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君
發起機構:樂創益
項目初衷:鼓勵出門游玩的人向村寨手藝人學習,并以公平貿易原則合理支付學費。通過這種方式,使得貧困地區的手藝人能在家鄉依靠教授手工藝來獲得收益,從而避免造成留守兒童、失學兒童、夫妻分居和獨居老人等社會問題。
學藝指南:貴州省雷山縣控拜村(銀飾)、貴州省麻江縣白興村(染布、刺繡)、貴州省雷山縣(織錦、褶皺裙)、湖南省鳳凰縣老家寨村(刺繡)。“熱衷旅游休閑的你,是否有興趣跟村寨手工藝人學習銀飾、刺繡、染布?這不僅豐富了你的旅行生活,還能學會一項手藝,更重要的是,你的付出將改善她們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況。”2013年9月,上海公平貿易組織“樂創益”的豆瓣小組開始發出這樣的招募信息,醞釀半年的“去遠鄉學手藝”項目開始啟動。
如果這是一次負責任的旅行
初冬11月,樂創益的淘寶店里接到新訂單,一位名叫Nara的媒體人和朋友購買去“貴州白興村學手藝”。
短短幾日敲定路線后,Nara跟白興村的婆婆確認時間地點。婆婆告訴她:清澈的河水順山而流,山谷中深深淺淺的綠將河面染成一片翡翠,順著“翡翠”旁唯一一條山間公路走就對了。Nara慶幸婆婆能講普通話,在貴州偏遠村寨,不會講普通話的手藝人實在太多太多。
輾轉到了婆婆描述的地方,那是一個二層木樓,玉米掛滿房頂,紅薯鋪滿地面,小豬還躲在院后歡叫,Nara和朋友將用一天多的時間,在這樣的田園小院里,學習白興村獨特的民族傳統手藝:瑤家楓脂染。
楓脂染的第一步是燃制草木灰,即把木柴燒至灰燼卻又能在一天內保持恒溫,然后把盛有楓樹脂、牛油的碗放到剛剛燒完的草木灰里加溫融化至蠟油狀。那幾日,村里接了個染布的大單,婆婆們都聚在宅院最大的龍鳳蘭婆婆家統一勞作。有人負責點染圖案,有人負責裁剪布料,每人一張小凳、一個草灰盆、一堆纏繞有序的布、一根用竹筷削尖的點蠟畫用的畫筆,就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盡管工期緊張,但婆婆們依然熱情地邀請Nara等人加入其中,教她們感受楓脂染。畫工最好的龍四妹,幫她們畫好最傳統經典的圖案,有的是繞家花(即寨子里最常見的魚鰍草、車前草、黃鵪菜等野菜的合體),有的是小魚、小蟲等小動物的集合,一滴滴蠟油凝結而成的圖案,代表了繞家人的文化圖騰。然而,看似順手拈來的技藝也并不簡單。蠟油點快了會燙手、點慢了會因為凝固無法畫到布上;點多了會結塊,點少了圖案便沒有了成色;點畫得不夠連貫,圖案便成了滿是結點的瑕疵品,點畫得連貫呢,讓人一時半會兒又學不會!學習一個半小時后,Nara等人便開始腰酸背疼腿發麻,頸椎變僵頭變昏,但身邊的婆婆們還在哼著家鄉小曲兒聊著天,一副悠閑歡樂的樣子。
第二天,Nara和龍鳳蘭的兩個小孫女混熟了,她們拿出藏在衣柜里的寶貝,那是龍鳳蘭親手為她倆縫制的苗繡服飾,在過冬節或重大節慶時才會一層層穿上身。兩個小女孩都不曾學過這些手藝,她們的父母在外打工,長輩們和她們自己都希望將來也能去城市。“現在不少外鄉人來這里看她們的婆婆做楓脂染、做刺繡。她們越來越好奇,我們為什么要跑很遠來學這些她們都不學的手藝?我說,我們想讓更多人和我們一樣,看到你們穿的這些漂亮的衣服。”Nara說,聽到這些話,兩個十歲左右的小女孩特別開心,開始描述她們過節時穿上漂亮衣服唱歌跳舞,送新娘時,看誰家繡花蠟染最漂亮。
其實這才是我們需要分享的文化,這才是旅行的價值。一次負責任的旅行,是不光去索取那里的風景,而要給那里留下正能量。
學手藝,付學費
Nara參與的就是“去遠鄉學手藝”項目。這是樂創益針對都市一些“旅游+手工”愛好者的市場調研結果而設計的。在調查中,他們發現,100%的受訪人群愿意在旅游行程中增加“鄉村手藝”體驗項目,并同意根據公平貿易原則向提供教學的手工藝人進行合理的學費支付。
“都市背包族、境外旅客、學生社團、從事DIY行業創業或愛好DIY的群體和以家庭為單位的旅游者是主要的消費群體。”樂創益總干事陳樂叢表示,“我們所做的項目,除了旅游之外,也是在鼓勵出門游玩的人向某個村寨的手工藝人學習手工藝,并支付一定學費。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使得貧困地區的手工藝人能在家鄉依靠教授手工藝來獲得收益,從而避免造成留守兒童、失學兒童、夫妻分居和獨居老人等社會問題。”
有意思的是,樂創益選擇了淘寶網作為項目的對接口,將可提供學藝的手藝人作為“寶貝”一個個上架到店里,在“寶貝詳情”里描述手藝人的特點、可教授的手藝及收費標準。游客支付10元購買“寶貝”,就可以獲得一個word版本的“學藝聯系函”,包括手工藝人的制作場所住址和聯系方式。在拍寶貝時,游客需備注大致的學藝日期和“單人或單個家庭”信息,以便樂創益通知手工藝人準備。然后,游客自己制定自由行行程,到老師家學藝,再現場支付學費和食宿費。
在這個過程中,樂創益所起的就是一個平臺的作用,并不參與具體細節。但他們會盡量把關每一次的旅游學藝效果,比如制作一張“課堂記錄”的表格,讓學員記錄學習內容、支付費用、學習心得、改良意見、購買產品數量及金額。
項目發展一年來,陳樂叢最大的感受是,它正在顯現一種緩慢生長的生命力。她給我們分享了幾個數據:“去遠鄉學手藝”現在開通的合作線路有湖南和貴州4個村寨;合作手藝人19位;學手藝的價格平均為10元/小時,可以學到的手藝包括染布、刺繡、織錦、打制銀飾等;目前已知的報名人數是20余人;最受歡迎的是貴州控拜銀匠村的龍太陽師傅,90%的游客選擇和他學藝。
“其實這個項目現階段還處在調研階段,因為這樣的公益旅游模式并無先例可尋,所以我們也談不上具體規劃和期待。”陳樂叢盡管這樣說著,但下一條路線已經鎖定——“湖北夷陵的土家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聚沙成塔便可期待。
對話陳樂叢:
《中華手工》:你認為“去遠鄉學手藝”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陳樂叢:“去遠鄉學手藝”的核心價值是尊重手工藝人的價值,以往在一些旅游團的安排中,體驗手藝的過程是免費的,手工藝人也是通過期待游客購買其產品獲得收益。這與“去遠鄉學手藝”提出游客學習手工藝要支付學費有明顯差別。
《中華手工》:“去遠鄉學手藝”的目的之一是改善手藝人的生計,每小時10元的學費并不高,這樣的學費標準會為他們帶來真正良好的收益嗎?
陳樂叢:收費標準是借鑒了各地區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而我們也了解了部分手工藝人的收入期待值,他們覺得每天能有50元的收入就很好了。所以,每小時10元對于他們而言已是一個不錯的收益。同時,收費標準也要顧及到游客的消費能力。因為目前還是項目最初階段,將來我們會根據手工藝人的教學水平和教坊的配套設施、以及游客的消費能力進行學費調整,這樣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好的收益。
《中華手工》:項目在推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如何解決?
陳樂叢:和所有的公益項目的命運相似,項目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傳播力度。目前的解決方案是希望與一些旅游公司或旅游類網站達成合作,借助他們的渠道將這個公益旅游方式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