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君
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正好6月臺灣工藝之旅的入臺證辦理下來,一切進展順利。這是《中華手工》雜志第四次帶領大家去臺灣了,加上去日本、北歐,再加上到國內各大手工村落、古鎮、標桿企業、大師工作室考察學習,我們組織的旅行學藝活動大大小小已有數十次。
“一邊旅游,一邊學藝”的概念并不是今天才提出來,在我們2011年開始啟動世界工藝文化考察項目時,這種“游”和“學”結合的思想和態度就已鮮明呈現。跟著我們的腳步和視野,這些手工企業管理者、設計師、工藝文化愛好者,皆以學習的心態去觀察,去體驗,去思考。手工門類是觸類旁通的,只要善于吸收和領悟,便可學以致用。
說到這,我們要先解決三個問題:為什么要組織世界工藝文化之旅?為什么要選擇那些地方?為什么要跟我們去旅行?
因為關注世界各地的手工藝文化,我們時常被那些精湛的工藝所震撼,被那些堅守的人所打動,被那些創新的思路所啟發。為什么不能聚合大家一起走出去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旅游,本就不應該局限于大眾風景的觀光,而應該有更深入的文化內涵的探尋。
選擇臺灣,因為它與中華五千年文化一脈相承,不僅將傳統工藝文化保存良好,還將設計藝術與生活細節自然融合,讓設計創意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轉化和應用。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著全世界最多的中華藝術寶藏,其一樓的故宮文創商店,衍生文化產品已達5000余種,這種衍生品開發的設計與理念就極度值得學習;選擇日本,因為它是當今世界毫無爭議的手工大國,對傳統工藝的保護已成為一種體制,對工藝精神的認同和繼承融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選擇北歐,因為它的設計理念自成一脈,對極度缺乏設計感的中國手工藝企業而言,也值得學習。
不同于個人自由行,不同于普通旅行社承團,我們的考察點一般涉及世界頂級手工藝品牌、工藝家和設計師工作室、設計街區、博物館、行業協會等,這既是在考察藝術與設計、工藝與文化,也在體驗一個地方的風情人文。中國旅游資源豐富,但現代旅游卻陷入了“大眾觀光旅游時代”。這種形式把個性化訴求變成標準化,把旅游追求的自由無羈變成約束緊張,與旅游本身是背道而馳的。而傳統手工所體現的理念和精神,正是可以治愈工業時代的旅游業過于功利、浮躁、扁平化、快餐化的良藥。
學習是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我們本著學習的態度,以媒體的平臺牽線搭臺,開放資源,以期進行共同的外向游歷,也進行跨行業的內部交流。在我們看來,每一場旅行都是不同層面的學藝之旅。學藝分幾種層級,一是參觀式,二是交流式,三是體驗式,四是拜師式。比如在臺北故宮參觀傳承數千年的工藝精品,難道不是學藝?拜訪工藝大師,欣賞其表演,難道不是學藝?在卓也小屋制作藍染手帕,在廣興紙寮體驗造紙,難道不是學藝?更何況那些面臨人亡藝絕的精湛工藝,更待我們召集學藝之人……
旅行改變不了世界,卻能改變看世界的眼睛,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向。我們一路披荊斬棘,只為人人都有精彩的收獲,只為明天還有這些精彩的手藝。
我們從開始的不專業,到如今漸漸專業化、系統化、多元化,這是一種進步。在臺灣考察時,我們去漢聲雜志社。因為以黃永松為領袖的《漢聲》在工業社會里提倡手工藝回歸,一做就是40多年;北歐考察時,我們去TAITO手工雜志社,這本創辦107年的雜志,所屬的TAITO手工藝集團擁有20個手工協會,97個常態運行的培訓中心,遍布芬蘭主要城市的38個手工連鎖商店,還有芬蘭手工博物館。我們被深深觸動,繼而更加明白,《中華手工》不只是一本雜志,更是一個平臺,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曾有一個同行說得好,媒體肩負著振興行業的使命,幸而我們不辱使命。