過濾而得到的一種或多種結果。
馬良旭:“融”是一種整合統一,是對平時設計實踐的綜合,5年我們選取5種材料,5種材料互不相關,經過“融”的創作實踐,它們不再是單一的材質,最后可能成為一種或是無限種全新的材質,這是“融”所追求的現實意義。
設計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紀靈子:最大的挑戰是絲纏繞后的結構平衡以及結構的長時間保持。
章俊杰:將柔軟的絲綢硬化是我的設計理念,挑戰在于材料的成型,希望用可以量產的堅硬材料去體現柔軟特性。
盧靖毅:最大的挑戰是樣品實現的階段:一方面和傳統手工藝人溝通,聽她們的意見,另外要守著她們制作樣品,好在適當的時候喊停。因為稍不留心,就有可能繡過了,而再修改或者拆掉都是很麻煩的事。我最大的體會是,和手工藝人合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尊重的態度。我覺得有時候設計師和手工藝者的界線很模糊,似乎只有當一個設計師自己先變成了手工業者的時候,作品才能更加有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